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每个人都应在家测血压,早、晚测血压最好,超过≥135/85 mmHg是高血压
2019/10/15 16:53:53 医学论坛网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作者: 卢芳 文韬

     近期,中国高血压联盟《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发布了《2019年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指南指出,家庭血压监测已成为有效提高高血压知晓率与控制率不可或缺的手段。

     不过,尽管我国家庭血压监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量”的进步,但还需要推进“质”的进步,即提升家庭血压监测的规范化、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

     多个指南都强烈推荐在家测血压

     近期发表的多个国家或区域高血压指南都强烈推荐在家中测血压。许多国家与区域学术组织还专门制定了指南或共识等。

    

     每个人都应该在家测血压

     指南指出,家庭血压监测不仅是高血压患者需要做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包括那些自认为血压尚处于正常范围者。

     家庭拥有血压计并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的重要价值,在于那些“血压正常”者通过定期测量血压可以及时发现血压升高。

     也可以发现控制或未控制的“白大衣性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

     鼓励使用自动方式记录血压

     指南鼓励将血压自动传输到相应的管理网站、手机应用或程序,存储、分析。

     如果血压计没有自动传输功能,也可手动输入到相应的管理网站、手机应用或程序,存储、分析。

     如无法自动传输,也不能手动输入血压测量结果,则应将测量结果完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以备需要时使用。

     鼓励使用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

     通过临床验证的血压计可在相关网站查询(www.dableducational.org或www.bhsoc.org)。

     建议定期校准

     血压计在使用期间,应定期进行校准,至少每年 1 次。可在购买处或就医处寻求帮助,进行校准。一些销售网络较完善的企业通常也会提供其所售血压计的校准服务。

     值得重视的是,许多尚不成熟的技术十分吸引公众的注意,比如无袖带血压测量技术仍处于早期研究与开发阶段,但各种类型的无袖带血压计,甚至是非接触式“血压计”却已随处可见。

     鼓励使用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

     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选择按照标准方案进行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示波法全自动电子血压计,并根据上臂周径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

     如果选择腕式血压计,需严格按照说明测血压

     腕式血压计测量血压携带更为方便,且使用时不需暴露上臂,在寒冷地区或脱衣服不方便者(残疾人)使用较方便,但不同血压计之间前臂的放置方法差别较大。

     因此,如果选择使用腕式血压计,需严格按照血压计的使用说明进行血压测量。

     不建议使用:手指式、水银和气压表式血压计

     手指式全自动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测量结果与上臂血压间差异较大,不建议使用。

     水银血压计,听诊要求高,水银也对环境有污染,不建议使用。

     此外,听诊法模拟汞柱或气压表式血压计,均对听诊要求高,不建议使用。

     什么时候测血压?每天测几次?每天早晚测,测2~3次

     在家测血压时,应每日早上、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量应在坐位休息 5 min 后,测 2~3次,间隔1 min

     调整药物期间,连续测5~7天

     初诊患者,治疗早期,或虽经治疗但血压尚未达标患者,应在就诊前连续测量 5~7 d。

     血压控制良好者,每周测量至少 1 d

     通常,早上血压测量应在起床后1小时内进行,服用降压药物之前,早餐前,剧烈活动前。

     考虑到我国居民晚饭时间较早,建议,晚间血压测量在晚饭后、上床睡觉前进行。

     不论早上还是晚上,测量血压前均应注意排空膀胱。

     为了确保家庭血压监测的质量,血压监测期间应记录起床、上床睡觉时间、三餐时间以及服药时间。

     家中测血压正常值为135/85 mmHg

     家庭监测血压若平均值≥135/85 mmHg,可确诊高血压,或血压尚未控制。

     当诊室血压≥140/90 mmHg,而家庭血压<135/85 mmHg 时,可诊断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

     当诊室血压<140/90 mmHg,而家庭血压≥135/85 mmHg 时,可诊断为“隐匿性高血压”或“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

     来源:中国高血压联盟《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 2019 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635-639.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