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娱乐圈“人设崩塌”频繁,观点成为新闻时代到来
2017/10/30 传媒时评

    

     文丨杨瑾 杨雅涵 牟娟 图片:宋欣然 编辑:杨茜婷来源丨新闻周报 (ID:xinwenzhoubao)

     原标题丨白岩松:感触·追寻·表达已获授权

     10月26日下午两点,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403教室,著名主持人、记者白岩松给同学们带来了以电视新闻评论为主题的一堂课。

     白岩松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受新闻学院高贵武老师的邀请,他主要以直播评论为例,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们讲述了“什么是新闻评论”以及“怎么做新闻评论”。这堂课正如他所说,“总得有框架,还得有血肉。”

    

     首先,白岩松指出,观点只是新闻评论的一部分,更多的事实本身就是一种评论。例如现在娱乐圈“人设崩塌”越来越频繁,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技术使得媒体能够提供更多的事实,这些事实本身就改变了受众的观点。而把更多的细节事实呈献给观众就是在论证观点。他以中外记者见面会会前连线直播为例,阐释了“新闻报道是细致的事情”这一道理。

     同时他也指出,当今时代对速度的要求前所未有,而快速评论对准备工作极为考验。“只有准备了更多事实的时候才寻找评论点。”所以准备的时候思路要开阔才能准备全面,才能让小心求证得来的准备内容在现场迅速用上。

    

     随后,白岩松提到,新闻评论必须依托新闻而存在。但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新闻评论可以成为新的新闻,观点成为新闻的时代已经到来。不仅如此,帮助观众把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也是评论。例如直播对报告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也同样是新闻评论。

     他强调,对于新闻评论来说,速度就是核心命脉。与论文不同,新闻评论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到达别人未能企及的深度。而角度则是展现自己个性和价值观的有力竞争武器,一个新闻能下笔的地方很多,“要找到自己的那一处。”

     此外,要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首先找到核心内容,再依照外部要求调节论述长度。“短才是未来新闻的方向,评论在于精准,而不在于洋洋洒洒。”评论的步骤是“感触——追寻——表达”,感触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感受,追寻是一种有理有据的坚持,而表达则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理念有了,只要寻鲜活的抓手;生动有了,准确绝对不能少。准确而生动很重要。感性的方式表达理性,理性才能到位,这才是做新闻。”

    

     在课堂的最后,白岩松对几名同学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他结合自己的新闻从业经历,为同学们解答了“作为没有新闻经验的学生,如何开始做评论”“如果直播时出现了突发状况怎么办”等问题。他认为,新闻教学应该教方法论,然后将方法论应用到所有的情况中去,但经验是慢慢积累的。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该回到记者的本职,去报道突发事件。“突发带来的不是压力和焦虑,而是兴奋。”

     以下是白岩松讲课实录节选:

     请注意评论有很多个点,不在于你提前想到,而是在于你准备更多事实的基础上。我们经常有时候会错位,觉得我们要先寻找到一个伟大的评论点,我不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我往往让我的评论不先出发,而先去接触越来越多的事实,在接触事实的过程中,评论就逐渐诞生。这次讲话我是在听到一半的时候才知道我一会要怎么评论。因为首先我不知道还要讲出来。

     第二,在这讲的过程中那也需要有一个“头纱逐渐揭开”的过程,你才能够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我跟我的联大的学生就这个点沟通过很久,他们都很清楚。写一个东西,写一篇文章,写一篇这个评论,创作一首诗,弄一幅画,写一首歌都一样。三个关键词完成全过程:感触、追寻、表达。新闻评论同样适用于这三个关键词。

     当你要评论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来自于感触。一条新闻发生了,不好,更多的时候是不好。触动了你,你有话要说,或者说必须要说。感触,感触完了之后,这种表达必须经过中间的追寻的过程,以感触作为出发点。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产品,之所以大多都是垃圾,就是因为有了感受就表达,没有经过追寻的过程。想想看,你们每天发出去的东西不都是“有了感触就表达”的结果。所谓朋友圈、微博、微信,我从不上的原因非常明显,因为垃圾占90%多,还不止。

     当然不止这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实最后我知道朋友圈里头每天主要内容,就是鸡汤及别人告诉你他怎么活着:吃什么要告诉你,去哪玩了告诉你,买了什么新东西告诉你,他们家花开了告诉你,我连自己怎么活都不清楚,还天天搞清楚别人怎么活。但这一切的因素都是现代社会越来越现代之后,现在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这种便利就是感触,就表达。所以说什么,只有感触之后经过一个非常严谨和漂亮的追寻过程,再表达才会有好东西。

     当然,对新闻评论来说,再次强调这个追寻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既需要快,又需要有个过程,不能有感受的表达,但也不能说无限追寻。所以掰开了揉揉碎了更加清楚。不给你提供无限的时间去做,但是要的就是这个过程。就像我知道要有五个新常委,我没有任何评论点,我只能先去看,在我看这七八个人的简历的过程当中,观点可以再生。如果没有这个追寻,怎么会有你最后更加严谨的表达呢?所以追寻是表达的大前提,感触才是表达的最美的那个东西,没有感触,光玩命追寻、表达也没戏。

     所以大部分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毫无价值,因为他们从不感触,只是追寻和表达,对吗?你们有几个大学论文是真的来自于有感触啊。都是“唉呀”,然后的确“很追寻”,翻无数书,好的呢变成自己语言,不好的直接——现在复制又那么容易,当然现在反过来查你们也容易。所以我觉得很多论文没价值的原因就是不感触,但是感触才是最后表达最美的那个缘起,但是要没有追寻,这个表达往往靠不住,没有说服力。

     一个评论最重要的结果,是要让人感觉新颖并有说服力。我认为一个新闻人,一个创作者,要培养自己的最大的能力就是说服别人的能力,尤其是你做评论。大家想想做评论,有很多人说做评论,你的诉求是什么,白岩松你每天做评论的诉求是什么?终极结果是改变,但是在改变之前,我明白最重要的一个实现就是,说服别人接受我们。那说服力怎么样,说服力是要建立在感触之后追寻的基础上。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 传媒时评 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时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