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价值
2019/6/1 22:31:00 伯凡时间

    

     知识焦虑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普遍现象。被各种信息和知识产品围绕的我们,因为对知识的恐慌,每天都在拼命输入信息和“知识”,有些人为了完成在一些学习平台上订阅的大量知识产品,不惜将音频播放速度提升至1.5倍速甚至是2倍速。

     尽管如此,当我们结束一天的忙碌,关上手机,将自己从信息的海洋中剥离出来,坐在桌前回顾这一天的收获时,往往会发现脑袋里空空如也。我们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早已从学习、吸收和内化,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接触。每天灌入的大量信息,于我们不过是微风拂煦而已。

     之所以会出现忙碌学习,但是却收效甚微的情况,原因在于我们同知识的互动中太过被动。在《学会提问》一书中,两位作者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这种信息摄取方式,比喻为海绵式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下的学习,就像是把大脑当做一块海绵,置入信息的海洋中,被动让“水分”注入其中,直到无法吸入更多。

    

     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世界的纷繁复杂与千头万绪,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取的知识,也是我们开展复杂思考时的基础材料。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与当下的很多公众号作者协力为我们构筑了一幅知识的假象。海绵式思维本身就是被动和轻松的,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去对自己接受到的信息苦思冥想,更多以记忆为主。

     一些公众号作者也利用我们天生不喜欢主动思考的思维惰性,努力写出一些给人制造“获得感”假象的文章。很多时候,并不在于这些文章写得有多好,而在于它们读起来真地很省力。对于此类作者而言,让读者动脑子思考就是一种技术上的失败。这让很多懒惰,但是又不甘于懒惰的人获得了一种虚假的学习体验。

     因为省力和“获得感”假象,这种伪学习在当下吸引了大量的人,让他们以为这就是知识的本来面目,不自觉地被这种内容塑造,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这种所谓的让人省力的内容,可视为导致低智商社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种被动吸收外部信息的思维方式,不过是我们学习之旅的起点而已,遗憾的是,很多人终其一生止步于此。一旦陷入舒适认知的泥潭,很容易被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淹没,因为无法甄别与取舍,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和思想。

     摆脱伪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变被动为主动。将被动吸收的信息作为自己的知识地基,而后在此基础上主动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大厦。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学习。

     《学会提问》一书中,提出了与海绵式思维相对应的淘金式思维。拥有淘金式思维的人,能够主动参与到作者的论述当中,在“聆听”作者或演讲者就某个理论细说其原委的同时,也随时做好与之开展辩论的准备。

     要评判自己所读的内容有多大的价值,企图在一堂课程或一场演讲中有所收获,需要我们不断提问,并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

     知识焦虑导致的另一现象,是让很多人像花栗鼠一样,不断寻求和收藏各种书单与阅读指南,而后又会遗忘。事实上,在了解该读什么书、学习如何读书之前,学会提问更加重要。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问题,且就这个问题肯下功夫去探究和钻研,想要的书籍和资料会渐次呈现出来。问题才是求知之旅中真正有效的导航,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听讲,会更容易发现和吸收有价值的内容。

     优秀与平庸之间的距离,往往在于是否提出了问题以及是否提对了问题。面对相同的现象,大家能够接触到的数据量是相同的。区别在于,首先,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就这个现象摄取了其中的关键数据;其次,这些关键数据是否引发了疑问;再次,是否就引发的问题进一步开展数据挖掘,对其进行扩展。

     汉语中,也用“学问”来表示“知识”,古人在很早的时候,便意识到任何知识的获取都离不开“学”与“问”两个步骤。作为中国最古老文献之一的《易经》就写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双重作用。前者注重单纯的知识获取,而后者则更强调与知识展开积极的互动。“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学会提问》一书中也写道,“要想在知识的河流里淘出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盘里首先得有点东西供你掂量才行。

    

     海绵式思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淘金式思维则需要学习和实践才能具备。在《学会提问》一书中,作者建议,要想培养淘金式思维,我们应该在脑海中存有一份问题清单,用以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自检。这份清单包含四个问题,分别是:

     1、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

     2、在我想到别人的说法可能有问题时,有没有把它记下来?

     3、我对别人说过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4、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中,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设问。纵向的累进式提问要求我们就一个论点深入挖掘,不断地询问“what”、“why”、“how”;横向的扩展式提问没有明确的一定之规,需要视具体内容而定,《学会提问》一书中,给出了一份基础问题模板,可供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参考: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无谬误?

     6、证据的效力如何;

     7、有没有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在这份“关键问题清单”中,一些问题我们仅通过字面意思就能够理解和应用,一些问题则需要进一步阐释,才能真正了解其含义及应用方式。这些内容很难在一篇文章中悉数概括,同本文所批驳的诸多文章一样,这篇文章的作用也极为有限,在“问题的价值”这一核心论点上,我们仅能给读者一种浅尝辄止的提醒,如果要“绝知此事”,还需要大家“躬行”——去读书和践行。

     值得反复强调的是,人生的求知之旅往往都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推荐阅读:

    

     写作禅:如何用写作驱走焦虑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失败者?

    

     在考虑理财之前,先连续问自己五个问题

    

     这些游手好闲的“伪学习”,你中过招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