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不做科研,新知识从何而来?
2017/8/12 医师报

    

     “宁光·不做科研,新知识从何而来?,[512].医师报,2017-8-10(2)”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为医生写文章和做科研的必要性而争论不止。不少人秉持着一种医生不需要写论文、也不必做科研的心态。

     但不做科研,医生如何看病?医生看病的知识从何而来?在大学里学了5年的知识显然不足以让医生应对临床工作,医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的职业。单纯学习还不够,学习到一定程度会不甘于充当学生,创造新知识的欲望就会被点燃。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产生的新知识被人知晓,而不是藏在创造者的“肚子里”?此时与他人沟通变得很必要,而沟通交流中最便捷、传播最广的工具当属语言和文字。文字成形之后承载在杂志和文章之上,才能被人知晓。如果想被更多人、更重要的人知晓,那就需要发表在好杂志上。

     我们都明白这些道理,问题是我们太想去追求安逸的生活。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压抑了那种发现问题的动力。当我们不鼓励创新的时候,创新的自我驱动力就越来越稀缺。

    

     做到在繁忙临床工作同时还能沉下心做研究并非易事。个体的时间需要分配。比如我白天工作时间大部分会分给医院和病人,晚上则会分给实验室和文献。

     科研的时间真的是挤出来的,但挤出时间从事临床研究已成为一种习惯。记得有一次,我的腰间盘突出发作,卧床休息。此时很希望看几本闲书放松一下,结果他们还是给我拿来了最新一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这么看着看着,还真看出一个新的idea,即测定血间烃肾上腺素和间烃去甲肾上腺素的测定在嗜铬细胞瘤诊断的价值,很快在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建立了这项新技术,极大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解决了以往激素测定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价值不高的难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需要做科研。可很多医生一方面满足与只做服务于临床的普通医生,另一方面却期待成为教授。不会做科研,却想要成为教授,这两者的矛盾促使这部分医生质疑职称评审中包含的科研要求,认为是晋升制度逼着自己从事科研,对制度吐槽不已。事实上,没有人逼你做科研,你可以选择不晋升!你既然想要成为教授,却还不想创新,就好似雄心勃勃想要摘得诺贝尔奖,但只具备了蒸馒头的技能!

    

     令人痛心的是,极少数医生为了晋升铤而走险地进行学术造假,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107篇论文撤稿事件就是典型。对于107篇论文撤稿事件,舆论群起而攻之,甚至说医生不需要发表论文,不需要做科研。但是,大家只看到了107篇论文,却忽视了1700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事实上,医生做科研的政策并没有错,中国医生的科研成果需要通过发表更多文章让国际同行了解。但中国医生的语言能力有劣势,再不抓住写的机会,如何能让其他人了解?

    

     《医师报》8月10日2版

    

    

    

     扫码查看往期报纸

     编辑、排版:《医师报》 毕雪立

    

     推荐阅读

     【振奋:吗啡医疗纷争案赢了】将掀吗啡使用新篇章!

     【热点】14例热射病2例死亡 这五类人是高危人群!

     【号外】“红名单”、“白名单” “黑名单”来了!医师执业信用管理系统上线!

     【小樵大夫在美国】因为“患者优先”而伤及自己,这是对希波克拉底誓词的曲解和误读

     【关注】为什么新闻媒体这么热衷于负面报道?

     【分享】年轻医生不要被空虚左右

     【热点】强烈要求普及!看看人家的医院,上班还可以带着孩子

     悲恸!今年第7位猝死的医生在河南倒下!人民日报呼吁:莫让医生过劳猝死的悲剧再三重演!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