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6分钟
2017/8/27 中国医学论坛报

     来源:DrHuan

    

     继续读葛文德医生的书。

     先看看欢医生最习以为常的急诊室工作。

     在国内,大部分急诊科医生依然以内科诊疗工作为主,很难达到国外或者医疗剧里那些急诊室医生无所不能的程度。

     欢医生所在的急诊室,岗位设置大致有三个:普通内科急诊,急诊抢救室,重症患者留观单元。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岗位是如何运转的:

     每天都会有大批患者挂号就诊于急诊内科。候诊是必须的,当然候诊前他们会被预检护士进行分诊,符合重症标准的患者会被优先叫号就诊。而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必须按序排队。对于一个偌大的三甲综合型医院急诊室来说,患者集中就诊很正常。回顾那些疯狂的年代,候诊患者数量会超过100人,候诊时间是4小时。

     再看看这部分患者的疾病构成。在所有就诊症状中,发热和疼痛是最常见的。不要小看了这两个症状,他们既可以非常简单,让接诊医生秒懂,顷刻确立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样可以辗转N家医院,历时数周、数月不得病因,甚至在不确定中无奈地死去。

     坐在这样一个急诊室,你必须面对各种类型的病患。他们可能转诊自一级、二级医院,让基层医院的医生感到棘手和压力;也可能来自上海以外的城市,在当地反复就诊后慕名而来;有可能来自本院的门诊部甚至专家门诊,因为需要紧急处理……凡此种种,当患者坐在你诊台前,你已经没有退路。

     作为一个常年在急诊一线的医生,欢医生知道大部分患者的处理流程是如何的,尽管不能做到无微不至。按照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除去中午半小时吃饭),在持续有患者候诊的情况下,欢医生每个小时处理病人的数量是10个,一天下来在70-80个。病情的严重和复杂性会有较大区别,平均给到每位患者的时间是6分钟。

     是的,就是6分钟。

    

     在这6分钟里,欢医生需要倾听患者突如其来或者久病缠身的痛苦,要边听边完成医学草书,要有选择性地检查患者的身体,要尽快确定使用何种检查手段去证实自己的判断(其实在此之前,还要说服患者接受这些检查),待到患者取回报告,继续解释病情,告知是否已经知道诊断,告知病情严重与否,是否需要用药,能否离院回家……

     简单地说,这6分钟里,医生需要给患者一个答案;严重一点说,这6分钟有时决定一个生命的去留。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就像书中所说——医学并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在很多疾病面前束手无策,我们依然无法预知一些疾病的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人们总是说医生说话过于圆滑、滴水不漏。殊不知,这种圆滑有时更是一种严谨,甚至源于血的教训。

     三年前,有个80多岁的老先生让我记忆深刻。他对我无比信任,让子女专程事先打电话到急诊室询问我是否当班,得到肯定回答后才肯前来就诊。老先生患有心力衰竭,下肢浮肿,夜间不能平卧入睡。我决定给他调整一下药物治疗的方案,并建议他在家治疗观察,三天后复诊。三天后,老先生在子女的陪同下如约复诊。他的精神比前几天好多了,言语间充满了病情好转带来的喜悦,看他有力地迈步回家,大家都很高兴。

     但仅仅三个小时后,他的子女带着惊恐绝望的面容再次出现在我面前。老先生在家吃中饭前突发神志不清,经检查为大面积脑梗死。后续治疗效果很差,几天后离世。家属很通情达理,他们都说我是老先生生前最信任的医生,所以他们相信我的一切判断和处理。但是扪心自问,结局确实不在我的预料之中。

     很多患者对于医生的判断和处理深信不疑,但是同样会患者时刻充满着质疑。现如今,就诊前预先做好百度医学攻略的人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前脚走出诊室,后脚马上开始手机百度查询医生的处理是否正确,尤其是在得到不同医生之间的不同处理建议后更加不知所措。

     其实,医学的未知性决定了医生给你的答案往往不是绝对正确的,它可能仅仅来自于医生的个人经验、习惯,甚至是本能直觉。从医生口中跑出的数字不一定都是标准答案,而只是一种个人预判。有患者常常质疑:为什么A医生说这个肺炎需要输液10天,B医生说只要7天;这个医生说我只能活3个月,那个医生说我可以活半年以上。

    

     有人或许觉得事关生死,医生用几分钟时间,凭借自己的直觉去判断病情,未免有些夸张甚至不负责任。事实是,这些直觉并非凭空猜想,而往往是以经验积累为背景,抑或是书面知识为依据的。回想一下自己曾经的“直觉”诊疗经历。

     有一个老年女性病人洗澡过程中晕厥一次,我的直觉是主动脉夹层,在节约诸多其余检查时间后,证实了判断;有一个小伙子精神异常、消化道出血,并发窒息气管插管,呼吸机维持生命了,我的直觉居然是狂犬病,事后证实了这是自己诊断的首例病例;有一个中年外地患者因为腹痛到处就诊数月,跪着进入急诊室,直觉告诉我患者不像内脏痛,更像神经痛,指引其在疼痛科同事处就诊后,患者康复前来叩谢……

    

     在急诊室,医生和患者经常在疾病诊断面前双双被困。无法确立诊断,就无从谈起正确治疗,病情在此过程中无可奈何地变化,不为人所控。医学的本质确实是不确定性,但是如何面对需要的是心态和智慧。

     曾经有一位患者来看左上腹痛,常规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但其实实在在的疼痛需要我为他进一步考虑。隐约感觉到他可能对检查结果抱有极高期望的情况下,我在他做CT扫描前告诉他有可能CT检查也发现不了疾病依据,只是一种神经痛或肋软骨疼痛。待检查完毕后确实如此,告知其观察或适当止痛治疗。患者立刻拍桌子表示不满,质问为何花了钱无法得到确切的疾病诊断结果,要求退钱并投诉。这是愤怒。

     还有失望。有一名发热超过半个月的患者在急诊室反复就诊,能够实施的常规检查,同事们均已经完成,最后在我手里就诊。我告知其,急诊室的专业设置局限性决定病人可能不适合继续在这里就诊,如此疑难杂症给医生几分钟时间决策其疾病的走向是不现实的,建议其转诊进一步检查。家属表示失望,至极,质问为何堂堂三级医院没有本事看这个病。

     我们确实被医学的不确定性所煎熬,这种煎熬来自于自身职业意识的拷问,来自于病患一方的质疑,也来自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一个有效的、充分的沟通,或许能够弥补很多不确定性带来的分歧,但是我们却常常苦恼于缺乏足够的时间。

    

     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我们医患都需要预设一份豁达,有了这份豁达才能体验技术征服的愉悦,才能体会医术仁心的美好。作为医生,我们更应转变理念,因为真正的考验不再单单是诊断与治疗疾病,而是“能否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提供热情亲切的服务”。

     所以,尽管我只有6分钟,但已尽心、尽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