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东:把一份职业变成一份事业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2018/11/18 17:00:48李妍 朱鸽昀 中国医学论坛报

    

    

     想象是灵魂的眼睛。

     医生有好的医术,开刀开得很棒,但如果没有悬壶济世的人文情怀,就不是一个好医生,只能说是一个好的“开刀匠”。

     今天,我们也会觉得自己的学生没有我们当年好,甚至觉得80后、90后的学生,没有前几年的学生好。

     我相信,未来10年,可能是遗传性疾病,例如,干细胞治疗或者转基因治疗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发展。

     ——《指尖上的光明》

     1

     改善医患关系,关键做到三点

    

     当前,医院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医患关系。从医生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我在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开始做眼科医生,在近30年的从医生涯中,也经历过紧张的医患关系。从医生的角度看,我认为在医患关系中有三点特别重要。首先,医生要有爱心,更多地去关心患者、关爱患者,要注意患者的感受。其次,医生需要具备高超的医术、精湛的医技,才能真正帮助患者。第三,需要和患者多沟通。其实许多矛盾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所导致的。

     在当前医疗环境下,患者大量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给这些医院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客观上造成医生和患者沟通的时间比较少。随着国家推行医疗改革,包括分级诊疗的广泛实施,这个局面会被逐渐打破。如果一家医院的患者数量相对减少了,医生就会有更多时间给患者精心诊治、耐心解释、及时沟通,就能大大改善整个社会的医患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理解,医生的爱心,包括医生精湛的医术、更多时间的沟通,都是缺一不可的。当然,也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

     人生成长,需要感恩

     在眼科界,和我一样努力的同仁非常多。对于我来说,从一个年轻的医生能够走到今天,是比较幸运的。我主要得益于三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第一位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张皙老师,也是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她给我带来的是人生启迪,把我从一份眼科职业变成一份事业,让我从内心爱上这份事业。

     我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眼科,这只是一份职业和工作。作为一位老师,张晳老师用以身作则的行动和对待患者的爱心,激发了我全部的潜力和最大的热情,包括学习的热情和对患者的爱。她经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就是,把一份职业,变成一份事业。

     在大学时,我的学习成绩很普通。读研究生时,张晳老师的鼓励和以身作则,让我变得更加奋发向上。包括在处理医患关系时对患者的关爱,也是受到了张皙老师的言传身教,她用行动证明了应该如何做一名好医生。她精神上的引领和学术上的指导,让我获益匪浅,并由此改变了我的一生。

     第二位老师是我在美国学习期间的博士后导师罗森菲尔德教授。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一位国外的顶级教授。他被世界眼科界称为阿瓦斯汀之父,是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黄斑变性的第一人。跟随罗森菲尔德教授学习后,我逐渐打开了视野,知道了这个世界有多大。他用自己的职业精神和科学素养,让我体会到如何进行医学创新,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他是我人生的第二个导师。我始终认为,一位老师教学生技术当然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引领。可以说,他为我打开了世界眼科之窗,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世界最顶级的眼科平台,接触了一批世界最顶级的眼科医生,与他们一起交流,进入到另外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如果说,张皙老师是开拓引领的话,罗森菲尔德教授对我的最大帮助是给了我视野和发展空间。也正是因为与他的这段特殊经历和关系,并通过他的热心帮助,我们科室先后选送了20多位同事包括学生到美国学习。至今,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私人友谊方面,我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第三位人生导师是我们现在的科主任,也是我们医院的院长许迅教授,他带领我进入到了职业生涯的另外一个空间。从美国回来后,在许院长的指导下,我开始开展眼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并逐渐进入国内学术领域,结识了很多国内的学术大家,了解了他们怎样学习和工作,怎样开展科研。他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给了我最重要的帮助和指导,让我从一名临床医生转变成为医、教、研全面发展,同时还完成一些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医生。可以说,他把我带到了事业的新高度。

     从做导师角度来说,以上三位老师对我的影响特别深远。事实上,每个人的成长还离不开平台、同事、学生、家人,还有很多患者的支持。是周围人的共同帮助和支持,让一个人成长、成才。我非常感恩,有市一眼科这样的平台,有这么多的老师、同仁、同学、朋友的帮助。正是因为这些,我才能走到今天。

     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

     张皙老师是非常著名的眼科专家,因此,她也承担很多为领导干部看病的任务。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一位大领导来看病要插队,她直截了当地说,来看病的人都是通宵排队,你这样插队看病,对其他患者不公平。当着所有患者和这位大领导的面,她能这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一般医生很难做到。她从来不拿患者的红包和回扣。这里处处体现着她对患者的爱。

     张晳老师还有一件事特别令人敬佩。她可以记不住患者的长相和身份,但她可以记住患者的眼底。她曾经告诉我,她看到患者的眼底,就知道患者的手术是我们科里哪个医生做的。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难以想象。但她确实能够记住每一位医生的手术风格和特点,也能记住患者的眼底。所以她说:“我不记人的,但是我能记住患者的眼底。”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患者的服务之中,同时又非常有爱心,把患者的利益放在最高处。

     医生是一个职业。作为职业,就要有符合职业特征的技术。但是,医生又不同于工程师,不是面对机器、零件、螺丝钉,而是面对活生生的人。因此,医生要既要具备职业精神,还要具有伟大的人文情怀,这是非常重要的。医生有好的医术,开刀开得很棒,但如果没有悬壶济世的人文情怀,就不是一个好医生,只能说是一个好的“开刀匠”。

     现在,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提出,要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医学生,这是非常正确的。事实上,医生尤其是伟大的医生,会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现人文情怀,并不断从中总结规律和特点,再用于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这样才可以被称为医学科学家,甚至做得更好。

