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医学热词篇】控烟:跟上全球履约脚步,远离烟草危害
2019/10/8 17:01:17CMT 中国医学论坛报

    

    

     “吸烟有害健康”,这句印制在香烟盒上、用以警示吸烟者的宣传语,在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的当下,早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谈到吸烟的危害,似乎许多人都能随口道出一二:吸烟导致肺癌发病率增加、吸烟引发心血管疾病、女性吸烟影响更大、二手烟也会严重危害健康……如今在中国,要求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城市已越来越多,人们的控烟禁烟意识也明显增强。这样的情形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若要论背后的“功臣”,以翁心植院士为代表的医学界人士绝对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中国控烟事业的起步,从翁心植院士开始

     1964年1月11日,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署(Public Health Service)发表了第一篇外科医生咨询委员会关于吸烟与健康的报告,指出“吸烟是男性肺癌和喉癌的发病因素,是女性肺癌的潜在致病因素,也是慢性支气管炎最重要的原因”。这项报告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迅速占据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成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也督促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关于香烟广告、外包装标注警示语、发布吸烟对健康影响的年度报告等相关法案。

     十多年后,在大洋彼岸的东半球,一位中国的内科医生、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心植发现,当时中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心血管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均与吸烟有关,于是,他亲自致信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建议成立专门组织来领导全国的控烟工作。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卫生部联合财政部、农业部和轻工业部发布《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首次在政府文件中表明控烟立场,由此拉开了我国控烟工作的序幕。

     1984年初,翁心植院士主持了全国吸烟情况抽样调查,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情况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最终共计调查51.96万人。调查发现,当时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年龄标准化平均吸烟率为34.45%,其中男性为61.01%,女性为7.04%;男性吸烟者随年龄增长吸烟率逐渐升高,30岁以后吸烟率高达70%以上,45岁及以上组吸烟率最高;男性吸烟者中,医生(56.74%)、教师(50.11%)的吸烟率均在50%以上。这项调查研究认为,75%的男性吸烟者在24岁以前开始吸烟,一旦养成吸烟习惯就很难戒烟;青少年、男教师、男医师是我国控制吸烟的重点,应加强宣传教育。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居民吸烟情况调查,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数据的空白,也为全球控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价值。1986年,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原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此后,在翁心植院士的带领下,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或健康协作北京中心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吸烟调查、宣传教育、戒烟活动以及与控烟相关的学术科研活动,例如,对北京市、黑龙江省、武汉市的部分县市级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吸烟情况进行调查,协助拍摄“吸烟危害健康”的电视宣传片、撰写科普文章等。1987年5月5日,我国第一个控制吸烟的正式机构——北京市吸烟与健康协会(现更名为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成立。同年6月1日,北京安贞医院宣布成为北京市第一家不吸烟医院。

     1989年5月31日,也是第二个世界无烟日来临之际,为表彰翁心植院士对控烟事业所作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WHO)向他颁发了“烟草或健康纪念奖”(翁心植院士成为获颁此奖项的中国第一人),并盛赞他为“中国控烟之父”。2001年8月,WHO再度将此奖项授予翁心植院士,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对世界控烟事业的进步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价值与成绩。

     二、加入全球控烟阵营,中国争当“排头兵”

     为应对烟草流行的全球化趋势,WHO呼吁全球各国以烟草危害健康的科学证据为基础,优先考虑保护民众健康的权利,重视烟草使用和烟草烟雾暴露对健康、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破坏性后果,共同采取行动解决问题。200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得到一致通过。据WHO官方网站披露的数据,截至目前,《公约》已有181个缔约方,168个国家或地区正式签署。

     作为WHO的重要成员国,同时也是全球控烟的主战场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2003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签署《公约》,成为第77个签约国。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2006年1月9日,《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为积极有效地履行《公约》,2007年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外交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烟草局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国的履约工作。

     自2007年起,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先后以被动吸烟、无烟草青少年、烟草包装健康警示、女性吸烟、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等为主题,每年发布年度控烟报告。上海、深圳、北京、西安等地先后出台控烟条例,明令禁止在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环境中的吸烟行为,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已经至少有20个城市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城市控烟立法的脚步明显加快。大力开展戒烟服务,早在1996年,以北京朝阳医院为代表的多家医院就先后在全国开设了戒烟门诊,为吸烟者提供专业戒烟咨询、药物治疗、行为与心理干预等医疗服务。其他控烟宣教活动如中华医学控烟行动、控烟教育走进医学院校等更是不胜枚举。

     2012年5月30日,由百余位国内外医学专家通力合作、历时一年完成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吸烟危害健康报告,系统阐述了吸烟及二手烟暴露对健康的危害、戒烟的健康益处以及烟草依赖的原因,向人们展示了吸烟危害健康的科学证据,为消除大众偏见与误解、促进积极的控烟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行合一,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年5月发布的“2018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为50.5%,女性为2.1%;从2010至2015、2018年,总体吸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公众对不同场所、室内环境及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的支持率绝大多数都在90%以上;了解吸烟、二手烟会引起严重疾病的人群占比分别为86.0%和71.4%;戒烟率为20.1%,16.1%的现在吸烟者打算在未来12个月内戒烟。

     三、中国控烟大事记

     1979年,原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和轻工业部联合发布《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

     1983年,首次召开吸烟与健康座谈会。

     1984年,启动50多万人的全国吸烟情况抽样调查,填补国内相关数据的空白。

     1990年,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在北京成立。

     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禁止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发布烟草广告,禁止在各类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烟草广告中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

     1997年,第十届世界烟草或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110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

     1999年,中国参加《公约》第一次工作组会议。

     2002年,成立国家控烟办公室。

     2003年,我国正式签署《公约》。

     2006年,《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

     2007年,八部委协调领导小组成立,负责协调全国履约工作。

     2010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

     2012年,原国家卫生部首次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出台。

     2014年,《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

     2015年,《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

     2018年,《西安市控制吸烟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四十载播种与耕耘,控烟行动成效初显,然而,我们深知,中国的控烟事业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WHO 2019年发布的数据表明,每年有超过800万人死于烟草使用,其中700多万人为直接吸烟者,近120万人为暴露于二手烟的非吸烟者;有一半的烟民因吸烟导致死亡;全球11亿吸烟者中,近80%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

     路漫漫其修远,我们应携手社会各界热心控烟事业的人们,让吸烟危害健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创建无烟环境,拒绝吸烟,消除二手烟危害,以控烟履约的坚实步伐,助力健康中国伟大目标的实现。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蕾蕾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