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全中国医生的愤怒与黑丝带行动
2016/5/11 医学论坛网

    

     导语在陈仲伟医生遇害不久,昨日又传来噩耗,重庆另一位医生也被歹徒砍伤,目前尚未脱离危险。对于暴力伤医事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写道,“广大医生通过社交媒介泣血悲鸣深切哀悼陈医生的同时,对暴力行为的忍耐度终于到了极限,不安情绪之下加强保护措施的需求急剧膨胀。”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信公众号,新京报

     ▲2015年,一段由17位医生录制的“尊医宣言”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虽然视频只有短短的4分多钟,但说出的不少从医者的心声。【点击视频观看】

     25年前一颗假牙引发的悲剧?为何激起全中国医生的愤怒?

     过去这几天,相信每一个人都看过这张新闻照片:

    

     如此大的医疗阵势,其实只是在救一个特殊的人——医生陈仲伟,也是这些参与抢救的医生的同仁。但不幸的是,5月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发布通报:经过长达43小时的连续抢救,被砍伤的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因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辞世。

     1、社交媒介场域集体表达:黑丝带行动

     这起暴力袭医事件,毫无意外地触动了医疗卫生界的敏感神经。实际上,自陈仲伟被袭消息传来开始,医疗界同行已经是一片哗然与痛斥,本已积聚的社会情绪迅速被点燃。在广州英雄广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人自发前往送别陈仲伟。白色的蜡烛,摆满英雄广场······

    

     与此同时,在线上,另一股声音开始指向“麻木的”网络舆论场。一夜间,很多陈仲伟同行人把微信头像换成黑色丝带······

    

    

     有医生在社交媒介上写道:

     早上起来整个朋友圈都是黑丝带,感觉很心痛,但更多的是无力,所有的这些愤怒和悲伤都出不了这个圈子。随便打开一个新闻app,头条不会是陈主任。明星随随便便就可以上头条,而这类的事情真的只有我们学医的在关注。陈主任,一路走好~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长期情绪酝酿后的集体爆发,以一种社交媒介符号来呈现群体的抗争声音。

     2、谁在选择性沉默?谁在主导舆论话语权?

     这两天,有一篇微信文章《我们生在一个荒诞的xxx》引发较大的传播,文章指向了当下舆论场:

     全中国医学界尤其是口腔界同仁都在关注陈教授的生死,但,可能也仅仅限于医学界而已。网上甚至出现了一堆对受害医生的谩骂。我说不出话,我的无力从未如斯。

     在医护人员发起的黑丝带行动口号中,也流传着类似的这么一句话:

     看待杀医事件的人,可能会为魏则西之死呼号,却不会为被砍30刀的老医生而叹息。因为他们可能是下一个魏则西,却不是下一个陈医生。

     这个话语的背后很显然是针对“陈仲伟之死”在舆论场中的弱势现象的不满。稍微解读下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不满:一是相比于掀起全民大讨论、惊动国家多部委的患者魏则西之死事件,医生陈仲伟被袭事件的舆论关注度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情况对陈仲伟以及背后的医护界群体来说是不公平的;其二,网民与大众传媒未必是靠得住的,关键还是靠我们自己,即我们要通过协调一致的群体集合行为来实现舆论场共振,以放大声音。

     无可否认,在舆论话题的议程设置中,一些群体在公共生活中普遍缺乏话语权。“黑丝带行动”这里面其实也凸显出当下自媒体舆论场的一个特殊现象:即群体声音崛起与大众麦克风的矛盾。当公共舆论的天平完全倾斜时候,越来越多的群体不再选择沉默忍受,群体声音会在偶然触发下发挥着舆论平衡的份量。陈医生之死事件后的舆论场嘈杂显然也不是偶然的。

     3、25年前一颗假牙引发的悲剧?

     要清晰厘清事件发展,首先还需要回归事件本身。据媒体采访多位医生证实,肇事者自称25年前曾被陈仲伟“弄坏了牙”,砍人后即跳楼自杀。事发前,砍人者多次找陈医生纠缠,有口腔科医生还指认:凶手要求赔偿,否则“同归于尽”。

     从正常人逻辑来看,一个25年前治疗过的牙科病人,仅仅为了一颗二十年前的烤瓷牙砍人三十多刀,然后再跳楼自杀,于情于理都匪夷所思。换句话来说,这种行凶动机与成本太高了吧?

