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
2018/4/9 19:29:46 学习微平台

    

     全文字数: 3904 字

     预计阅读时间:9 分钟

     谈起读书,我欣赏晚明文人张潮《幽梦影》中的说法:“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在校学生一般感觉不到这一点,还埋怨老师布置那么多“必读书”,实在“不人道”;走出校门后,为谋生终日忙碌,那时你才意识到,有时间、有精力、有心境“自由自在”地读书,确实是很幸福的事。

     古今中外的“劝学文”大都不可信

     读书很快乐,但读书也很艰难,凡只说一面的,都是骗人。正因为读书“苦乐相生”,既有挑战性,又不是高不可攀——不像造航天飞机或飞往火星那么难,普通人只要愿意,都能实现,因此,我才说读书“真好玩儿”。

     从前我说过古今中外的“劝学文”大都不可信。不是说别人不行我行,我的也不行。问题在于,明知“劝学”效果很有限,为何还有那么多往圣先贤乐此不疲?

     劝人读书,拿“黄金屋”“颜如玉”来引诱,这很俗气,可又很实在,也很有效。“文革”期间,我在粤东山区当民办教师,农村的孩子不爱读书,经常辍学,因而得去家访。家长是这样教训孩子的:“你要好好读书。读好书,将来就像你老师这样,不用下田干活。”上世纪90年代初,我重回山村,早年的同事告诉我,现在的家长改口了:“你要好好读书。要不,就得像你老师这样,走不出山村。”那些教育自家孩子“好好读书”的家长,不见得知道《劝学诗》,可思路是一样的。

     问题来了,有人读书多,很成功;有人读书少,也很成功;有人基本不读书,同样赚大钱,甚至还当了皇帝。那些“头悬梁锥刺股”者,始终“怀才不遇”,或连“才”都没得“怀”,难怪一想起来就很窝火。其实,古今传诵的各种读书名言,因其针对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群(学者、文人、权臣、帝王),即便有一定道理,也不可全信。“开卷有益”作为各种读书节的口号,需要仔细推敲——为什么开卷、开什么卷、如何开卷,以及开卷的效果怎样?谈读书,我更愿意先问这“读书郎”的年龄、职业、心境、目标等,然后才“给个说法”。

     “有问题”“讲趣味”相辅相成

     读书就变得好玩儿了

     同样是“读书”,有两种不同的姿态与目标:一是在大学里修习有关课程,准备拿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二是课外学习,自学成才,或走出校门后自由阅读。最大的差别在于,后者不需要“循序渐进”,也没有“进度”或“成效”方面的考核指标。

     肯不肯读书是一回事,会不会读书又是一回事。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勤勤恳恳,但收获不大,连一点“书卷气”都显现不出来。为什么?原因很多,最大的可能性是方法不对。以我的观察,会读书的人,大多有明显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从何入手,怎样展开,以及如何穿越千山万水。

     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基本训练或走出校门的人来说,只有“带着问题学”,才能选准目标,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调动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容易见成效,鼓励你不断往前走。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选择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或自家特别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上下求索,这样读书比较有效,也有趣。1922年8月,梁启超应邀到南京东南大学的暑期学校讲学,有一讲题为《学问之趣味》,其中提及“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而最能引发趣味的,包括劳作、游戏、艺术、学问等。我相信,人生百态,“读书”是比较容易“以趣味始,以趣味终”的。最近这些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退休人士,因信仰、因投资、因旅游、因收藏等缘故,拼命读书,且很有心得。没有考试的压力,也不想成为专家,就是喜欢,甚至成痴成疵成癖。用晚明张岱的话来说,有痴有疵有癖才可爱,因其“真性情”。读书也一样,不管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只要能读出乐趣来,就是好事。在我看来,读书讲趣味,比讲方法、讲宗旨,要重要得多。

     “有问题”,迫使你深入钻研;“讲趣味”,故“可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读书就变得好玩儿了。

     获得知识 开阔眼界 锤炼思维 养成趣味

     先不问你阅读的到底是哲学著作还是庸俗小说,是物理课本还是炒股指南,先说说传播信息或知识的媒介,即你到底是在读书本、读报刊、读电视、读网络还是在读手机?很可能这五种媒介你都涉及。面对这五种媒介,哪个优先,何者为重,跟阅读者的年龄、职业、修养有关。我反省自己,最近十年,读书的时间明显减少,每天总有一两个小时贡献给了网络。至于比我小二三十岁的,他们从小接触网络,挂在网上的时间肯定比我多。或许,对他们来说,正襟危坐地读书,远不及网上阅读舒适。网上的读物,并非都是“轻薄短小”。学生告诉我,很多人在网上下载艰深的哲学书籍。可我知道,“下载”和“阅读”是两个概念,你或许收藏时起劲,阅读却没有时间。

