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丽教授谈医患沟通】我看到了你的愤怒和痛苦
2015/6/17 医师报

     ▲本报记者 李玉梅

    

     为什么要进行医患沟通?理由主要包括:医患信息不对等,患者的不确定感,患者情感需求。良好的沟通才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焦虑抑郁、取得更好的依从性。

     如何沟通?唐教授介绍,可借鉴SPIKES 模型和SHARE 模型。

     良好的沟通应通过开放式问题,倾听、收集信息,了解患者的知晓情况和对信息的需求;通过共情,处理患者的情绪反应;沟通治疗计划时,应以患者能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且一次信息量不能太大。

     据调查分析显示,从交谈中获取信息中,视觉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通过视觉很容易扑捉到躯体语言的信息。”唐教授强调。

     临床常见的沟通主题多数与诊疗有关:解释病情与诊断,与患者协商治疗方案,劝说患者接受检查和治疗。唐教授通过案例分享了沟通中的技巧与艺术。

     从开放式提问获取重要信息

     比如,与患者沟通睡眠情况时,若医生问:“你昨晚睡得怎么样?”患者会答“好”或“不好”,这样的提问就属于封闭式提问。

     若说:“请与我聊聊您昨晚的睡眠情况。”这则属于开放式问题。

     “术后肿瘤就像烧过的蜂窝煤”

     案例一位肝脏肿瘤患者做完射频手术后,他从影像学检查看到肿瘤大小无变化,就找医生讨说法。医生解释说:“术后肿瘤好比是烧过的蜂窝煤,尽管大小没变,但它已经没有活性了,所以,你不用担心。”

     案例一位患者需要做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不能理解,他说:“为啥不直接手术呢?”医生解释:“肿瘤形状是不规则的,它有很多‘爪子’,直接手术可能会漏掉一些‘爪子’,或者切干净‘爪子’的同时需切掉更多的正常组织。若先进行化疗,就可以让‘爪子收回去’,瘤体缩小,更利于手术。”

     “我能看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鱼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看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这是《挪威森林》中的经典对白,也可说是典型的共情故事。

     唐教授强调:“只要患者确认你理解他,努力帮助他,替他着想,一般来说,沟通就不成问题。”

     沟通失败的案例一位晚期肺癌患者来某肿瘤医院就诊,发现脑转移。患者及家属问专家:“大夫还能治好吗?”专家说:“脑转移鲜有治好的。”听完这番话,

     患者不吃不喝。家属怨言:“还不如不来呢。”

     据患者家属介绍,因不想让患者知道其罹患癌症,专门在综合医院就诊;后考虑肿瘤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可能更高,抱着最后的希望来肿瘤医院治疗。孰知,这一丝的希望竟被医生的言语毁灭了。

     成功案例一位患者需要做手术,但医院没床位,患者家属怕延误病情,找医生要求解决床位,而医生也解决不了床位,他就很激动、愤怒,这时医生该怎么办?唐教授表示,首先需要平复患者或家属的情绪,可以说“我看到了你的愤怒,你不是无理取闹”,其次站在对方立场告诉他“我很理解你,换位思考的话,我能体会到你现在的糟糕心情”,虽不能解决床位,最后也要告诉患者及家属医生会尽全力尽快解决问题,告诉他们“确实是床位紧张,有好几位患者都在等床位,我们正在竭尽全力去解决”。

     “我能叫您一声爸爸,感觉特别幸福”

     案例一位服安眠药自杀的老年患者,夜里被护工发现口吐白沫,经彻底洗胃后成功救治。

     自杀未遂的患者诉说:“我没有活路了,还不如死了。三线化疗都用了,肿瘤‘刀枪不入’,没有疗效。所以,我每天向护士要一片安眠药,攒够七八十粒,昨晚就全部服用以自杀。”对于这样的患者,他有可能再次自杀,那该如何与他沟通?

     “最为重要的是,找到能让患者活下来的意义和价值。”唐教授了解到,这位老人有一个女儿,而且自杀前写遗书说明“女儿很孝顺,自杀与女儿无关”。唐教授分析:“让老人活下来的理由是她的女儿。”

     唐教授与老人的女儿商谈后,决定对老人“双面夹攻”让他活下来。女儿对老人说:“我能叫您一声爸爸,感觉特别幸福。”唐教授对老人说:“您活着,您的女儿就是有爸爸的孩子,她会感到很幸福。”

     唐教授补充说:“我很抱歉,没照顾好您,以后您有什么痛苦的事情,请及时告诉我们,我们帮您想办法。”经这么一番沟通,老人有了活下来的决心和信心。”

     “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别人在哭,你很喜悦”

     “我们缺乏爱的教育和生命教育。”唐教授讲述她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心理研究中心访问时所见:一次医生查房,患者说“我很痛苦,我还有一两周就死了”,医生说“确实是这样,那你还想得到哪些帮助,要不要叫牧师来……”这让唐教授深受触动,后来就试着与他人谈死亡。

     唐教授与儿子谈死亡“在儿子6 岁上幼儿园大班时,有一天晚上临睡觉给他讲幼儿画报,他突然问‘妈妈你会死吗?’我说‘当然啦,人人都会死。’他说‘你死后,我想你,怎么办?’我还没回过神来,他又说‘我想出来了,我长大后生一个你,和你一模一样,我就看见你了,就不想你了。’我很惊讶说‘太好了。’他接着说‘你是不是也想我了,那我把你养大了,你再生一个我,跟我一模一样。咱们轮着生,拉钩,不许换人。’唐教授介绍,她儿子现在14 岁了,不避讳谈死亡。

     唐教授与患者谈死亡“能告诉我您为什么哭吗?”“我觉得害怕,感觉下一个死亡的就是我了。”“愿意跟我谈谈您为什么这么想吗?”“因为医生查房时,对其他两患者会说用什么药,看看我却啥也不说,医生躲着我。”唐教授表示,患者内心非常孤独、绝望,但无人理会、帮助,无人揭开“死亡的面纱”。

     唐教授对这位患者说:“你要知道,人是向死而生的,死亡并不可怕。在生命的过程中,有很多美好的事值得回忆……当你来到这个世界时,你在哭,别人很开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别人在哭,你很喜悦。所以死亡并不可悲、生命亦不可喜。”这让患者看到了生命的价值,并可以直面死亡。

     转载请注明:来源医师报(微信公众号:DAYI2006)

     关注医师报微信: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医师报”。

     同时,也请您关注医师之家中国医师协会官方微信,微信号:CMDAWEIXIN。

     欢迎订阅医师报:邮发代号:1-351;

     刊期:周报,48期/年,4元/份,192元/年

     咨询电话:010-58302970

     投稿请发送至:934868380@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