     也正因此,一些自媒体账号并不认同将事件归因为医患矛盾所造成。事后一些媒体披露袭击陈医生的前病人可能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这等于不排除,这可能只是一起神经病患者的突发性行凶行为,倘若真如此,事件本身恐怕可能定性为精神病人无端杀人,医患因子可能也就不那么显著了。而进一步思考后的结论可能是:陈仲伟被袭事件映射的更多是我国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问题,而非医患关系。

     不过,在舆论场的演变中,更多的媒体与网民将医生、患者等标签放在了突出位置思考。也正因此,在标签化传播与多元复杂化解构中,这起令人痛心的尚未定性的悲剧,演变成一起公共热点舆情事件。

     4、陈医生之死为何激起医护群体怨气?

     很显然,陈仲伟医生之死之所以会引发医护界的强烈情绪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与触发影响因子。

     首先,陈医生之死是一个导火索,它所引发的医护界反弹和舆论热议远远超过他本身所承载的话语讨论。其舆论爆炸的背后有一个当下舆论场十分凸显的话题:医患矛盾。这起暴力伤医事件,触动了行医安全这条社会敏感神经。在今天刊发的《人民日报》评论中,文章统计了一个扎眼的数据:单单在过去的4月份,见诸报端的医疗暴力事件就多达13起。尽管这些事件被媒体多次报道,视频点击率也很高,但却并没有转化为对医生安全足够的重视。文章还引述了另外一个数据: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达76亿人次;2013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约7万件。这意味着,在庞大的就医人群中,难免会潜藏着高危的犯罪人群,存在突发暴力事件的风险。尽管近年来管理部门加强了防范措施与疏解工作,但导致医患冲突的根源却未见得有效改善。

     而在司空见惯的医患矛盾的另一面,舆论场声音偏差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显现:偏向于患者,选择性地忽视了医生群体的生存压力与舆论压力。长期以来,我们给医生戴上了太多的光环。面对患者,他们似乎只能永远微笑,而不能生气,不能愤怒,“只有文明的医生,没有文明的患者”这似乎是符合舆论场一般逻辑与常理的。“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为这一群体很多人沉默的心声。陈医生被袭事件可以看作是医生群体在此环境下长期压力的一个情绪宣泄口。

    

     ▲10年前,深圳龙岗区山厦医院医护人员面对医闹威胁,带着钢盔上班的新闻曾引起舆论广泛热议。

     其次,本起事件不同于一般的伤医事件。因为陈医生被前病人砍杀事发点并非发生在公共的医院,而是在私人领域的家里(被尾随),甚至其妻子也受到一定伤害。此外,更令人意外的是,砍杀他的病患也不是近期的病患,而是25年前的旧病患,这与医患冲突的时间“邻近性”特点有着很大不同(通常的医患纠纷往往发生在病患因不治身亡或者致残的结果之后,随即发生的家属或病人的袭扰),具有很大的突发性、不可控性。何况于就患者本身的病态而言,只是补的牙齿出现瑕疵,并非是某个重大伤害,医疗行为本身并非对患者产生了严重后果。这些如此微不足道的因素堆积,使广大医生群体感同身受的同时加大了不安和焦虑,甚至有医生将此事件定格为医患矛盾异化、恶化升级的象征,倘若诸人小病都效仿岂不人人自危。

     再者,则是前面提到的话语旁落的集体抗争。仅在一周前,因罹患罕见滑膜肉瘤而不治身故的魏则西事件被曝光,引发了媒体和舆论强烈的聚焦,医院及其医护人员在愤笔疾书的媒体评论与澎湃的舆论声浪中也不免中枪,“医生没一个好东西”等污名化医生的声音并不鲜见,这对于医生职业舆论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但,仅仅几天后,医生陈仲伟的舆论遭遇终于点燃了医护界的怒火。自袭击事件以来直至不治逝世,相对于魏则西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和舆论热议,媒体报道可谓寥寥,甚至部分网民还在质疑陈医生是“活该”“罪有应得”等等,如此冷漠的舆论态度令医护界群体再也忍不住了,越来越多地抨击媒体过分渲染患者的不幸,却对医生的不幸置若罔闻。当陈仲伟医生不幸逝世后,这种被潜伏的情绪被刺激性地激烈表达出来,在医生群体中迅速得到普遍的共鸣。潜舆论终于演变成显舆论。

     5、被错置的医患关系?该防范的是暴力还是患者?

     先假设一种场景:未来如果有一天,无论你得了小病还是奄奄一息的重疾,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人陪你一起,走进医院门口,首先映入眼帘是一排荷枪实弹的警察或拿着电棍器械的保安,你是不是会怀疑走错了地方?救死扶伤的医院成为层层设防的重点安保区,在安保人员与医生如临大敌的提防眼神里,不知道患者会是什么感受?