     对于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的我来说,电子图书或网络数据只是用来查阅与检索;至于下一辈的学者,很可能走出另一条道路。我不反对研究生阅读校对精良的电子图书,甚至要求他们做学问时要善于使用各种数据库。我唯一担心的是,这五种不同的媒介,本代表着知识传播道路上的不同阶段,如今同台竞技,让人们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最怕的是,整天在网络上东游西荡,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收获甚微。还不仅是阅读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心情——面对网络上排山倒海、五花八门、激动人心、不读就out的信息,你还能沉得住气潜心阅读思考吗?说句玩笑话,当下中国的读书人,可真是“五色令人目盲”。

     我之所以强调阅读书籍,那是因为阅读与思考,不仅是获得某种具体的知识,更是开阔眼界,锤炼思维,养成趣味。因此,我仍固执己见,认定“读书”很重要,必须认真对待。过去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为什么?因为那种紧张的阅读,需要调动全部的精气神。如今则移动鼠标,一目十行,边听音乐,边品咖啡,还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朋友聊天,这样的阅读习惯养成后,很难再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

     读少一点 读慢一点 读精一点

     在《别想摆脱书》中,艾柯有一段妙语:“事实上,科技更新的速度迫使我们以一种难以忍受的节奏重建我们的思维习惯……母鸡可是花了将近一个世纪才学会不去过街。它们最终适应了新的街道交通情况,我们却没有这么多时间。”母鸡的故事不可考,但趣味盎然。我同意艾柯的意见,过分追求速度,从城市建筑到饮食习惯到阅读工具等,一切都“日新月异”,这确实不是好事情。

     现在的人多累呀,不断学习,永无止境,各种知识——尤其是电子产品——不断更新,稍不留神就落伍。过去的长辈喜欢说:“我吃盐多过你吃米,过桥多过你行路。”那个时候“经验”很重要,老人很权威。现在的老人真可怜,忙碌了一辈子,到了退休时,还得经常向儿孙请教,这电器怎么用,那开关是干什么的。有时候我想,有必要这么一辈子紧紧张张地追赶吗?

     我之落伍,一个表现形态是拒绝微博。自主发布,实时播报,短小精悍,写作便捷,门槛很低,商机极大……这我都相信,但如此随时随地发感慨、晒心情,不正是知识及思维日益碎片化的表现吗?

     我以为,微博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自娱可以,交友可以,揭弊也很好,但文体上有明显缺陷,写作心态不佳,传播效果也可疑。偶尔玩玩可以,但如果整天沉迷其间,忙着写,忙着读,不考虑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则有点可惜。很多人说:“在微博上,一百四十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如此强调草根性,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平等是平等了,但文化上的创造性,真的被激发出来了吗?我感到忧虑的是,没有沉潜把玩,不经长期思考,过于强调时效性,且最大限度地取悦受众,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及思维习惯。

     之所以如此杞人忧天,且公开说出我的困惑,是有感于今日很多人乐此不疲,且将其视为最大的时尚,过高地估计了此举对于人类文明的正面效应。最近十年,网络力量狂飙突进,不要说城市面貌、生活方式,甚至连说话的腔调都“日新月异”。年轻人因此而志得意满,忽略了各种潜在的危险——包括读书、思考与表达。

    

     稍有航海知识的人都懂得,空船航行时,须备有“压舱石”,因此时船的重心在水面以上,极易翻船。在我看来,人文学(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乃整个人类文明的压舱石。不随风飘荡,也不一定“与时俱进”,对于各种时尚、潮流起纠偏作用,保证这艘大船不会因某个时代某些人物的一时兴起胡作非为而彻底倾覆。在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生活不断涌现的时代,请记得对“传统”保持几分敬意。这里所说的“传统”,也包括悠久的“含英咀华”“沉潜把玩”的读书习惯。

     读书本是平常事,需要提倡的是“读好书”,我说的不是阅读好的书籍,而是高效且深入地读书。这很不容易。古今中外谈“读书”,没有比宋代大儒朱熹更精细的了。体贴入微,要言不烦,尤其是读书状态的描述,特别生动,值得推荐:“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这么读,但如果从来没有这么读过书的人,必定不是合格的“读书人”。

     最后,建议诸位认认真真读几本好书,以此作为根基,作为标尺,作为精神支柱。过去总说“多读书,读好书”,以我的体会,若追求阅读的数量与速度,则很可能“读不好”。成长于网络的年轻一代,很容易养成浏览性的阅读习惯,就是朱熹说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因此,我主张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世界这么大,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懂得,不欣赏,一点也不奇怪。我在《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一文中称:“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这就是我关于“阅读”的基本立场。(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本文节选自作者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

     来源:秘书工作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

     手绘H5|我们的领袖习近平

     习近平谈领导干部要学好哪些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论述为官之道

     习近平谈中华民族的四大精神

     国务院26个组成部门最新“一把手”名单

     100个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帮你提升组织力

     【收藏】用好这个书库,理论水平蹭蹭涨

     【荐读】党员干部使用微信指南

     【怡情】读书是你最好的养生方式

     20张醒脑图,你被哪张“击中”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学习微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