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凯:中国现代化带来的转型与反思
2019/1/25 6:30:00郑培凯 春暖花开

    

     导语:中国5000年农耕文明如何适应世界新格局,与之共生?2018年9月23日第二期「知室·共生课堂」,著名文化学者郑培凯讲述了他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知与思考,提出要警惕文化沦丧的异形现代化。本文根据演讲整理。

     我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最主要就是让我们想到中国人在19世纪以来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在这些挑战中,中国人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挫折、痛苦和奋发图强。

     那么这个造成许多中国人一些内心的纠结,使得现在中国人在跟世界共生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一些焦虑,而这些焦虑也会影响我们未来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发展的道路。

     这些问题,我想,通过历史和文化转型来思考的话,可能会给我们指清一些道路。

    

     1

     西方崛起之后的「现代化」

     讲现代化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个现代化其实就是西方崛起之后的现代化,因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现代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的所指。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很特殊的历史情景,这个情景发生在18世纪以后,这个时候西方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西方的大国崛起。我们要知道西方主要的一些强国在18世纪以前都是很小的弱国,那么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这个其实跟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关。

     从新大陆发现以来,西方世界的崛起跟整个西方的拓展有关,也跟殖民主义有关,跟追求财富有关。这背后还有一些文艺复兴以来刺激人们的思考,有科学革命、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些东西都促使了西方世界的拓展。资本主义发展一个最强烈的动力其实是人的欲望,这个欲望的发展背后有着许多其他的因素来支撑。

    

     2

     「农耕文明」遇上「工业文明」的困境

     我们中国人在19世纪面临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5000年来持续发展的农耕文明碰到了新的工业文明,这个状况是中国人始终觉得走不出的一个困境,就觉得我们中国5000年文明是非常优秀的,是有文化传承的。

     这个文化传承就是长期以来积淀的一些文化意义,是过去智慧的累积,怎么在西方文明来的时候,就突然造成了一个挑战,让我们无法应付?我们看到晚清大多数知识分子都面临这样一个困境,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到了今天其实还并不完全能够解决。

     那么这就牵涉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怎么看的。现在,研究人类起源、研究DNA的这些学者指出,像我们「智人」大概有10万年,那我们就想这10万年我们祖先发展到现在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首先是农耕文明的出现,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农耕文明其实长期以来都维持很稳定的发展,这个稳定发展带来了我们在历史文化上讲的文明的传承,而这个文明的传承又给我们一定的稳定性,这就是文化的价值。文化价值牵涉到人们对于文化修养,对于道德、宗教,对于艺术的一些认知,而这些认知使得我们整个社会有一个比较平稳、有秩序的心理发展。

     16世纪以后,整个发生了变化,在西方,资本主义起来,而在中国、在东方,基本上还维持着农耕文明的基本因素,这个冲突是非常大的。

     在清末的时候,我们也发现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像中东伊斯兰国家,也正在进行一些痛苦的转型和转变。这个现象就使得我们思考,一个新的知识形态、新的文化形态怎么在中国生根?怎么在中国发展?

    

     3

     「东西易势」

     在16世纪到19世纪这段时间,特别是明末清初大转变的时候,我们发现明末一些文化开放性的发展,到清兵入关以后,基本上就受到了非常大的收缩。

     我们看看清朝,这个大帝国非常有意思,一方面在政治上、军事上、疆域上有极大的发展,可是在另一方面,它为了要统治一个主要由汉民族组成的大帝国,在文化上、思想上也钳制得非常厉害。

     「清朝文字狱」大家都知道。甚至清朝乾隆皇帝,他要纪晓岚主持《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的整个整理过程当中,他删掉多少过去的东西,改变了多少这些文化当中比较开放性的探讨。我们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有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大帝国发展得非常强大,可是它里面的文化思想因素可能被削弱了。

     但是在同时期的西欧,我们就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变化,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东西易势」的历史过程,就像李约瑟时常讲,中国在明朝的时候,它科技的发展或者技术的发展比西欧还要强,怎么突然一下子整个就转变了?

     我们看看18世纪到19世纪的时候,整个世界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当时中国的GDP在全世界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我就列安格斯·麦迪森 (Angus Maddison) 教授的一个统计:

     中国在1820年的GDP是全球的32.9%;欧洲核心十二国的GDP总和是20.9%,这12个国家包括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就是整个西欧比较先进的国家;这个时候英国很厉害,但也只占全世界的5.2%;美国占1.8%,因为比较早,还是它刚刚开拓的时期;日本是3.0%。

     看起来中国这个农业大帝国的GDP非常厉害,可是这个时候也是中国开始整体衰落的时候。

    

     4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百家争鸣」

     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战败,这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这个打击还不够,中国还有第二次大的打击,就是被日本打败。甲午战争中国被打败以后,当时的知识阶层认为中国非改变不可,而且非做一个重大的改变不可。维新派也跟革命派差不多,要做重大的改变,就是把传统的东西整个变化过来。

     在现在大多数的讨论中,中国近代史已经不从1840年开始,因为它是处于从16世纪一直延伸过来的一个大的整体世界历史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被迫先有洋务运动,再有维新与革命。那么「五四运动」是进入辛亥革命之后,已经有了一个政治革命的「五四运动」希望有一个文化思想的革命,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这个很有趣,「五四运动」以后军阀割据,各种争论非常多,我有时候想这有点像是一个新的「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所以现在大家有时候回顾说民国时期非常有意思,为什么有意思?因为它虽然是众生喧哗,可是有各种各样多元的声音让我们思考。

    

     5

     5000年农耕文明

     如何与世界新格局共生?

     5000年的农耕文明在短时间要适应全世界新的格局,和它能够共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历时间要更长一点。这就使我们觉得到了21世纪,这是中国人一个很重要的反思的时候,因为所有过去一百多年来的这些大的争论、大的革命的变化,其实并没有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一条清清楚楚的转化道路。

     方向我们都知道,中国人都知道要怎么样往前看,要怎么样发展,可是具体的文化转型,具体的思想结构转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有一件事情大家也不要忘了,就是5000年的文明、文化传统是不可能放弃的,这是你的文化基因。

    

     6

     警惕「文化沦丧」的异形现代化

     历史文明的发展经常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这也就使得生活在21世纪,我们需要有反思的能力,不是说我们按照什么东西就可以改了,而是不同领域的、各个方面的人都必须提供一些新的意见。

     我觉得社会经济现在急速发展,经常造成文化传统的断裂和转型,经常为了经济利益还破坏文化的根基。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态度会产生一种疏离和隔阂,这会阻碍文化的认同,造成传统跟现代的对立。传统跟现代假如对立的话,就等于自己内心发生一个纠结的冲突,想要「是自己」,又想要「不是自己」。这其实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大转型压缩在短短一百多年所面临的问题。

     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文化价值和道德信念来支撑,要不然又回到人类最早期的原始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那是非常可怕的,而且现实上也会造成新的阶级对立和社会政治冲突。因为你一旦只讲我发展我的经济,发展我个人的欲望,那么这样的话真的会造成一种唯利是图的情况。人经常是很无知很贪婪的,尤其你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去无知,让他去贪婪的时候,那是很可怕的。

     文化传统的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转型」本身,怎么认识?我觉得要大家的投入,政府作为公权力必须要有前瞻性,以免产生以文化沦丧为代价的异形现代化。我们必须警惕,金钱主义的现代化会造成人性的异化,会蜕变成文明破产的物欲世界。这是我们在21世纪思考整个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完)

     郑培凯老师

     《中国现代化带来的转型与反思》完整版视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春暖花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