世间两种人,一种命最苦,一种最有福
2019/2/24 18:29:42 安般兰若

    

     世间两种人,一种命最苦,一种最有福

     作者 | 师父曰

     来源 | 师父曰(ID: sfy1927)

    

    

     福祸相依,两者之差,常在人的一念之间。

     元朝大臣史弼的《景行录》中就说到,“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某些陋习,会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招惹祸患。

     相应地,好的品行习惯,也会在无形中给人带来好运。

     从这角度来说,修身,即修福。

    

     1

     不自重、不自畏的人,命最苦

     自重,即拥有自知之明,既不高估自己,也不看低自己。

     不自重的人,容易自我感觉良好,沉溺于自己臆想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不知天高地厚,狂傲恣睢,等到头撞南墙、被现实狠狠教训时,往往已付出惨重的代价。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记载了一个典型的不自重之人:赵括。

     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从小熟读兵法,就连父亲都辩不过他,于是自认为天下无敌。

     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赵括目空一切,死搬兵法,最终导致四十多万赵军被全数歼灭,自己也中箭身亡。

     赵括纸上谈兵,不了解实际情况,没有充分的实践,完全脱离了现实而不自知,最终只会自招其祸,自取灭亡。

     相反,层次越高、学识越丰富的人,越有自知之明。

     曾有大臣向乾隆上书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的牌匾是由大明奸臣严嵩所书,应该换掉。

     乾隆觉得有道理,然而在对比了自己的御笔和满朝文武的作品后,发现都比不上严嵩之字,于是未将牌匾换下。

     这样的帝王之气象,着实令人佩服。

     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才不至于自取其辱,才不至于将错路走得太远,回不了头。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自畏,即有敬畏之心。

     “举头三尺有神明”,怀有敬畏之心,说话有分寸感,行事有约束,自然能问心无愧。

     不自畏之人,心中没有底线和原则,就容易招惹祸患,活得畏畏缩缩。

     对自然万物没有敬畏之心,终将尝到更触目惊心的恶果。

     对社会规则没有敬畏之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迟早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伦理道德没有敬畏之心,到手的幸福便会一点点从手中溜走。

     在网络上闹得沸沸腾腾的“翟天临博士论文造假”事件,归根结底就是缺乏敬畏心。

     娱乐圈有那么多的人设崩塌,不就是因为心中没把秤,伪装自己欺瞒大众,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被当成笑料不说,还自毁前程。

    

     是否时刻保有敬畏之心,是判断一个人修养高低的关键所在。

     而自畏的最高境界,是慎独。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临终之时告诫儿子的第一句话便是:“慎独则心安。”

     东汉名臣杨震,曾举荐过王密。王密为表谢意,深夜带上黄金去拜访杨震,却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

     王密说:“大半夜的,没人知道。”杨震义正言辞地回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

     慎独,是即使独身一人,也怀有敬畏之心,不做愧对良心之事,人前人后都洁身自好,表里如一,甚至在自己面前要比在别人面前更知廉耻。

     毕竟,凡事先对得起自己,才能无愧于他人。

     没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容易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一步错,步步错。

     人性有善、有恶,不自重、不自畏之人,会疏于对自己言行的规范,便更易于趋向恶,种下苦果。

    

     2

     不自满、不自是的人,最有福

     心学大家王阳明认为,自满自是之人,人脉好不到哪去,甚至连最亲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都会疏离。

     “满招损,谦受益”。正所谓,谦虚纳百福。

     谦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真诚。

     虚心的人,心胸开阔,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也接受得了别人的批评。

     待人和蔼,他人必然愿意与其相处、分享、传授经验,机遇和好运也就不请自来。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在闲暇散步时,遇到一位身穿粗布短衣的老者。

     老者故意让自己的鞋子脱落到桥下,并对他说:“小伙子,去帮我把鞋子捡起来。”

     张良一脸疑惑,但看着老者行动不方便,二话不说便去捡了。没想到老者刚一接过手,又将鞋子扔了下去,一连三次,最后还要求他帮忙穿上。

     张良恭恭敬敬地照做了,没有丝毫的狂妄,也没有因此气急败坏。

     老者笑着点点头说,“孺子可教,五天后,天亮之时,你到这儿来等我。”

     五天后的天亮之时,张良赶到约定地点时看到老人已在该处等候,老者生气了:“与人相约,怎能迟到,过五天你再早来。”

     第二次,张良天还没亮就起来,可还是迟到了。

     于是第三次他半夜便赶到那里等着,老者对谦逊有礼的张良很是赞赏,便送给张良一本兵书《太公兵法》。

     这本书与他日后协助刘邦开创汉朝,实现宏伟的抱负密不可分。

    

     太自以为是的人,说到底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殊不知,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

     况且一个再有天分的人,若自高自大,不肯再下功夫学习,终有一日也会黔驴技穷,比如从神童沦为庸人的方仲永。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不自满,不自以为是,虚怀若谷,方能保持好学之心、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这就是谦虚的力量。

     谦虚的人,身有过人之才,却丝毫不恃才傲物,反而谦虚、低调,因其心中有一番天地。

     越是有大成就之人,越得学会谦虚谨慎。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保持着开放平和的心态,才不致于一不小心从高峰跌入低谷,才能继续探索和求知。

     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演出《杀惜》时,在台下一片叫好声中听到了一位老人在大喊:“不好不好。”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迫不及待地找到老人,虚心求赐教。

     老人看他又敬又诚,便指出他台步上的错误,梅兰芳听后连连道谢,后来还经常邀请老人去点评自己的演出。

     不骄不躁、不耻下问、博采众长、择善而从,这样的人自带君子之风,整个人的气场从容且平和,让人舒服。

    

     活得通透的人,深知自身之渺小。

     谦虚对外,待人亲和质朴,对事踏实认真,含蓄而内敛,温和而坚韧,常得好人、高人、贵人相助,便能在认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总而言之,谦虚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作者:师父曰。用故事讲述人生哲理。有迷惘?有问题?生烦恼?来找师父说说。 微信公众号:师父曰(ID:sfy1927)。

    

    安般兰若读书会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苏瑾

     主编微信:VERYMASTE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安般兰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