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中医提醒您——药膳未必“善”
2014/5/17 十堰中医

     食疗、药膳作为祖国医药的瑰宝,因其膳中有药兼具营养和治疗之功效,数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青睐,一年四季,应用中医药膳调理的人不在少数。药膳养生已经渗入到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了。

     《黄帝内经?素问》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所谓“药食同源”即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无绝对分界线。《内经》指出食物与药物一样也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四性五味理论对中医药膳的调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的药膳绝不是食物与中药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现代人对健康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而药膳所具有的优势和特性迎合了大众所需,中医药膳即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中医对药膳有着严格的禁忌,主要包括药物配伍禁忌、药膳与食物配伍禁忌、食物配伍禁忌和疾病忌口等。如果不具备医药常识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药膳进补,难免会误入歧途。只要应用适当,能够救人于水火,滋补之品如果不对其证,那就如同毒药一样能杀人于无形。既然药膳有别于普通饮食,因此在应用时须注意食疗中药的性味、药膳的宜忌、选料与加工、烹调技术等,并要掌握药膳应用的几个基本原则,否则,药膳未必一定有益健康。

     一、辨识体质,辨证施膳。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其实进补药膳也要根据自身体质做到辨证施膳、因时用膳、因地施膳。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创立的体质学说,体质具体可分九大类: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气虚质、特禀质。因此,药膳调理先要中医体质辨识,确定了体质,再依体质调配。

     中医治病遵循“热症寒治”、“寒症热治”的原则,药膳也是如此。食物同中药一样也有寒、凉、温、热之分,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或病情来科学选用。一般来讲,从性味分,生姜、桂圆、红枣、肉桂、羊肉为温性、热性,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适合于阳虚体质的人。绿豆、藕、西瓜、赤豆、小黄米为凉性、寒性,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体质的人。血瘀体质的适合选用黑木耳、桃仁、黑豆等,特禀体质的可选用燕麦、仙灵脾、核桃、大枣等。

     二、优选药材,科学烹制。

     选购药材和食物一定要新鲜优质,凡是变质、发霉的均不能食用。药膳所用的中药材和食物首先要净选,使之清洁干净,无杂质异物,无尘土,无霉变腐烂,还要注意其色、味纯正,外形美观,质量优良。为保证药膳疗效,还应对药材与食物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有的需切片、切丝、切丁或切段,有的需粉碎为细末,有的则需按中药炮制的要求进行炮制加工,以减其毒性或副作用。优良的药膳必须讲究烹调技术。一般食用中药以及无不适气味的中药,可与食物一起烹制,若药物较多或有明显不适气味,可用纱布将药物包好,再与食物一起烹制,药性即进入食物或汤里,服食时要将药渣去除。也可先将中药煎煮,滤取药汁、去渣,再在食物烹调过程中加入药汁,减少营养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三、药膳虽好,适可而止。

     有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无毒,买回一把茴香就炒着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拿上几根人参就煨汤,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也是很危险的。中药是很讲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关系着药效,不分剂量,盲目使用,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参煨汤,服用后导致脑溢血,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饮食有节”是中医重要的养生保健原则,药膳食疗同样应适量而有节制。短期内不可进食过多,不可急于求成。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经常小量服食,坚持疗程,久之定能收效。值得注意的是,药膳虽好,但其针对性和疗效强度不及药物,只有两者配合应用,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十堰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