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振林教授回顾上海骨质疏松三级防治体系建立与发展——初心不改,壮志满怀!
2017/10/30 中国医学论坛报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异常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迅猛增加,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所带来的危害也愈加严重。尽管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我国的流行趋势愈演愈烈,但目前对其的防治仍存在较大缺口。

     因此,如何做好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种形势,近日我们与多家媒体共同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章振林教授,章教授以上海骨质疏松三级防治体系为例进行了经验分享。

     章振林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主任、骨代谢病和遗传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近年来,以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73篇,发表在Am J Hum Genetics、JBMR、JCEM、BONE和Osteoporosis Int等权威杂志。200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1年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2012年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以第一完成人因“骨质疏松和单基因骨病的遗传机制和临床应用”于2012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推动我国骨质疏松防治迫在眉睫

    

     骨质疏松症的罹患人数众多,危害严重。有效地防控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意义重大。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的诊疗现状不容乐观,大量骨折高危人群未能纳入疾病管理和给予有效治疗。针对这种形势,只有将骨质疏松症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一样列为重大慢病,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社区管理、分级诊疗,才能抓牢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瓶颈,全面有效地防控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近期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中,即突出强调了推动社区工作的重要性。

     上海骨质疏松三级防治体系建立的意义 近几年,上海骨质疏松三级防治策略和国家医改方向一致,积极开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通过这些举措,首先减少了大医院医生的工作量,真正发挥三级医院功能,解决医教研全面发展、疑难杂症、危重急症的处理。其次,社区医院把慢病患者管理起来,除日常处方外,同等重要的工作是教育患者做好预防。我们知道,预防重于治疗是骨质疏松防治的根本策略,将防治的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做到“上医治未病”是骨质疏松防治的关键。

     上海骨质疏松三级防治体系中,截至目前覆盖了包括我们医院在内的10多家三甲医院、据了解100多家社区医院在专门做骨质疏松方面知识的培训。其中,作为试点开展相关课题的已有40家社区医院。此外,上海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分会每年会举办2次培训,约1000余名社区医生参与,学习如何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处理、随访等。

     经过多年努力,社区医院亦取得了一定成果。①上海约40~50家一级医院建立了专病门诊,有专门的检测仪器,如超声骨密度检测仪等,能够实现患者快速、便捷地检测。②通过我们的合作,社区医院关注了这类疾病并做了很多的科研工作。以项目为导向提高了社区医生对骨科疾病的研究水平和诊治能力,也培养了医生队伍。现在上海基本建立起了一支骨质疏松防治队伍,加上两年一次的专委会大会,社区有200多人来参加,全国也有专场学术会议,甚至国际会议,诊治水平的提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③检查标准与三甲医院一致,方便患者治疗上的衔接,也说明检测技术逐渐成熟。④建立队伍后,社区医生的骨质疏松防治意识提高。同时,上海患者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也得到了提高。⑤上海配备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加丰富,其它比较少用的药物也有配备,方便患者购买及治疗,真正为患者带来实惠。

     社区医院在开展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及教育患者预防二次骨折方面执行地还不甚理想。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意味着未来再次骨折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再发骨折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再次骨折的发生与患者对治疗依从性不高有关,如此恶性循环,不仅使骨折的发生风险增加,也极大增加了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管理和有效干预,防止再次发生骨折十分重要,未来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强。

     多方参与,积极对下级医院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区域总体诊疗水平

    

     整个培训计划由我们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科委员会制定,每年2次集中社区医院中对骨质疏松领域感兴趣的医生进行培训。例如,上海枫林街道社区已培训了100多人,覆盖几乎所有医生、护士。我们科室负责培训我管辖的十几家医院。目前,这些工作都是学会、医院或者专家自发进行的,政府并没有强制要求。但未来,我希望政府能够多参与进来,也呼吁媒体共同参与使培训的力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

     加强医生培训,专家下沉社区成为下一步行动目标 首先,下一步可能还会加强家庭医生的培训,指导社区医生如何治疗。其次,专家应下沉到社区,与一个社区合作,管理好这一个区域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到目前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的社区去,这是近期我有意向进行的工作。或者通过居委会去做调查、讲知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三甲医院的医生要走出去,和社区医生一起面对患者。加强媒体宣传,使更多患者认识到骨折不是生理现象,是老年特殊阶段的疾病。

     真正做好“双向转诊”,既往“下”转,也应向“上”转

    

     有些患者喜欢到社区医院看病,是因为方便、经济的原因。但有些不适合在社区治疗的患者也应转到大医院治疗,包括以下几类:①诊断不明确的;②治疗效果差的;③再次发生骨折的,说明之前治疗方案存在问题;④合并了其它疾病的。

     而另一些患者不喜欢到社区医院,是因为觉得社区医院医生没有权威性。但现在社区医生的学历水平也不断提升,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应该鼓励到社区就诊。

     未来双向转诊的理想状态 按照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应该鼓励、引导、支持社区医院开展慢性病防治服务,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我认为社区医院应该和三甲医院医生结合,在转诊通畅的情况下,对民众开展普查。我们自己团队的医生应当和社区配合,60岁以上人群全部进行筛查,找出高危人群重点关注,积极预防。对于曾经发生过骨折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通过这项工作,能真正地降低我国骨质疏松患病率。其次,专家要下沉到社区,面对面做好宣传、培训。此外,专家到社区医院指导门诊,继续提高社区医生诊治水平。

     三级转诊制度的确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继续积极推进骨质疏松的诊疗三级防治、上下转诊,有效管理骨质疏松患者人群,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未来,有效率、有计划的推进分级诊疗,做好服务,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是我们医生应该肩负的责任。希望能够将好的模式推广下去,实现整个社会对这类疾病的良好管理,为患者创造最大的福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