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癌症治愈还能死亡!
2015/5/19 医师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胡荣

    

     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10年生存率>80%。然而,4月27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长期随访发现,放化疗使这些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大幅增加。为提高医生对肿瘤患者心血管病风险的关注,本报继上期邀请淋巴瘤诊治专家作解读和述评之后(总第403期第13版),再次邀请心脏病专家进行阐述。

     5年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介绍过1例56岁的患者,突发休克,经过5小时积极抢救仍不幸去世。令人惊讶的是患者的死因:尸检报告显示,该患不是死于简单的急性心肌梗死,而是死于于她16岁时已经治愈的霍奇金淋巴瘤所伴随的放射性损伤。也就是说,患者虽然在40年前被成功的治愈了肿瘤,但治疗肿瘤时的放射性损伤引起其40年后心肌梗死和心脏的多个瓣膜病变,并最终造成其死亡。

     已有多项研究显示,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治愈患者存较高心脏病风险。近期荷兰学者对1965-1995年2524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JAMA Intern Med. 2015年4月27日在线版)。患者平均诊断年龄为27.3岁,均采用纵膈放疗和蒽环类药物化疗,诊断后生存时间>5年。中位随访20年发现,其中797例肿瘤患者共发生1713例心脏事件,比对照组增加了4~6倍。这种风险在25岁之前诊断的患者中更高,研究显示,25岁之前进行放化疗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其60岁之后发生首次冠心病、瓣膜病和心衰的风险高达20%、31%和11%。纵膈放疗可使冠心病、瓣膜病和心衰的风险分别增加2.7倍、6.6倍和2.7倍,蒽环类药物化疗也使瓣膜病和心衰风险分别增加1.5倍和3倍。因此正像文章开始所举的病例一样,肿瘤治愈后患者可能并不能一劳永逸。肿瘤治疗中所应用的放化疗手段虽治愈了肿瘤,但不能忽视其短期和长期不良反应——心脏毒性。这种不良反应导致的心脏疾病甚至最终成为夺去患者生命的杀手。

     早在20世纪60 年代,就有学者定义了“放射诱发心脏病(RIHD)”。RIHD属于晚期并发症,一般在放疗10~20 年后出现,可表现为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传导异常和冠状动脉狭窄等,年轻时就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中尤为明显。蒽环类药物是一类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作用的抗癌药物,包括阿霉素、表柔比星、阿克拉霉素、柔红霉素、米托蒽醌等。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其心脏毒性呈进展性、不可逆性,因此早期监测和早期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肿瘤和心血管病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得以长期生存。心脏毒性是最威胁患者生命的不良作用之一,如何对放化疗相关的心脏毒性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尽可能地降低心脏毒性损伤的风险和程度,以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了肿瘤医师和心血管医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肿瘤科医师应与心脏专科医师密切合作,创建一个新的学科——肿瘤心脏学,增进肿瘤医师与心脏医师之间的交流,共同面对和战胜肿瘤,真正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转载请注明:来源医师报(微信公众号:DAYI2006)

     关注医师报微信: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医师报”。

     同时,也请您关注医师之家中国医师协会官方微信,微信号:CMDAWEIXIN。

     欢迎订阅医师报:邮发代号:1-351;

     刊期:周报,48期/年,4元/份,192元/年

     咨询电话:010-58302970

     投稿请发送至:934868380@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