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A成员单位巡礼(一)
2016/1/4 中国医学论坛报

    

     本报记者:张丽丽 李东燕

    

     自今年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SCA)项目开始启动后,全国已有1000多家中心经申请成为联盟的成员单位。加入CSCA,可以使各个卒中中心的管理与建设更为规范,有助于实现医院的多学科无缝链接。

     为了使大家了解卒中中心的具体运作,以及CSCA对于卒中中心建设的意义,本栏目挑选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4家典型CSCA成员单位,请中心主任介绍了该中心的特色及经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卒中中心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楼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卒中中心早在2009年起就建立了以多学科合作为运行模式的卒中中心雏形,经过六年的探索改进,各部门的协作更为紧密有序,诊疗效果不断提高,并在今年接受中国卒中学会的卒中中心授牌。

     卒中中心首创溶栓“时间追踪模式”,并通过质量管理循环(PDCA)持续改进流程。同时,利用临床科研密切结合的优势,发展“临床型科研”,即科研指导并服务临床,临床启迪并促进科研,重点发展基于多模式影像指导的溶栓桥接取栓,在治疗结局预测、治疗时机选择、卒中发病及预后改善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成果并付诸发表及应用。

     卒中中心成立对卒中诊治的改善

     卒中中心的成立对卒中诊治发挥了良好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多学科合作更为紧密,诊治流程更加一体化;②开展多级别卒中诊治机构合作,卒中转诊无缝衔接。我中心与下级医院及社区医院等持续开展双向转诊及远程会诊,包括接诊无多模式影像支持的医院转来的溶栓患者、无取栓条件的医院转来的溶栓后患者;③加大宣教力度,对于卒中高危人群、出院随访患者,我中心定期进行宣教义诊活动,把卒中中心的影响力和作用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从疾病的救治延伸到防控。

     通过以上的团队协作,我中心自授牌以来的各项质量控制数据得以进一步改进,表现在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从授牌前的平均61分钟缩短到平均57分钟(其中包括时间窗外行多模式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的患者),DNT在60分钟内的比例从既往的70%进一步提高到73%。房颤患者抗凝评估率100%,康复及营养评估率100%,康复治疗比例83%。

     本中心研究方向及近期成果

     我们近期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探索急性脑梗死人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内容包括如下3方面。

     血管内治疗获益人群的筛选方法

     多项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超早期开展血管内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溶栓,但通过影像学筛选人群是取得获益的关键。本中心目前利用磁敏感成像(SWI)、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以及CT/MRI灌注影像等针对血栓性质、侧支循环、颅内静脉系统等进行评估,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卒中》(stroke)、《神经病、神经外科和精神病杂志》(JNNP)等国际杂志,未来将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研究。

     探索再通后获得有效再灌注的影像标记物

     目前认为,超早期治疗的目的是使缺血脑组织获得及时有效再灌注,但无论是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或血管内治疗,其直接作用是达到闭塞血管的再通。临床上存在再通后但未再灌的不匹配现象,因此,如何确保再通后获得有效组织再灌注是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治疗的难题之一。

     脑梗死急性期药物干预治疗

     对非超早期及一些存在溶栓禁忌的患者,药物治疗为其提供了新选择。

     CSCA项目是区域化医疗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产物

     CSCA项目是区域化医疗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意义在于:①必要性:卒中中心的规范化的管理和推广是需要一个协同的力量来共同推进;②可行性:中国已经进入数字医疗时代,信息传递的渠道种类和速度非常可观,基于这一条件,局域化优秀卒中诊疗模式得以通过CSCA平台进行分享,有利于整体提升我国卒中诊疗水平;③CSCA能够向全国范围辐射最优化的卒中诊疗方案和质量改进模式,通过这一平台,各级卒中中心的诊疗情况和管理水平能够实时反馈,也由此能够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并客观反映各区域的卒中诊疗水平,从而建立相应改进方案并进一步规范诊疗体系,从而为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发挥重要作用。

     【“CSCA成员单位巡礼(二)”请见明日微信】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15年12月31日C10版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