    

     ▲一则医生自救指南也在自媒体上流传。

     广大医生通过社交媒介泣血悲鸣深切哀悼陈医生的同时,对暴力行为的忍耐度终于到了极限,不安情绪之下加强保护措施的需求急剧膨胀。

     实际上,一些地方也是这样做的。事发后,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在官方发布平台表示,强烈谴责暴力伤医事件,强调对一切暴力伤医事件“零容忍”。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也呼吁各地警方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切实依法果断处置。

     面对近年来涉医违法犯罪的增量,今年3月,国家卫计委、公安部、司法部等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要求健全警医联动机制,加强医院及周边巡逻防控。5月6日,广东卫生计生委发出《关于严密防范暴力伤医事件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协同当地公安部门设立警务室或(和)警车,所有医疗场所要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和报警装置,24小时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情绪异常人员立即报警、迅速隔离、就地制服。”

     先不说构建立体化安保本身所带来的成本问题(最终还是会落到患者买单,当然必要的安保并不或缺),仅仅依靠安全手段来提升安全感不失为应急之举,但只强化一面忽视医患天平另一端真能给医生们创造一个安全行医的环境?这就像是面对洪流,固然可以不断加固大坝挡住,但若水源不停、不及时疏解洪水恐怕也非长期。无论什么情形下,培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增量,依旧是化解问题的关键,医生群体,媒体、大众都需保持一份克制理性与公共责任。当然,也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对蓄意的伤医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最后想说的是,在喧哗的互联网舆论场,我们都生活在拟态环境中,现实中的医患矛盾也未必见得如同网络争执双方那么的剑拔弩张。至少,在每天千千万万的看病治病人群中,发生冲突的可能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重庆市一外科主任值班时被砍致毁容、肺破裂

     5月10日凌晨2时许,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外科主任汪永钦被三名患者砍伤,目前正在ICU抢救。当天下午,石柱县公安局表示,三名嫌疑人中两人18岁、一人19岁,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被砍医生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5月10日13时30分,石柱县中医院外一科医护人员说,科室主任汪永钦凌晨值班时在办公室被砍伤。“我们也没注意他们拿的什么刀,砍完人就跑了。”该医护人员介绍,汪永钦立即被送往ICU抢救,目前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据中医院相关人员介绍,5月10日凌晨2时许,汪永钦在办公室值班,三个年龄约十八九岁的年轻男子因打架手指受伤,前来该院处理。其中一名患者因手部伤口较大,血流不止。汪医生建议进行清创缝合术。但该患者说简单包扎就行,汪主任跟他们解释伤口太大需要清创缝合,对方不听,突然就动手了。

     外一科一名医护人员说,一名就诊者突然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具,对汪永钦面部、背部乱砍数刀,汪永钦当场倒地,地面留下大摊血迹。三名男子迅速离去,途中未伤及其他人员。据介绍,汪永钦面部、背部多处砍伤,右侧肋骨骨折引起血气胸、肺破裂。

     该医护人员称,汪永钦今年40多岁,是中医院外科骨干医师,为人友好,对病人耐心负责,出现这样的事故同事感到十分痛心,祈祷汪医生能尽快恢复。

     3名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5月10日15时50分,石柱县公安局表示,10日凌晨2时许,手指受伤的向某(男,19岁,石柱县六塘乡人)在曹某(男,18岁,石柱县冷水镇人)、刘某(男,18岁,石柱县沙子镇人)陪同下,到石柱县中医院三楼外一科治疗。汪某(男,42岁,石柱县悦崃镇人,县中医院外一科主任)检查后建议进行清创缝合术,向某等三人坚持只包扎,双方发生争执,三人持刀将汪某背部、面部刺伤后逃跑。

     接报警后,石柱警方迅速展开调查、抓捕,8小时后将三名嫌疑人全部抓获。目前,三名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案件正进一步侦办中。

    

    

    

    

     ▲事故现场及监控画面。目前,汪主任正在被积极抢救中,但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石柱县中医院外一科全体医护人员发出了全面停诊倡议书。

    

    医学论坛网cmt59085300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医学论坛网微信号,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及科研进展

     心血管 | 肿瘤 | 糖尿病

     内分泌 | 神经 | 感染

     妇产科 | 儿科

     全科医学 | 医学人文

     ......

     回复您想要的内容,我们将快速推送给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