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医学的生命力
2014/1/18 医学论坛网

     在北京协和医院,一直流传着林巧稚教授的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考试中,林巧稚教授要求医学生们观察孕妇的分娩过程,然后写出一份病历记录,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妇产科的大权威做主考,医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仔细观察并思索后,写下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病历。结果却出乎意料,仅有一份病历被评为“优”,其他均不及格。医学生们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只好硬着头皮向林巧稚教授请教。林巧稚严肃地说:“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但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漏掉了什么呢?”大家反复查看,实在想不出漏掉了什么,又不敢多问,只好偷偷地看了一下那份“优秀”病历。结果他们发现,各项记录其实都没有区别,只是那份病历里多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

     几十年后,这些医学生很多已经成为医学界的精英和翘楚,但他们仍然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林巧稚教授对自己的庄严教诲。“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这是一位从医50载、桃李满天下的医学科学家对临床工作的深刻感悟: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必须有一颗仁爱慈悲的心。

     无独有偶。100年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威廉·奥斯勒教授也曾大声疾呼:“更重要的是了解患有疾病的人,而不是所患的疾病。”可见,除了解释、诊断和治疗,医生还应当将患者作为一个“人”来关爱。像林巧稚教授一样,给予患者一种爱。这种爱超脱所有功利目的,不带任何私心杂念,是对人类病痛感同身受的理解和悲悯。这种爱,才是医学的本源。

     时至今日,医学的科学性已毋庸置疑,而人文性却日渐枯萎。在各类复杂精密的医疗仪器面前,患者似乎不再是活生生的完整个体,而被还原为功能受损的器官。我们对先进技术趋之若鹜,却不再像前辈那样深入关注患者的躯体和心理感受,结果是间接造成临床能力的退步和医患关系的疏离。更糟的是,长此以往,不仅患者的利益将失去保障,就连医务人员自身也将沦为技术的载体和附庸。

     在“技术决定论”主导一切的时代,人的尊严和主体性有被彻底边缘化的风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痛切地指出:“人们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所创造的异己力量就越强大,同时也就越危及他自身的存在……人们与自己的生活相背离,人的现实存在与他的本质发生了对立。”毋宁说,科技越发达,人类失去的自由和尊严越多,孤独感和失落感也越强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第一句“人生来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之所以震撼人心,原因正在于此。毕竟人之所以为人,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生活有多少科技含量,而在于他们有情感、理想、信念和价值。通过言传身教,林巧稚教授想要告诉我们,医学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组合,而必须拥有人文关怀的背景和元素,如此才能重新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人文关怀并不只是西方的专利,中国文化也有绵延千年的人文传统,一曰“以人为本”,一曰“以和为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以此作为价值观的基点,才有可能创建一个人人幸福安康、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所谓“以和为贵”,就是打破主客两分的思维模式,以心观物,以物证心,融合物质和精神,贯通天道与人心。

     医生承担着普济苍生的重任,不仅要提高医疗技术,更要反躬自省,不断修炼自身的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作者:吴东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