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市值私募告诉你股债后市这样走
2017/9/29 中国基金报

    

     美联储加息缩表对国内股债市场影响几何?后市债券型基金是否具有配置价值?如何评价和挑选债券型基金?是低估的钱好赚,还是成长的钱好赚?

     9月22日下午,上海银叶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许巳阳、权益投资副总监秦怀宝做客中国基金报粉丝交流会,为大家一一解读股市债市的后市行情和投资机会。现基金君将文字实录分享给大家。

     二.内容提要

     1、美联储明确公布缩表和加息的时间表,是为了给市场充分预期和充分缓冲的时间,历史情况反映,当政策进入执行期,从零利率到开始加息的过程传导时,实际市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对国内市场,我认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艰巨考验就是美元是否会在短期之内有较大波动。

     2、集成电路在整个电子元器件半导体领域是我国工业制造的一块短板。但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储备以及广阔的消费前景决定了人工智能以及相辅的电子元器件未来的市场有利于相关公司的盈利增长,未来电子元器件市场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是未来产生大市值公司的领域。

     3、今年支持周期品上涨的理由不再是上游的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很多行业已经有了供给侧收缩,更多是在于下游需求的支撑。就后市而言,对周期类产品我们保持谨慎乐观。

     4、成长股和蓝筹股的配置我认为要根据每个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风格的不同以及更重要的每个人所管理的资金性质的不同来决定。

     5、从去年七月到今年债市的调整我认为基本上可以类比是股票市场从5000点调整到3000点,在这个时点风险和收益机会是均等的。

     6、从国家制定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出发,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高端装备、新材料这些领域都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

     7、我认为债券型基金收益率在未来半年内向上空间有限。评价债券基金长期表现一大指标是其本身基金净值的增长和基准指数之间的差异,另一指标为风险调整收益也就是夏普比例。

     三.会议实录

     问:美联储缩表对国内股市和债市的影响有多大?哪些行业会受影响?该如何规避中长期投资风险?

     许巳阳:之前由于美国经济就业数据的波动以及川普的财政政策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等原因,大家对于美联储缩表和加息的看法意见不一,认为美国会有模棱两可的态度。但现在靴子落地,可以看到的是美联储的决议声明还是偏鹰派的。我认为如果严格按照耶伦所讲的缩表和加息进度,明年4200亿美金的缩表规模以及三次加息的力度,新兴市场包括国内市场都会承受较大压力。尤其是由于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美元大概率会有明显的见底反弹。从历史上来看,从813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和外汇占款不断流出的压力是制约国内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

     美元的走强对国内的资本市场相对不太有利,对中国高企的房地产价格市场的影响也较大,同时对货币政策的也有较大制约。中美利差拉大,等于加大了中国被动生息的压力,虽然有助于去杠杆,但会迫使中国资产价格承压。

     除了以上不利的因素,另有观点认为耶伦缩表计划能否完全如愿展开?这值得存疑。

     就我们判断,我认为也只有50%的概率其可以如期做到加息三次和缩表4200亿美元,根据美联储的历史情况,它的货币政策的执行是跟着美国经济本身的表现相继开展的,在当下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并不是那么明朗的情况下,我认为其缩表进程至少有50%的可能比政策声明延缓。对金融市场来说,大家可以看到美联储过去货币政策从声明到实际传递到市场一直的态度就是:政策声明一定会在之前先给市场时间以形成比较明确的预期。所以其实当政策进入执行期,从零利率到开始加息的过程传导时,实际市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因此,之所以现在明确公布缩表和加息的时间表,也是为了给市场充分预期和充分缓冲的时间。到了明年真正开始缩表和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的时候,我们认为对市场的影响就已经比较有限。对国内市场,我认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艰巨考验就是美元是否会在短期之内有较大波动。

     问:请分析一下无人机和电子元器件市场前景?

     秦怀宝:关于无人机和电子元器件市场前景和新兴信息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密切相关,因为无人机也只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应用领域,电子元器件市场也是与之密切相关。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到在国务院关于《中国制造 2025 》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巩固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其中关于集成电路的发展就提到一个目标是到2020年芯片国产率要达到40%,到2025年要达到50%。并且国家已经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

     那么为什么会出台上述规划以及布局产业基金呢?原因在于在中国进口各大类资产中,排名第一的是集成电路,有2300亿美元左右,排名第二的是汽车及其零部件总值在750亿美元左右,集成电路进口总值是后者的三倍左右。这说明集成电路在整个电子元器件半导体领域是我国工业制造的一块短板。

