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垂上有折痕,可以预测冠心病?
2019/5/9 17:04:41Why君 中国医学论坛报

    

     本文作者:艺兮

     来源:DrWhy

     不知不觉,Dr.Why已经快到了一抬头就有“Wifi”的年纪了,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呀!

     如果皱纹仅仅影响我们外观的话,Dr.Why也就认了,毕竟,这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想想也没什么不公平的。但要命的是,“皱纹”还跟我们的健康扯上了关系。

     准确来说,这里的“皱纹”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皱纹,只是耳垂上的一条对角线折痕,医学上有个专门的术语,叫Frank’s征,是由美国肺病专家Sanders T. Frank发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它在医学界被称为Frank’s征的原因),也叫耳垂皱褶征(ELC)

    

     左边正常,右边Frank’s征

     图源:medlineplus.gov

     小小的折痕,藏着大大的学问。很早以前,就有研究显示,ELC与冠状动脉疾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被认为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标志之一。吓得Dr.Why赶紧摸了摸了自己的小耳垂,还好没有。

     “折耳的人”

     耳垂上的一条小小折痕能和冠状动脉疾病扯上关系?这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儿八经的科学知识,倒像是谣言。这是Dr.Why最真实的第一感受。但翻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这竟然是真的,是真的,真的!

     1973年,Frank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首次描述了ELC。其实,正常情况下,耳垂处的供血丰富,组织富有弹性,一般是不会出现褶皱的。但若耳垂组织出现血流障碍,加速弹力纤维的断裂,就容易导致较深的折痕。一向善于观察的Frank发现,在有ELC的受试者20人中,19人存在一个或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1]。

     这是人们第一次将ELC与心血管疾病联系起来。相信那时候的人们刚开始应该跟我们起初的想法差不多:不太相信!

     首先,样本量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其次,一次试验就能得出结论?未免也太儿戏了吧?怀着各式各样的想法,科学家们开始了一次次的验证。

     第一个对照研究是在美国的一个冠状动脉护理单元中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纽约5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7%存在单侧或双侧ELC,明显高于与之对应组的30%[2]。

     除了美国之外,丹麦随后也开展了一项研究,检查了入院医疗单位的523名丹麦人ELC的发病率[3]。结果发现,在50-59岁年龄组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LC的患病率(46.8%)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对照组(31.6%)。另外,在60-69岁组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只是,在70-79岁和> 80岁的组中没有获得类似的结果。

     难道,ELC还和年龄相关?带着新的问题,美国的科学家率先开始了研究。1976年,美国对222名参与者进行了研究[4],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ELC的患病率。

     结果发现,<40岁的120例患者中只有3例有ELC,而在剩余的102例40岁以上的患者中有61例有这种症状。在这102名患者中,有50人患有冠心病,且冠心病患者ELC的患病率达到了82%,明显高于其余52例无冠心病患者的38.5%。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ELC不但与冠心病相关,还与患者的年龄相关,年龄越高,患ELC的概率越高!

     无遗传性

     既然发现了与年龄相关,那与遗传有没有关系呢?科学家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猜测。

     1982年,来自芬兰的科学家们证实,ELC不存在遗传倾向[5]!研究人员评估了平均年龄为44岁的41名冠心病患者和他们的134名一级亲属,以记录ELC的患病率。

     结果发现,心肌梗死患者中59%存在ELC。另外,在74名冠心病亲属中,父母和兄弟姐妹均有ELC,但子女没有。

     也就是说,ELC并不是一种可遗传的标志!

     无遗传性,的确是一件好事。但大量的研究发现,ELC与冠心病的关联程度却比肥胖、吸烟史和糖尿病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要强烈地多[6]。

     2014年,一项关于ELC与冠心病可能关联的大型荟萃分析(研究对象>31100名患者)显示[7],ELC的总敏感性达到了62%,特异性达到了67%。另外,研究还显示,与没有ELC的人群相比,有ELC特征的人群患冠心病风险高出3.3倍

     看来,ELC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一个重要警示,还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重要警示

     当然,有ELC的朋友也不要过于害怕,毕竟也不是所有的ELC都与冠心病有关。不恰当的睡觉姿势有时也会造成短暂的ELC[8]。所以,有ELC症状的人,最好还是及时进行检查比较妥当。

     目前,全世界的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都在逐年上升,尤其是中国。2014年,中国的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占农村和城市地区死亡人数的44.60%和42.51%,高于癌症或任何其他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9]。

     除了中国之外,美国的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据估计,到2030年,将有40.5%的美国人口将患某种形式的心血管疾病(CVD),与CVD相关的实际间接医疗费用预计将增加61%[10]。

     尽管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冠心病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由冠心病导致的额外的负担一直在增加[11]。所以及时找到一种简单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因子,不仅可以在早期阶段识别有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人,还可以减轻全球负担。

     虽然,到现在为止,人们还不太清楚导致ELC与冠心病之间产生相关性的机制,但ELC依然对冠心病患者提供了一个重要警示。摸一摸,看一看,或许我们就能提前做好治疗冠心病的准备。当然,最终确诊最好还是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才行。

     参考文献:

     [1].Frank S T. Aural sign of coronary-artery disease[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73, 289(6): 327.

     [2].Lichstein E, Chadda K D, Naik D, et al.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prevalence and implications as a coronary risk factor[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74, 290(11): 615-616.

     [3].Christiansen J S, Mathiesen B, Andersen A R, et al.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75, 293(6): 308-309.

     [4].Sprague D H.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as an indicator of operative risk[J]. Anesthesiology: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1976, 45(3): 362-363.

     [5].Kaukola S. The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Heredit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Acta Medica Scandinavica, 1982, 212(S668): 60-63.

     [6].Doering C, Ruhsenberger C, Phillips D S. Ear‐lobe creases and heart diseas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1977, 25(4): 183-185.

     [7].Lucenteforte E, Romoli M, Zagli G, et al. Ear lobe crease as a marke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4, 175(1): 171-175.

     [8].Sapira J D. Earlobe creases and macrophage receptors[J].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1991, 84(4): 537-538.

     [9].Wei-Wei C, Run-Lin G A O, Li-Sheng L I U, et al. China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port 2015: a summary[J].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JGC, 2017, 14(1): 1.

     [10].Wu X, Yang D, Zhao Y, et al.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 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2014, 14(1): 43.

     [11].Zhang X H, Lu Z L, Liu 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a[J]. Heart, 2008, 94(9): 1126-1131.

    

     ▼长按识别二维码 解锁更多精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