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认知的得与失
2019/9/25 22:25:50 伯凡时间

    

     壹

     大人眼中的新朋友与好房子

     大人眼中的世界与孩子眼中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吗?

     《小王子》这本书曾经这样描述:当孩子向大人介绍自己的新朋友时,大人只关心“他几岁了?有几个兄弟?家庭状况怎么样?父亲能挣多少钱?……”在得到答案以后,大人们就觉得自己已经真正地了解了孩子的新朋友。

     而在孩子们看来,新朋友有太多奇特的地方:他的声音是否好听?他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他是否爱好收集蝴蝶标本?……新朋友有太多的特点吸引着自己——甚至都算不上是特点,仅仅是新朋友与自己的不同之处,都能让自己感到无比新鲜,吸引自己无穷的注意力。

    

     当孩子们看到一幢漂亮的房子——一座红砖砌成的房子,造型非常奇特,窗前种着红绿相间的天竺葵,别致的屋顶上还有许多白色的鸽子……鲜艳的色彩和奇特的造型让孩子感到无比的新奇和兴奋。如果他们这样跟大人描述这座漂亮的房子,大人们完全无感。可是如果孩子们说“这是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大人们马上会两眼放光,惊讶地大叫“这是一座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虽然孩子和大人最终都取得了相同的认知——这是一幢漂亮的房子,但是认知的过程却完全不同。孩子们以一种全息的方式用心感受着房子的奇特与漂亮,激发出美的体验,由衷地发出感慨;但大人们通过固化的价值判断得出结论,整个认知过程快速而机械,没有经历任何美的体验。

     贰

     数学原理当中的认知省略

     数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抽屉原理”—— 把十个不同的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某一个抽屉至少会有两个苹果,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苹果就像是我们遇到的新鲜事物,抽屉就是我们头脑中的认知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新鲜事物被既有的认知强制分类,这就意味着,被放在同一个抽屉里的两个苹果必然会以牺牲它们之间的差异作为代价。如果持续地以牺牲新鲜事物的差异作为快速认知的基础,那么我们对世界的感触将变得僵硬与麻木,无法通过认知使获得感变得丰富,更不能实现认知升级。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新买回的电脑,我们要对硬盘进行初始化分区。比如分成C盘系统区、D盘工作区、E盘娱乐区等等。在使用过程中,当新的文件不断进入电脑的时候,我们会将文件归类在不同的磁盘目录下面。虽然文件在持续增多,但是思维的路径依赖使得我们忽略了对根目录扩容,简单而粗略的分类方法使得文件自身所携带的全息信息被逐渐淡忘,资料的价值就这样一点点地湮灭。如果我们的认知如同电脑一般,始终停留在初始化分区,是否意味着我们一直处在一种简单的低维度模式下生存?

     叄

     人类的进步是以简化作为代价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恩斯特·马赫曾经提出了人类的“思维经济原则”也叫作“费力最小原则”。他认为人类在进行事实探索时,只选择其中比较重要且实用的因素,以费力最小、最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经济”原则来看待这个客观世界,并将此视作人类认识论的基础。在马赫看来,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很“经济”认知手段。词语和概念都是通过简明而实用的符号,以标签化的形式代表感觉要素,对事实做出尽可能准确而完善的陈述。

     这种思维经济原则固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快速地获得前人累积的知识或是技能,让人类永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伟大进步。但是进步的背后也暗藏着损失——以简化作为代价的进步在无形之中丧失了很多美好的体验,直奔结果的方式会忽略过程带来的领悟。

     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蕴藏着全息的信息。当我们用眼睛给这个世界贴标签的时候,盲人正在用敏感的听力和触觉来感知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当我们用语言表达感受的时候,失语者正在用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着细腻的变化。

    

     我们在享受高效率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放空自己,回归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感知方式,这将使我们能够察觉到生活的细腻与丰富。正如乔布斯所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正是为了保持一种对全息世界的敏锐感知方式,这种感知能让我们将知识转化为一种态度,将认知上升为一种境界,不断地从知识升级到智慧。

    

     推荐阅读:

    

     一条短信背后的智慧

    

     写作禅:如何用写作驱走焦虑

    

     有一种奋斗叫做不断给自己添乱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伯凡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