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平等21位院士专家建议“患者”改“病人”,原因震撼
2016/12/31 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 陈孝平

     原文标题:关于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更改为“病人”的建议

     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7 Vol.37(1) :97

     感谢授权转载

     20 世纪80 年代末,我国老一辈医学家吴阶平院士、裘法祖院士等5 人联名向原国家卫生部及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建议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更改为“病人”。理由是:在我国早期医学词典、医学教材、医学出版物及汉语言辞典中并无“患者”一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患者”一词才在关外出现并传入关内;因此,“患者”一词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的殖民时代有着很大的关联。

     根据他们的理由,我们查阅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出版的缩印本《辞海》,“患”字在第1933 页,患(huan,去声):(1)祸害;灾难。如:防患未然。《左传·襄公十一年》:“有备无患。”(2)忧虑;厌恶。《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3)害(病);病。《晋书·桓石虔传》:“时有患疟疾者。”《南史·江蒨传》:“蒨有眼患。”在我国古代“患”字虽有“病”意,也有“患……者”的语式,但并无用来专门指称病人的“患者”一词。

     在百度百科“汉语词语”一栏中,“病人”一词,是指生病的人,尤指等候接受内外科医生的治疗与照料的人。其为多义项,古语里又有使人民困顿、扰乱为害人们等义。引证解释有:(1)生病的人。《荀子·法行》:“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晋,葛洪《抱朴子·至理》:“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牀而己不染。”(2)谓使人民困顿。《后汉书·仲长统传》:“如此,在位病人,举用失贤,百姓不安,争讼不息,天地多变,人物多妖,然后可以分此罪矣。”李贤注:“病人,谓万姓困敝也。”(3)谓扰乱为害人们。晋,干宝《搜神记》卷三:“信都令家,妇女惊恐,更互疾病,使辂筮之。辂曰:‘君北堂西头有两男子……昼则浮游,夜来病人,故使惊恐。’”引证解释说明“病人”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其中一个意义是专指生病且需要照料的人,与现在所指完全相同。

     “病人”翻译成日文是"患者さん(かんじゃさん)"。根据几位老医学家的观点——“患者”一词出现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伪满洲国”时期,很有可能就是由直接使用日文翻译而来,因此,带有很明显的殖民文化嫌疑。吴阶平院士、裘法祖院士等老一辈医学家,受过完整、规范的医学教育,对各类医学词典、医学典籍、医学出版物及汉语言辞典有着广泛的了解,再加上他们亲身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抗日战争,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我国的殖民渗透以及所犯下的罪行有着非一般的敏感,他们的切身感受以及忧虑对我们后辈之人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我们绝对不能忽视。

     医学无国界,但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是有国界的。虽然,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71 周年,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历史,仍然需要铭记被殖民的历史教训。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避免被侵略、被奴役的悲剧重演。

     我们权衡再三,认为有必要将几位老医学家的建议传递给医学界的同仁,共同完成他们的遗愿。将“患者”一词更改为“病人”,对于纯洁我国医学教育,清除日本军国主义殖民文化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帮助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国家观与民族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倡的“要文化自信”的精神,中华文化,要由中国人主导。全面使用“病人”一词,不仅是继续沿用传统称呼,有利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医学人文传统;而且能够提醒人们正确面对和主动关怀生病之人,了解他们的疾病,理解他们的痛苦,关心他们的治疗,进一步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攻克疾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对病人进行全面人文关怀的氛围。

     因此,我们郑重建议并呼吁国家及有关部门今后将医学教材及医学出版物中“患者”一词统一为“病人”。一词之改,于国家、于民族、于医学和医学教育事业、于当代社会均极有利,恳请医学界同仁采纳!

     此建议得到20 位院士、专家的赞同和支持,他们是:宁光、刘允怡、葛均波、顾晓松、曾益新、赵继宗、陈国强、陈灏珠、王福生、樊代明、付小兵、刘志红、刘德培、韩德民、胡盛寿、邱贵兴、柴之芳、杨宝峰、王红阳、饶克勤。

    

     点击“阅读原文”,【壹生盘点】2分钟带你回顾2016医疗大事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