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梅:传染病防治的五味人生
2015/7/30 医师报

     2015世界肝炎日,我们不能忘记她,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64年,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数十万人,无一例漏诊误诊,无一例投诉;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并创造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奇迹的老人家——陈菊梅,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

     2013年由本报发起的“寻找大医精神”有奖征文活动中,陈菊梅教授被推举为“大医精神代表”。在今天,我们重读这篇文章,仍为她的故事感动。

     以花喻人,多为少女。面前的这位老妇人一头华发,年近九旬,然而以“四君子”中的“梅”、“菊”来比喻这位老人,却没有一点违和感。

     淡泊菊心,傲霜梅骨。她的名字叫陈菊梅,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

     “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64年,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数十万人,无一例漏诊误诊,无一例投诉。”

     “1500多名国内外知名传染病专家联名推荐授予‘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传染病防治第一线所做的突出贡献!”

     “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并创造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奇迹……”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她创造了我国传染病防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回首多年从医经历,她不无感慨地说:“我的人生就像五味子,酸甜苦辣咸俱全……”

     “如果能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自己的全部器官!”

     1949年,陈菊梅被分到上海市第二人民医传染科。5年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陈菊梅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博士。在苏联求学期间,忙于事业的陈菊梅不仅把自己的手忙出了“腱鞘囊肿”,还把自己忙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剩女”——直至32岁,她才和曾在苏联基洛夫军事医学科学院留学的陈国仕结为连理。

     结婚时,陈菊梅甚至不知道陈国仕是东北人。因为她的择偶标准单纯得只有“精神”和“信仰”:“第一,都是共产党员;第二,都是公派的留学生。”

     无疑,精神和信仰才是可以穿透时空的力量。而这种穿透力,也表现为那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情结”:要把国外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献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正是这种精神和信仰,让陈菊梅即便在最艰难的十年动乱期间,也坚定地“相信组织”。

     “梅”的气质,不是顺境时的绽放,而是逆境时的坚守。

     当时,“靠边站”的陈菊梅不能参加会诊,还被安排去打扫病房厕所。所有这些委屈,陈菊梅回家只字不提。

     “当时我也没觉得特别苦,毕竟我还能工作,也没有被批斗。”“菊”的淡泊性格在人生低谷帮了她的忙。

     1969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陕北黄龙县农村巡诊,接受 “再教育”。在条件简陋、没有麻醉医生的情况下,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为确保患者安全,陈菊梅主动以身试验,结果头晕呕吐了两三天。苏醒后,她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获成功。

     从黄龙返回后,陈菊梅患了扁桃体炎,刚好些,她又因抢救乙脑患儿被乙型链球菌感染,全身浮肿;之后积劳成疾,又患了肾小球肾炎。而此时,陈菊梅也正进入到攻克“乙肝患者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的关键时刻。

     一边是如山的使命,一边是“革命的本钱”,怎么办?

     身为医生的陈菊梅,开始打自己身体的“主意”:只有去除可能引发炎症的病灶,疾病才能不再发作。

     扁桃体炎好办,摘掉扁桃之后就好了;但肾炎麻烦,一累就犯。陈菊梅索性割掉了阑尾,但几个月之后又犯了。还有什么病灶呢?对了,牙齿!年仅47岁的陈菊梅,硬是分三次把满口牙齿拔光了!

     “这样不要命,你究竟有多少器官要摘掉啊!”家人心疼她。陈菊梅却说:“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我身上的全部器官也值得!”

     凭着这股拼劲,历时8年,陈菊梅终于研究确定了五味子降低乙肝患者血清转氨酶有效部位,成为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低乙肝患者血清转氨酶的第一人。随后,在她的主持下,分别研制成“肝得安”1号蜜丸至9号蜜丸,并在此基础上相继衍生出“六味五灵片”等50多种国家级降酶药物。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十年,顶着巨大精神压力,潜心研究中药五味子降酶作用的陈菊梅,真的品尝了五味人生。老伴陈国仕感慨地说:“那十年的委屈,她压根儿就没向我透露过,我一点也不知道。等组织上给她作出了‘无任何历史问题’的结论后,我才知道她这十年的辛酸。”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高达85%以上,而陈菊梅则提出,“我们力争把病死率降低20%到30%!”