     但是这个行业有着以下两方面发展的基础,一是由于国家战略规划的推动,整个电子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近几年取得很多进步,我们可以看到例如华为的海思或者是国内的展讯,以及中兴的微电子等都逐步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在于过去二十年内中国的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中国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推动着技术创造和技术发明,同时积累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至于人工智能,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是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场景应用决定了数据数量,此后才能有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场景应用决定了是否能够商业化,能否实现真正的成功。所以,人工智能率先应用在安防监控,金融医疗教育,以及无人机等领域。

     总之,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储备以及广阔的消费前景决定了人工智能以及电子元器件未来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是未来产生大市值公司的领域。

     问:煤炭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去产能、环保督查严格等因素因素引起上游材料端价格上涨,从而使相关公司的盈利增长,股票价格上涨,监管层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控制期货市场炒作,国家增加优质产能供应。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请问怎么看待资源周期股后期的行情?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是否会传导至下游,引起下游端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下游产品价格随之上涨,影响到相关物价指数?

     许巳阳:周期品的期货价格见底大概是在15年年底,上涨则是从去年年初就开始了。但相关股票的上涨滞后于期货价格,中间的传导机制这么长是由于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大家多数认为周期品价格的上涨是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驱动力,供给端收缩推动了价格上涨,但需求端并没有明显改善,上游企业高盈利和价格上涨很难传导到下游,价格上涨的持续性也不被看好。

     但最近的新变化在于从宏观层面而言,大家曾普遍预期今年宏观经济总量数据可能在二季度之后逐步下行,但实际上二季度数据并不明显走低。所以今年支持周期品上涨的理由不再是上游的供给侧改革,更多是在于下游需求的支撑。

     就后市而言,对周期类产品我们保持谨慎乐观。一方面,我认为现在到今年底,上升斜率最高的一段行情基本已经走完,供给收缩的逻辑现在更多已经反映到了黑色产业链,例如钢铁煤炭包括一些化工类个股中,其他一些涨价概念股比如造纸、维生素等已经有过一波行情。另一方面,今年下游的需求或多或少是超预期的,所以后市还是有机会再有一波预期差形成的行情。经济数据以及具体行业的高频数据可能会影响后市投资者的投资情绪,所以短期内周期资源股的股价波动比较大,但不排除有再创新高的机会,十九大前后也许会有比较正面的影响。

     问:低估的钱好赚还是成长的钱好赚?眼光放长一点五年时间,目前哪个板块的市场预期有明显低估吗?

     秦怀宝:关于低估值的钱好赚还是成长的好赚,其实本质上就是成长股和蓝筹股的配置问题。我的理解是这要根据每个人的风险承受偏好和投资风格的不同以及更重要的每个人所管理的资金性质的不同来决定。

     如果从成长股和蓝筹股的机会而言,在一整个牛熊转换周期中,两者的机会是大致均等的,如果要区分到底哪一种在一个周期里涨幅较大,就需要拉更长的周期,曾经有人统计过:在美国过去股市历史上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历程中,成长股的涨幅远高于价值股的涨幅。

     从长期来看,比如五年内,有哪些板块被低估的,我认为比如偏消费电子半导体类、医药类、商业百货类,个人洗护类以及轨道交通装备类以及一些休闲食品类和院线影视类都是相对低估值的板块。

     问:1. 目前债市是否处在低收益高风险(流动性风险)的新常态开端?信用债,二级债,普通债券基金在现阶段和未来2-3年是否有投资价值?

     2. 可转债未来会增加发行量,现阶段可转债的投资价值是否会被稀释?

     3. 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该如何借鉴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管理方法和资产配置策略?对于资产配置再平衡,您二位有哪些见解和关键的注意事项,提醒普通个人投资者注意呢?

     许巳阳:债券市场低收益高风险的状态是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那时候存在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债券的绝对收益率非常低,市场的情况是在大规模地加杠杆,资管机构普遍都是百分之一百、百分之两百的杠杆水平。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从去年七月到今年债市的调整我认为基本上可以类比是股票市场从5000点调整到3000点,在现在这个时点我认为风险和收益机会是均等的。

     从市场的机会上来说,我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债市还是有机会的,债券市场短期债券到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非常平坦的,意味着中短期债券的绝对收益率水平非常高,在历史均值水平之上约一百个基点左右的位置。所以如果持有中短期的债券,特别是中短期高等级信用债,未来能够取得一定的确定性收益。这个收益水平不会特别高,可能比银行理财的水平稍高一点。如果精心选债并且控制杠杆率,未来三年大概是6%左右的水平。

