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奇迹】心脏心搏骤停78分钟,抢救成功!功臣科室直接“开枪”!
2016/6/24 医师报

    

    

    

    http://www.mdweekly.com.cn/

     原标题:坚守 撑起急诊医学的脊梁

     不忘初心 坚守生命第一阵地 杰出急诊医师群英谱

     ▲ 本报记者 李薇

    

     有急诊医师说:“别的科室先‘瞄准’我们就直接开枪了。”

     5月的一天,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聂时南正在家吃晚饭时,突然接到科室电话,抢救室送来一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聂时南放下刚端起的碗筷,顾不上和家人道别,便立即赶到医院,一边指挥急救,一边协调相关科室会诊。他集中大家智慧,全力施救,由于处理果断,施救得力,成功将这名呼吸、心搏骤停78分钟的患者抢救过来,创造了一项医学奇迹。

     “血压?” “160!”“心率?”“100!”……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急诊科上演,急促而有力。急诊科,一个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地方,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急诊科医师在这里贡献着智慧,挥洒着汗水。

     30多年前,我国急诊医学应运而生,但当时科室建设全部都在地下室,没有任何设备,医护人员不固定,不受重视,没有任何专业技能及专科范畴可言。如今,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所认可,其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急诊医师已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先锋力量。

     这一切都离不开急诊医师的坚守。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顶住压力,从地下室走出来,凭借上甘岭式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才有了我国急诊事业的今天。

     从18岁的青葱岁月到现在的满头白发,从曾经的朝气蓬勃到如今的睿智淡泊……我国急诊专科医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已深入行业和社会大众的心中,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开展的“中国急诊医师坚守奖”评选活动,就是要弘扬、挖掘这种让人肃然起敬的职业精神、急诊人精神。让我们走近每一位“坚守奖”获得者,探寻他们和急诊医学背后的故事。

    

     “急诊患者生死时刻需要好大夫”

     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33家三级医院的急诊资源调研结果显示,急诊科建科多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科室面积大多为五六百平方米。专家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像急诊医学这般,发展得如此步伐沉重,充满坎坷。待遇低、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学科定位尚未完全清晰,都是急诊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谈起与这门学科结缘,急诊医师们有的是机缘巧合,有的是兴趣使然,更多的是怀揣一份尽心竭力救治患者的使命感。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褚沛在急诊科一待就是近30年。刚开始上班不久,就有好心人对他善意地指点,“你这么努力,找领导调个好科室吧,这儿几年下来就把你毁了。”当时他的思想也曾有过犹疑,但在对危重患者与死神的争夺战中,让他慢慢改变了他的想法。他爱上了这个科室,也喜欢上了急诊这个人们普遍不看好的专业。“急诊患者生死的一霎那间也迫切需要有好大夫呀!”抱着对医生职业道德的那份坚守,还有对事业、对急诊的坚守,他在艰苦的急诊环境条件下,一步步从普通医生走上管理岗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子通和急诊医学的缘分,则源于一个小插曲。1985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老布什为里根总统访华打前站,由北京飞抵广州白云机场时,老布什指定要坐救护车。从广州军区紧急调动了美国进口的一辆雪佛莱标准救护车,才解了燃眉之急。这件事促使黄子通开始关注中国急诊医学的现状,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他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急诊医学方面的论文。这一切被时任医院副院长的傅祖植教授看在眼里,1987年12月,32岁的黄子通被任命为急诊科主任。

     虽然这家医院的急诊科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急诊科之一,但还没有固定的急诊科医生,所有医生均由各专科轮派。科里的环境甚至不如广东许多镇级医院。黄子通首先从建章立制做起,实行急诊科岗位职责制度,并把绩效奖金与岗位责任、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挂钩,激发了科室发展的活力。

    

     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职业

     30余年以来,虽然急诊科规模每5~10年会扩张一次,现有面积大多达到5000~8000平方米,但由于年急诊量比建科初期增加了5~15倍,多数医院的急诊科仍然十分拥挤,过道、走廊“加床”遍布。

     对于近年来急诊患者急速增加,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尹文感触颇深。在他任现职期间,各项医疗指标持续攀屡创新高,就2015年来说,全年处置190456人次急诊患者,特别是抢救危重患者28651人次,较前年增加36.8%。无怪乎有急诊医师说:“别的科室看病先‘瞄准’,我们直接就开枪了。”在如此紧张的氛围之下,尹文所在的科室连续7年零纠纷,其中所付出的艰辛,高度的责任感,旁人难以想象。

     一个电话、一声令下,急诊医师们就要奔赴自己的“战场”——距离生死最近的急诊室,休息的时间被大量挤压,经常饿着肚子抢救患者,困极了找个长椅和衣而睡,和家人多些相处时间都是奢侈。5月的一天,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聂时南正在家吃晚饭时,突然接到科室电话,抢救室送来一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聂时南放下刚端起的碗筷,顾不上和家人道别,便立即赶到医院,一边指挥急救,一边协调相关科室会诊。他集中大家智慧,全力施救,由于处理果断,施救得力,成功将这名呼吸、心搏骤停78分钟的患者抢救过来,创造了一项医学奇迹。

