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老年人为了当 “会长”至少买8万保健品
2017/11/24 医学论坛网

    

     导语

     每逢早高峰,安徽合肥市胡不少写字楼里出现老人排队等电梯的奇特景象。

     作者:烧饼

     来源:医学论坛网

     近日,每逢早高峰,安徽合肥市胡不少写字楼里出现老人排队等电梯的奇特景象。

     这群本来退休在家的“银发族”为何会像上班族一样,在他们交谈时嘴里不停的蹦出“开会、团队、产品、旅游”等字眼?

     原来将这群老年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当今老年人最常见的“陷阱”保健品。

     " 买产品的费用越高,在团队里的地位越高。"派驻合肥的一家保健品公司经常将老人聚在一起"开会"。在这个临时组成的一两百人规模的团队里,公司定下规矩:购买产品费用达到8万元的,可以当会长,其次是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职位",对应着3万、5万、6万元等不同的"消费贡献标准"。开会时,"屏蔽"一切年轻人。

     70多岁的陈先生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起来过万元,他们的子女均在国企上班,少有时间回家探望。一段时间里,陈老先后购买过五六万元的产品,但是未能如愿以偿当上"会长",为此他找到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过。

     这家公司会定期组织老人去外地旅游,旅游途中,一切行动都要听会长、秘书长的安排,这让老人有一种"荣誉感",很多人为了保住"职位",竞相购买产品,陈老就先后买了不少于10万元的保健品。

     此外,保健品销售人员善于"打亲情牌",甚至会主动上门,帮"爷爷奶奶"洗衣、做饭、扫地,久而久之,一些空巢老人往往将这些工作人员当成自己的亲孙子、亲孙女。

     合肥一位67岁的刘奶奶,经不住工作人员的游说,买了3万多元的保健品,对方每天都去她家帮着做家务。过了几个月,刘奶奶因为积蓄不够,没有继续购买产品。那名工作人员嘴上没说什么,却3个月没去刘奶奶家,老人家着急地给"孙子"打电话,"孙子"答复:"你都不买产品了,我还天天来干吗?"

     最后,刘奶奶又掏了1万多元,继续购买产品。

     陈先生和刘奶奶的子女分别得知父母的购物经历后,都经常劝阻,可老人们宁愿听"亲孙子""亲孙女"的"花言巧语",也听不进自家孩子的话,我们不能每个月坐飞机回去拦着不让她买呀?

     为何医生都不推荐保健品?

     曾有报道做过调查,大多数医生根本瞧不上保健品,还有一些医生认为没有作用,不仅花了很多钱还耽误病情。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王拥军教授曾不止一次的公开场合向媒体呼吁,有些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放弃了效果明显且价格便宜的治疗药物,反而选择价格昂贵治疗没什么效果的保健品,导致病情复发。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对病人有关保健品的咨询,就总是三缄其口。因为他面对五花八门的保健品,既不知道这些保健品的功能,也不知道它们与治疗药物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他认为对于治疗疾病,药物的疗效是依据临床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而保健品的作用通常没有临床实验做支持,或者只是一些理论推测,所以无法给病人明确的建议。

     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疗效?

     大家都知道,中医药物多为草药,也是根据万物经过搭配可起到治疗病情的效果,同样保健品也如此,那保健品就应该有疗效。

     为何保健品不受年轻人和医生认可?

     那就是保健品自身的问题了。多数医生认为我国的保健品市场“十分混乱”,不仅在疗效上夸大宣传,还存在无权威机构的认可,根本分不清里面成分到底是否准确。医生看病,靠的是专业知识,靠的是循证医学,并参考大量的临床证据。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有个人说几句,疗效好,成分全。

     阿饼坚信任何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如果可以挣1万绝对不会挣8000,在这个保健品尚未有全面监管的市场里,定会有宣传信息与实际成分不符的现象。推荐大家一个小视频希望大家对保健品更加了解。

    

     医学论坛网

     cmt_1999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授权微信:cmtwnys

     商务合作QQ:1425551469

     关注医学论坛网微信号,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及科研进展

     心血管 | 肿瘤 | 糖尿病

     内分泌 | 神经 | 感染

     妇产科 | 儿科

     全科医学 | 医学人文

     .....

     底部请随手点赞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