     债券市场上比较大的问题在于中长期利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因为未来一段时间受海外因素特别是美元加息缩表的影响,国内的货币政策很难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在这个环境下短期利率水平不会一直很低,对中长期利率也会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制约。另一方面今年有农产品涨价的预期,还有是周期品涨价向下游蔓延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升CPI和PPI,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长期利率下行的空间。

     关于可转债,由于特别在公募中,可转债投资品可以选择的空间不是特别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公募类可转债和可交换债的溢价水平都在历史均值之上,也就是说现在去买可转债的期权,其期权费会较贵,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转债和可交债的预计发行量较大,所以我判断期权费的定价中枢会逐渐下移。因此现阶段我认为买入可转债需要精选标的,同时需要谨慎择时。

     但是拉长一点时间来看,如果可转债的溢价水平相对于换股平价的溢价水平出现明显的下降,比如下降百分之十至十五,我觉得还是有非常好的投资价值。历史数据显示,可转债是一类风险收益比非常好的资产,可以说是中国资本市场上长期夏普率最高的资产。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投资的一类资产,在当前价格不便宜的情况下,大家如果去参与的话需要注意控制仓位和风险。

     对资产配置再平衡的问题,我认为个人投资者比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方面会更灵活,就机构投资者本身管理的基金产品都有严格的投资限制,基本上只能投资于标准化证券产包括股票债券,衍生品等,但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呢其实可配置的方向略多,从大类资产上来讲,前几年房地产业绩最好,但从房产周期而言,未来十年再出现这种大的超额收益的机会渺茫,大家可以关注其他的另类资产。

     包括最近收到监管打压的另类资产数字货币,其实过去三年涨幅都非常好。所以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并不一定需要配置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化资产,而是可以寻找除了房产和证券类资产之外的其他投资机会,虽然这些其他的投资机会我们不建议个人投资者放很多的钱在里面,因为往往这些产品良莠不齐,有些有巨大风险。

     只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入,大家获取更多另类投资产品的知识和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我相信现在很多投资者在其他另类的投资渠道上也有一些自己的涉猎,但我希望大家可以擦亮眼睛,对高风险的投资精挑细选,比如投资个人可投资资产的5~10%,更多的是给自己提供一个整体做资产配置的思路,其他证券类资产的投资可能还是交给专业投资者来更为合适。

     问:1. 请问未来看好哪些新兴产业?

     2. 投资过程中如何控制风险(风险收益率怎么衡量)有哪些投资书推荐?

     秦怀宝:从国家制定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出发,我认为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高端装备、新材料这些领域都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原因在于一是有政策支持,其次在于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和资金基础健全,第三在于市场基础好,有广阔的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控制风险,首先要在投资决策前选好股票,了解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和发展空间,还要要了解其市场属性,包括弹性、估值等等。当然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基本面研究可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认为可以从自己所在的或者熟悉的行业入手,选择自己了解的上市公司。

     第二就是在投资中控制风险,从三个维度,一是控制仓位,二是构建组合,三就是注意及时止损,这三个环节其实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投资纪律的确立和投资纪律的执行,这对投资而言非常重要。

     投资相关书籍,这边推荐一下几本:《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股市心理学》等,希望大家可以有所收获。

     问:1. 投资者对于债券型基金进行投资,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评估一个债券型基金/产品?如果基金持仓不同(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是否可以横向比较?是否有基金指标(类似夏普)可以用来评判一个基金呢?

     2. 债券型基金的净值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尤其纯债)?业内有没有比较普遍使用的债基业绩比较基准?

     3. 对债基的收益预期应该保持在一个什么水平区间比较合理呢?

     许巳阳:对于不同类型的债券和不同期限的债券,管理人对持仓都是可以做一个灵活配置和这个自由的调配的,所以可能更多的时候我认为个人投资者需要跟踪管理人长期的业绩表现和其业绩与基准指数之间的差异。

     债券基金本身也是有业绩比较基准的,如果是纯债基金,基准可能是中信债券全价指数,如果是强债基金,那可能是股票指数和一定比例纯债指数的混合,我们分析基金长期表现就可以参照其本身基金净值的增长和基准指数之间的差异,差异是不是过大,是不是有相关性,从而也可以看出该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不是和基金契约相符。

     当然,除了本身的业绩比较基准之外,风险调整收益也就是夏普比例也是可以用来评价债券型基金的另一指标。和股票基金不同的是,债券型的基金产品,不管其风险资产和纯债资产的配比如何,它的夏普比都远远高于相似配置的股票型产品,因为大家投债券型产品就是为了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不希望净值波动太大。