     急诊工作的强度之高,加班早已是家常便饭,连续几天住在医院不能回家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但黑龙江省医院关卫的经历仍让我们肃然起敬。2004年6月,从普外科转来一名已经穿上了寿衣的重症胰腺炎患者,此时的患者已经处于奄奄一息的终末状态,家属都放弃了希望。而关卫没有放弃,为了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关卫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并开始实施,在此过程中持续关注患者病情发展,以调整治疗手段,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来,这名患者至今依然健在。而关卫也因此创造了自己从医生涯最长连续工作的记录——连续38天没有回家。

     急诊科患者病情急、险,经济状况也千差万别,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急诊医师奉行着无私奉献为医,仁爱之心为民的精神为百姓解除身心之苦。2010年新年,贵州省湄潭县一农家因烤炉火发生煤气中毒,上中学的女儿当即死亡,其母亲亦重度昏迷,急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被诊断为“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并中毒性脑病”,进行紧急高压氧治疗并收住急诊科。因病情重,患者住院近3个月,医药费用数万元,家庭已无力承担,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肖雪号召全科医务人员自觉地为其轮流送饭菜与护理患者,全科自动捐款4000余元以及各种物资,还通过媒体向社会募捐数千元,每人都在默默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盼望这个不幸的家庭能早日脱离困境,直至患者完全康复出院。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急诊医师仍然无怨无悔,正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柴艳芬所说的,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职业,“从事急诊,职业使然,刀尖上跳舞,要有强大的内心,我们可以很累,但不能不快乐”。

    

     “要感染就感染我一个人”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出现,急诊医师总是最先出现。有数据显示,非典后受表彰的医生中70%~80%都是急救出身。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卢彩兰就每到此时主动请缨,始终工作在疫情防治一线,吃住均在医院。由于各项防治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常常打乱科室正常运转,她白天晚上连轴转,从无怨言,一边组织疫情防治工作,一边抓急诊科日常工作,做到疫情防治与正常工作两不误。

     北京世纪坛医院王真在“非典”初期诊断了北医三院第一例“非典”病例,由于她对患者的及早识别和隔离,避免了患者间的交叉感染,为后来大规模迎战非典争取了时间。为防止其他医护人员被感染,她主动对领导说:“我已经接触患者了,要感染就感染我一个人吧。”之后一干就是40多天,经历了生死考验,直到疫情被控制。

     应对突发事件坚决果断、无私无畏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王宇航在多次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抢救工作中所显现的特点,她出色完成了如80多人的亚硝酸盐中毒事件、200多人的四季豆中毒事件等的抢救工作。2010年10月,河南平禹煤电公司四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获悉讯息的王宇航参加平煤矿难医疗救助,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的接见。

     不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在重大事件急救保障上,也常有急诊医师身影。海南省人民医院宋维连续10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医疗急救保障、多次承担社会大型或重要活动现场急救保健任务,多次主持群体中毒抢救。尤其是作为被海南省政府指定的、历年博鳌亚洲论坛现场急救医疗保健单位,其工作受到省政府、省卫生计生委及医院表彰。

    

     提高医学水平 引领学科发展

     在临床诊治的同时,急诊医师们用心总结临床经验,并据此开展研究、多学科协作等工作,最终使患者受益。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患来说,压疮是难言的痛。尤其是营养不好的恶病质,压疮进展非常迅速,严重的深可见骨,溃烂发臭,很容易出现感染。为了解除病痛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极大痛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维平专注压疮的诊疗研究近30年,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治疗理念,同时还拥有两件“法宝”——骑跨椅和波浪床。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压疮治疗第一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杨每年负责指挥抢救危重患者近千人次,涉及多学科多专业。从2003年开始,郭杨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中国血友之家合作,成立北京地区血友病协作组。这种从儿童到成人的血友病多学科协作,配合急诊24小时急救的北京模式得到患者和国内专家的认可,同时与世界血友病联盟合作交流,推动了国内血友病工作的全面开展,并获得了国外专家的肯定。

     此外,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史继学一直致力于急诊医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开展了内镜下治疗、B超导向注射药物治疗及X线监测下肝动脉栓塞疗法,并参与了多种药物的临床试验。他尤其擅长急性中毒、心脑肺血管急症、急性消化道出血及多发性创伤等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居国内先进水平,已将急性农药中毒病死率降至3%以下,急性有害气体中毒治愈率几达100%,受到国内中毒专家的高度评价。