     为了攻克这个“堡垒”,陈菊梅带领攻关协作组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各型重型肝炎三级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澄清了先前慢性重型肝炎在临床诊断方面的种种模糊认识。这些标准于1995年被纳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并一直沿用至今。随后,她带领攻关协作组,对中医治疗慢重肝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崭新模式,确立了早期诊断、中西医辨证施治等方法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最终,这套方法使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以上下降到38%!

     当各方赞誉鹊起时,陈菊梅并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她提出用乙肝抗病毒疗法治疗慢重肝、肝衰竭患者等方法,使患者生存率提高了20%;她主导引进人工肝技术,使肝衰竭患者死亡率降低了20%……

     “创造防治‘非典’五个第一”

     2003年初春,“非典”肆虐。3月5日下午,北京地区首批输入性“非典”患者入住解放军第302医院。一天后,陈菊梅像平常查房一样走进病房,询问病史,亲自给患者做检查。随后,她主持了北京地区第一次“非典”专家会诊,第一个在媒体上宣传“非典”防治知识,第一个接受中央媒体的专家访谈,主编了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第一个在国家级专业期刊杂志开辟“非典”专栏,成为第一批在军队远程会诊中心讲授预防“非典”感染的专家。这“五个第一”,当时对稳定军心民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典”后,陈菊梅陷入思索:“今天‘非典’过去了,明天会不会再来?传染病防治应急力量如何加强?”事不宜迟,她带领专家组成员对“非典”进行了深入总结,形成了一篇“关于优化突发疫情防治力量战斗编成”的建议报告,提出了加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的建议。

     此后,解放据第302医院相继抽组了全军唯一的野战传染病医院,建成了全军传染病防治技术临床培训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收治患者最多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多次出色完成国家和军队的急难险重任务。

     “别看83岁了,我也是一名战士!”

     汶川地震发生后,当时83岁的陈菊梅主动申请到抗震救灾一线。面对亲人和领导的劝阻,她说:“我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经验。我身体还行,就得到一线去。”

     陈菊梅的到来,令灾区群众和救灾官兵非常感动。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握着她的手说:“在我们的队伍里,年龄有23、33、53的,可您83了,还来到一线,对我们部队是个鼓舞啊!”“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来战斗的。别看83岁了,我也是一名战士!”陈菊梅坚定地说。

     在那些日子里,她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拄着木棍,一路察看,一路指导,查看部队营区、灾民安置点和消杀作业现场,为防疫工作“把脉问诊”。她提出“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三项重要的防控建议,受到中央军委和总部的充分肯定。还主持编写了《地震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治手册》等书籍,为指导灾区疫病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64年来,陈菊梅数十次在国家和军队重大紧急任务中冲锋在前,为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铸就一道道坚实的防疫“盾牌”。(作者:黄显斌 洪建国)

     线索推荐:解放军第302医院

     点评人若菊淡,品胜梅香。她是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低乙肝患者血清转氨酶的第一人,经历了传染病防治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她创造了防治“非典”五个第一;83岁高龄时主动请缨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如今87岁的她,依然为铸就坚实的防疫盾牌竭尽全力。她是德医双馨、成绩卓著的传染病防治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辉

     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注“来源:医师报(DAYI2006)

     关注医师报微信: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医师报”。

     同时,也请您关注医师之家中国医师协会官方微信,微信号:CMDAWEIXIN。

     欢迎订阅医师报:邮发代号:1-351;

     刊期:周报,48期/年,4元/份,192元/年

     咨询电话:010-58302970

     投稿请发送至:934868380@qq.com

    

    

     (了解大会详情,请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