     从数值上来看,股票型基金夏普比达到2以上就已经是属于好的股票型基金管理人了,而债券型基金中好的纯债基金夏普比应该在3.5-4以上,而强债基金的夏普比也应该在2.5-3,至少在2.5以上,才可以算是比较合格的水平。

     债券基金的净值计算方法和股票是型基金稍有不同。因为股票型场内交易都有比较连续的交易数据,而债券基金的持仓很多是没有连续交易的,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公允的计价。所以对于债券型基金而言,特别是纯债基金,不管是在交易所交易还是银行间,都会有第三方估值。大多数时候第三方是对银行间的持仓进行估值并把估值投射到基金的净值上,交易所的持仓还是以交易所的成交价格为准,所以有的时候交易所债券的这个真实价值往往和它的成交价值会有一点偏差。

     国内债券基金的合理收益相比海外的要高一些,因为国内本身绝对利率水平,尤其是信用债的这个绝对收益率水平要比海外比如美元债、欧元债、日元债高。所以国内纯债基金收益预期我认为长期6%以上是合理的水平,但由于债券市场也有一定的周期性,所以并不能够保证每一年都达到。牛市中可能会有十几个点的收益。

     相较而言,强债基金的预期收益率应该更高,根据我们过去的回测,一些不错的产品夏普比可以达到3以上,长期年化收益率往往在10%左右,甚至可能有更高一点的水平,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问:下半年是消费旺季了,现在的时点布局适不适合?有哪些消费龙头可以关注?

     秦怀宝:下半年确实是中国的消费旺季,一般双十一和元旦包括春节之前都是家电和汽车的消费旺季,所以国产汽车在这一段时间会在销量上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家电中白电已经涨的很好了,后续我觉得黑电会迎来否极泰来的机会,因为今年下半年以来面板价格下降了约十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黑电的成本压力,再叠加消费旺季,所以黑电有可能迎来一波上涨机会。

     另一个行业就是商业百货中的纺织服装等都是今年几乎没什么表现得板块,我认为在消费旺季中也会有一些行情,其余的包括下半年与双十一相关的跨境电商以及快递行业也有机会。

     另外就在于一些日常消费品,比如休闲食品、食用油、乳业等等,比如乳业板块的奶粉行业表现一直不突出,但是其中一些结构性产品比如常温酸奶和高端牛奶以及鲜奶等这些相关上市公司的增速非常快,后续成长型也很好,值得关注。

     问:债市四季度有没有机会?债市是否受美联储加息缩表政策影响而变化?

     许巳阳:首先我认为债券型基金收益率在未来半年内向上空间有限。四季度债券型基金面临的压力一方面是由于海外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很难独立运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周期品的上涨或多或少地往下游传导,因而现在债券市场短期利率处在相对高位但是中长期利率上鲜见交易性机会。但风险已经释放较多,所以投资者可以耐心等待趋势性机会。

     问:请问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板块后期的走势以及如何操作?

     秦怀宝:关于新能源汽车,最近又有工信部考虑制定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包括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制定销售目标等政策的推动等,都有助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涨幅最高的是上游资源板块,后续细分领域中我认为新能源中下游,特别是整车中客车会有配置机会,因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到2019年会有20%的下降,叠加新能源汽车对补贴的敏感度较高,所以很多新能源客车大概率会提前开始抢装以获取补贴,从而走出一波行情。

     问:请问银叶采取的是怎样一个投资策略呢?对于个券是从哪几个方面评判风险收益特征呢?在利率上行阶段,贵司是采取怎样的投资策略呢?会有频繁的择时吗?

     许巳阳:我们公司针对不同的大类资产配置会有独立的投资策略。对于债券的投资策略,我们从个券角度会有综合全方位的风险收益评估。

     首先,个券选择层面,首先要对发行人有足够的了解,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评估其信用风险状况和债券收益率是否合理,一是公开信息的收集和财务报表的分析,二是通过信评打分模版对于公开数据信息做模型的打分。具体而言,从公开信息数据中本身就可以看到历年的财务数据和债券的担保情况,以及发行人的行业、股东状况和行业地位,包括行业的竞争格局、风险项因素包括对外担保情况以及关联交易等等,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矩阵,从而对个券风险形成可以量化的分数,有了这个分数之后,可以再对债券的发行人做全面的调研,包括对现场尽调管理层和财务部门信息访谈以及相关问题单的提问和澄清,最后如果是制造业企业的话,我们还会进行实地走访,具体走访生产线,了解生产线的工作负荷情况和上下游工业链情况以及相关的行政工作。