     “从2009年,我的心脏出现房朴、房颤,甚至脑梗。每次都是首选附院急诊科救治,我相信他们。在新老主任带领下,急诊科是团结的集体,是认真负责积极向上团队……”这是一封来自患者的感谢信,是对医务人员最大的鼓励,信中提到的正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凤英,她不遗余力地培养急诊后备军,向他们传授新知识新理论,训练急诊内科80%医生熟练深静脉置管抢救休克患者,带动大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与陈凤英一样的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赵敏也在培养急诊人才方面付出良多。她刚来到急诊科任主任时,科里医师不会气管插管,重症患者需要请麻醉医生插管。赵敏用了半年时间,手把手教大家气管插管、腰穿、骨穿及心包穿刺等急救技术,保证了患者抢救成功率。同时,她还派年轻医生前往国内外优秀医院进修、学习,开阔年轻人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才干。

     今年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郑亚安在急诊科工作的第30个年头,他见证了急诊医学从乏人问津到如今日渐受到重视,急诊科的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他在学科发展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如带领急诊科与其他相关科室密切合作,共同建立紧急救治危重患者的医疗平台,充分发挥和利用急诊科拥有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医生要想方设法为患者做点事”

     限于几千平方米的急诊室内,他们还将自己的心血奉献给更多的百姓。

     老百姓急救意识和技能的缺乏,是上海瑞金医院陆一鸣最大的“心结”。因此近年来,他在出色完成科室建设的基础上,向百姓普及必要的急救知识,后者已成为他工作的重心之一。

     陆一鸣率先在上海创办中外专家急救危重病医学学习班,在工厂、学校开展心跳骤停徒手心肺复苏培训;在上海医学院校首创急救医学教研室,组织三级医院急救专科医师到社区开展全科医生心肺复苏培训;成立上海首个通过美国心脏协会认证的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并向公众开放……由他推动向上海市近100所初高级中学广泛开展面对卫生、体育老师乃至部分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及放置自动体外除颤仪项目已得到实施。

     “做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视患者如亲人的良好医德。”从事临床医疗40年,青海省人民医院公保才旦以高原人特有的奉献、执着、顽强的精神奋战在青藏高原。草原上牧民看病非常困难,公保才旦经常带领医疗队下到基层为牧民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他对待患者,不分职位高低,不分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

     “医生要想方设法为患者做点事”,这成了公保才旦医生的口头禅。而他在草原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广大农牧民们称为“高原上的神曼巴”(注:曼巴在藏族语中是医生的意思)。

    

     编后语

     急诊科是公认的风险高、劳动强度大、病情最险恶的地方。人们将工作在这里的人,形容为是用特殊材质打造的队伍:不仅需要医生冷静的判断、强壮的体力和过人的耐心,更需要有超乎寻常的诊疗经验,保证第一时间的诊断正确与抢救成功,为后续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没有假期,少了休息、以院为家,多的是和团队并肩作战,罕与亲人团聚。与其工作极不协调的是,付出与收入严重失调。面对这些,一些人离开了这支队伍,但更多的人为了患者的生命和急诊医学事业选择了坚守。他们守卫在医院最前沿,扎根于时时上演生死时速的急诊科。他们是医院的“长明灯”,是医院最美的“风景线”。

     坚守,是成功很重要的品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坚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可以说,没有坚守,就没有我国急诊医师队伍的成长;没有坚守,就没有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没有坚守,就没有我们急诊医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是这些急诊医师的坚守,成就了急诊事业的发展。

     (原文刊载于6月23日《医师报》)

    

    


     回音壁:

     9.书名:《医生的精进》

     类别:人文社科类

     作者:(美)阿图?葛文德

     推荐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樊荣

     相关评论:日益攀升的医患纠纷、说不清的诊疗性骚扰、棘手的医疗事故、高额的医疗费、不平等的收入……当新手医生阿图成为独当一面的葛文德医生,当医术已经远远无法解决问题,他与他的医者同伴如何面对?该书对医疗体系内的诸多问题及其可能性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精湛医术只是进入医者殿堂的头一步,走进这一行,便要迎接外人所不知的考验。

     在当今尚有作品问世的作家中,我想不出还有谁能像葛文德这样充分利用医学实践与探索来使人们免受痛苦与死亡之害。《医生的精进》为医学写作添砖加瓦,每个外行人都该读上一读;葛文德医生也在以医学中的事实为范例,帮助任何希望在任何领域做得更好的人。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弱点》作者

    

     8.书名:《医生的修炼》

     作者:(美)阿图?葛文德

     7.书名:《解密华西》

     作者:桂克全

     6.书名:《中国高血压防治追梦半世纪》上下册

     主编:刘力生

     5.书名:《八卦医学史》

     作者:烧伤超人阿宝

     4.书名:《寻梦如歌》

     主编:吴艳琳

     3.书名:《常见贫血及保健咨询》

     主编:夏乐敏

     2.书名:《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

     作者:[美] 承现峻

     1.书名:《大国担当》

     ——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

     作者:王锦秋 洪建国

     当期编辑:张璐

     关注医师报微信: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医师报”。

     同时,也请您关注医师之家中国医师协会官方微信,微信号:CMDAWEIXINN。

     欢迎订阅医师报:邮发代号:1-351;

     刊期:周报,48期/年,4元/份,192元/年

     咨询电话:010-58302970

     投稿请发送至:934868380@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