     拥抱时代的方式不同,重要的是引领

     做学生的时候,我的三位老师,尤其是张皙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比他们当年差多了,他们当年是24小时住院医生,都住在医院里的。今天,我们也会觉得自己的学生没有我们当年好,甚至觉得80后、90后的学生,没有前几年的学生好。为此,我困惑了很久。现在终于想通了,这不能说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时代变了,他们用他们的奋斗方式在改变未来。

     现在的学生以他们的方式去工作和生活,很难说他们未来取得的成绩就一定比我们差,重要的是引领。比如说人文情怀,老师的以身作则,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会给他们引领。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导向,还有学科的文化传承,也会给他们引领。虽然现在还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医者的责任在他们肩膀上的时候,也许他们就能领悟。我们现在只需要做正确的事情,做应该做的事情,理解他们只是在用他们的方式拥抱这个时代。我们要相信,新的一代一定会比我们成长得更好。

     其实,现在的学生应该说比我们上学的时候压力要大得多,包括择业的压力、科研的压力等等。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也做研究,但比现在学生要做的简单得多。当然,整个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包括新技术的应用,从大数据到信息化,再到新的一些分支生物学、干细胞等等,给现在的学生带来了更好的时代机遇。国家的大环境也处于一个最佳的上升期,还有前期学科的积累,包括研究条件等,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现在的学生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更容易脱颖而出。当然,我刚才也提到了,他们会用他们的方式去拥抱这个世界。

     我有一个学生,是在我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相比我们的八年制学生和三年制科研型博士研究生来说,对他们的要求会相对低一点。但是这个学生多才多艺,他担任学校某文艺社团的主席。有一天他对我说:“孙老师,我真的想不通,如果我的一生都像你这样,每天看书、开刀、看患者,然后做研究,带着学生开会,这样的人生太不完整了。”我第一次听到这些话的时候,还是非常诧异的。但我很感谢他能够把真实想法讲出来,也让我开始思考。快毕业的时候,关于他的职业选择,我们进行了一次深谈。

     他说:“孙老师,其实我有很多兴趣爱好,如果我不努力工作,不做出一番事业,怎么发挥我的兴趣爱好,实现我的人生目标?”

     他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到每个公司应聘都被录用,非常抢手。大概才工作了半年多的时间,他已经成长为优秀的职场者。

     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你看他很迷茫,也曾不努力,但当他们醒悟后,依然会把这份职业做得很好。这就是我常说的,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去生活和工作,用他们的方式去拥抱这个时代,并不是我们的方式。我们的方式和他们的方式没有对错之分。他们就是以他们的方式,同样能够带来社会的进步和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所以不用担心,他们都会走得很好。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眼科迅猛发展

     视网膜脱离手术,可以说曾经是我们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镇院之宝”。国内眼科界有句名言:“‘东方一只眼’开创了我国视网膜外科的先河”。我们第一代眼科主任赵东生教授,作为我国眼底病外科的先驱、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号称“东方一只眼”的著名眼科专家,做了非常多的创新性工作。

     我刚做住院医生的时候,病房里大部分都是视网膜脱离患者,这些患者常常要等上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做手术。上世纪80年代,赵老开始举办全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培训班,许多大专家都参加过培训。通过不断推广这方面的手术技能,患者需要等一个月再手术的现象再也看不见了。全国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每个医院医生的共同努力,带动了我国整个眼科界特别是眼底病界的发展。

     我参加工作10年左右的时候,那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是非常少。1996年,许迅院长从香港学习归来,开始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越来越多,视网膜脱离逐渐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取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用玻璃体切割手术,但比视网膜脱离手术更难,被称为“针尖上跳舞”。

     从1998年至2008年这1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多了起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也大量增加。我工作后的第二个10年,治疗的是大量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从2008年至2018年是我工作的第三个10年。2007年,我从美国回来,开展了抗VEGF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研究。这10年间的最大感受是,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越来越长,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越来越多;技术的进步,使得过去一些无法医治的疾病,像黄斑界面疾病、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这三个10年,可以看到疾病谱规律的变化,也可以看到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比如,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条件好了,卫生条件好了;医学的发展,医院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原来不能治的现在可以治了;原来玻切机只有600转、800转、1500转,现在到了8000转、10000转。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诊疗的发展。

     我相信,未来10年,可能是遗传性疾病,例如,干细胞治疗或者转基因治疗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发展。到2028年会是什么样的变化,现在很难预测。但是,我工作的这三个10年,每10年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所以,非常期待未来10年的新的发展。

     孙晓东口述,李妍、朱鸽昀采写

     孙晓东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委员、上海眼科学会委员、玻璃体视网膜专业委员。

     ▽ 扫码识别小程序

     购买《指尖上的光明——30位眼科医生的故事》

     您用于购买此书的每一分钱都将捐献给眼科公益基金会

     包邮哦亲!

    

    

    

    

    系列故事回顾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

     黎晓新: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感谢病人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马志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许迅:选对了目标,就会坚持到底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颜华:唯一的希望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胡运韬:医者无疆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惠延年:我做金针拨障及其他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姜节凯:两个难忘的病例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姜燕荣:别了,玻璃体手术刀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李甦雁:感谢你,感动我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李筱荣:化为“绕指柔”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梁建宏:干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苦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梁小玲:谈一谈医患,谈一谈生死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刘堃:非典型“鸡汤”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刘庆淮:我的眼科我的梦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卢海:做个不“安分”的眼科医生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吕林:做医生,是个良心活儿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沈丽君:有感动,有遗憾,但我很知足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孙大卫:回首21年行医路,那些关于成长的故事……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王方:不是我成就了患者,而是患者成就了我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