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创未来——重症免疫研究协作组正式成立!
2019/4/26 17:00:00CMT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近年来,尽管液体复苏、抗感染等治疗手段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重症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临床治疗面临困境。免疫失衡作为重症感染的原因之一,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调节免疫失衡的免疫调理治疗极具发展前景,在逆转脓毒症死亡率及控制重症患者并发症等方面被专家寄予期望。

     因此,在国内众多专家的倡导下,我国重症领域的中青年专家积极组织成立了重症免疫研究协作组。重症免疫研究协作组将会积极推动重症免疫治疗基础及临床研究,积累临床免疫监测、识别和评估的经验,最终建立重症免疫治疗领域的精准评价和治疗体系,切实改善重症患者预后。

    

     4月13日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期间,重症免疫研究协作组在南昌正式成立。协作组旨在“创领临床重症免疫未来”,坚持“合作、卓越、创新、责任”,将与重症领域学者携手合作,推动临床重症免疫的研究与应用。

     会议期间,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协作组顾问本次大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李维勤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姚咏明教授及协作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健锋教授,邀请专家们就重症免疫治疗的现状、重症免疫协作组的建立和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专家简介

    

     李维勤教授

     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重症胰腺炎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任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等职务。研究成果:重症急性胰腺炎治技术系统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8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姚咏明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创伤研究中心主任。任国际休克学会候任主席、《Shock》杂志副主编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3项,发表论文563篇(SCI收录151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荣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

    

     吴健锋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重症分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重症医学大数据分析,脓毒症免疫机制和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治疗。代表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在Critical Care Medicine 和Critical Care

     访谈实录

     李维勤教授:重症免疫协作组——共享共赢,共谋发展

     李维勤教授访谈视频

     011. 首先,请您介绍下全军重症医学的特色、发展现状?如何实现“军地融合、有力保障” 的目标 ?

     李维勤教授:与其他医疗队伍相比,全军重症医学队伍具有独特特色。从技术方面而言,我们在创伤、脓毒症、重症急性胰腺炎等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此外,我们在高原、潜水等特殊环境下患者的救治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未来,我们将继续挖掘优势领域及方向,逐步发展并建立军事重症医学特色专业。

     军队医疗队伍与地方医疗队伍互为补充,地方医疗队伍是军队保障的重要后备力量,同时,军队医疗队伍也在某些方面对地方医疗发挥牵引及补充作用。希望通过系列全军重症医学学术会议的举办,在促进地方重症医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军地融合”目标的实现。

     022. 本次会议期间,重症免疫研究协作组正式成立,您作为协作组的顾问,您对该组织的要求、期望以及您会从哪些方面支持协作组的发展?

     李维勤教授:首先祝贺协作组的成立,作为协作组顾问团的成员之一,我深感荣幸。希望能够通过协作组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引领我国重症免疫领域的发展。个人认为,协作组今后的工作应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及定位,同时,在组织开展相关研究时,应坚持严谨性、科学性,真正完成高质量的研究。此外,应在协作组内部实现“共享共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研究资源或挖掘研究数据,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本人所在研究团队也是协作组的主要成员之一,未来我们将积极参与到协作组组织的各项研究中,真正发挥团队成员的作用。

     姚咏明教授:精诚团结、密切合作,提高我国重症免疫学术水平

     姚咏明教授访谈视频

     01作为协作组的顾问,您认为协作组成立的意义有哪些?对其未来发展有何期望?

     姚咏明教授:既往我国在重症免疫基础研究方面积累了较多成果,近年来我国重症免疫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步。此次,重症免疫研究协作组的成立,将有助于集中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促进人员培养及团队建设,这对于推动我国重症免疫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一步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协作组工作的开展,相信也将促进我国重症医学学术水平取得更大提高。作为协作组的顾问,希望大家能够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使我国重症免疫应用得到不断深化及提升。

     02您详细讲解了有关脓毒症免疫状态监测的内容,对于免疫干预时机您有何建议?

     姚咏明教授:免疫功能监测是免疫调理治疗的前提,只有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免疫调理治疗。目前,国内外针对免疫状态监测指标开展了众多研究,但尚未达成共识。就目前经验而言,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或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的脓毒症高危患者以及感染条件致病菌的患者,都可能存在免疫抑制状态,上述患者可能需要适时开展免疫调理治疗。此外,临床中可以根据HLA-DR、T细胞计数等指标的动态变化,从而判断患者免疫功能状态进行积极干预。

     胸腺法新是一种免疫增强剂,本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林洪远教授在2002年开展了一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脓毒症患者确诊24小时内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启动胸腺法新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胸腺法新具有一定疗效。此外,动物实验结果亦显示,脓毒症确诊后启动炎症拮抗和免疫增强联合应用可以改善动物预后。所以,目前对于以急性损伤为背景的脓毒症患者,炎症拮抗和免疫增强可同步进行,但是,对于可能存在持续免疫抑制的长期慢性患者如何给予免疫调理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吴健锋教授:脚踏实地,创领重症免疫的未来

     吴健锋教授访谈视频

     01作为重症免疫协作组的组长,请您谈谈对重症免疫研究协作组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吴健锋教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向东教授、李维勤教授、姚咏明教授等国内权威专家的倡导下,我国重症领域的中青年专家积极响应,希望通过搭建中青年重症免疫研究平台,汇聚力量,积极推动重症免疫治疗基础及临床研究,积累临床免疫监测、识别和评估的经验,最终建立重症免疫治疗领域的精准评价和治疗体系,切实改善重症患者预后。

     02“创领重症免疫的未来”是协作组的发展愿景,未来我们将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国内专家在此领域都做了哪些创新性的工作 ?

     吴健锋教授:可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论从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中国的重症免疫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以脓毒症为例,林洪远教授及姚咏明教授近二十年前就开展了全球第一项脓毒症免疫调理多中心临床研究,培养了一大批重症免疫中青年骨干。而在基础研究方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向明教授等专家在提高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多项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在这些前辈的指引下,协作组未来将从重症感染免疫机制、免疫功能状态监测识别以及开展个体化免疫调节治疗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重症免疫的发展。

     03近期,重症免疫研究协作组计划开展哪些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工作 ?

     吴健锋教授:近期,我们将在协作组平台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第一,继续教育培训,依托于中山大学-伯明翰临床研究中心,定期开展重症免疫相关科研课题设计、研究质量控制以及论文写作等培训活动。第二,学术交流,定期开展线上学术交流、文献解读、经验分享以及线下会议等活动。第三,科研合作,希望能够借助平台开展相关研究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达到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目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