     当然,除此之外,还需对其主贷银行等融资方来源做多角度的了解,比如其企业发行人和国家行的主贷银行对其的评估状况和企业风险点的排查等,同时会去了解企业的供应商和主要客户,同类行业对其的看法等等。

     然后对于类似民营企业的发行人,我们还需要做多维度的调查,包括其相关地方政府的情况以及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看法,是否存在政策性风险等等。

     了解上述情况之后,就可以评判其发行利率补偿是否可以接受,再决定是否投资以及相应的投资规模。

     针对利率的变化,我们会有一套完整的投资策略,包含了多头和空头两方面,多头主要以现券交易策略为主,这一部分呢大家做的都比较类似,空头方面则是比较完整的策略库,工具包括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

     在利率上行阶段,在多头策略方面,收益来源基本上以票息为主,持有的现券部分采取缩短久期,拿信用下沉之后的相对合理的风险补偿。以确保我们大多数的组合的基础收益可以达到6%的理想水平。

     在对冲策略方面,我们首先把整个债券组合的利率风险做完整的对冲,基于不同的对冲工具之间的比价关系和相对价值,我们会有一些套利策略应用到国债期货和利率互换的空头策略组合上。这样的组合往往可以创造1到2个百分点的收益增强。

     在择时方面,我们做的不是很频繁,因为债券数据相对宏观的金融工具,周期的波动性很多是由于宏观周期,包括受中国的货币政策和监管因素的影响,所以频繁的择时效果并不会特别明显,我们更多的还是基于宏观的判断做中期调整。

     问:一家伟大的公司在要具备的哪些优秀品质以后国内最有可能出现千亿甚至万亿市值的公司会在哪些行业出现?

     秦怀宝:关于一个伟大的公司应该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企业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不管是技术方面还是服务方面。其次,该公司所处的行业和市场空间要足够大,否则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面临瓶颈和天花板。再次,要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尤其是掌舵人的眼界和视野要足够宽广,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最后,就是该企业要有足够的护城河,或者说高的壁垒,可以体现为优良的技术产品服务品牌等等。同时,要贴近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品牌形象。

     至于国内未来能够出现千亿甚至万亿市值的公司在哪些行业,其实目前也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大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消费家电通讯设备等领域。未来还有很多行业可能出现千亿以上级别大公司,比如保险、高端制造、新材料、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只要是符合产业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都有可能会出现。

     问:1. 目前规模有多大?几大策略产品分别占比是多少?

     2. 银叶投资的发展愿景是什么?投研团队多少人?投资决策流程是怎样的?

     3. 银叶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4. 宏观策略都包含什么?这样的产品适合什么样的投资人来投资?

     许巳阳:我们公司现在整体管理规模是130多亿的水平。策略上整体以纯债和债券混合的策略为主,占比90%以上。具体而言,纯债产品占比70%,其余30%包括股票、债券、期货、量化、多策略宏观对冲等产品。

     我们的投资发展愿景是希望给国内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提供长期稳健的资产回报,我们的产品重心也是中低风险的稳健收益,所以我们基本上没有高风险的纯股票型产品。我们的投研团队接近3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五成接近六成,在国内同类机构中算是比较多的。

     投资决策流程方面,我们比较类似于传统的资管机构,就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是投资决策委员会,由主要投资经理、投资总监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主要负责战略资产配置的大方向,再由投资经理根据具体的产品契约和市场条件做具体的战术层面的资产配置和标的选择。

     我们的优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投研团队背景过硬,投资经理丰富。二是产品和策略的组合非常丰富。善于把握市场机会。三是整个营运体制较为健全。团队稳定性和业绩都较同类企业排名靠前。

     在不同资产类别和不同多空组合的这个策略选择上。我们做的策略搭配和组合包含很多方面,除了传统的股债原生产品之外,在权益类产品方面,我们引入了可交债、可转债、场外期权,包括一些对冲工具和量化手段、商品期货和贵金属等对补充股票和债券的对冲收益。在债券产品方面,除了传统现券组合策略外,还有全方位的衍生品组合,包括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的多空策略组合和补充等,这在国内基金行业也是比较独特的,属于相对领先的水平。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所谓宏观配置的产品和宏观对冲类的产品还是属于中低风险的产品,控制风险敞口不超过30%,类似于增强型强债基金。长期预期收益控制在6%到10%,比较适用于中低风险偏好的客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基金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