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历经12载 打造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根据地
2017/12/20 医师报

    

    

     “黄晶·传承 创新 转化 探索中西医结合之路,[529].医师报,2017-12-14(18)”

    

     陈可冀 院士

    

     赵继宗 院士

     “2005年,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成立,时至今日,历经12载,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根据地与创新孵化地。”

     “

     11月17~18日,2017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术年会在福建省福清召开,研究院院长陈可冀院士如是说。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传承、创新、转化”。”

     陈院士表示,中西医结合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促进中西医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融合。我国今年开始施行的中医药法,也有促进中西医结合的规定。

     陈院士鼓励大家:“我们一定要坚守初心和使命,为继承和发展中药事业,为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为健康中国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谭卫星在致辞中介绍, 12年来,研究院在陈可冀院士的领导下,全体人员秉持国家中西医结合的大政方针,以及中西合璧、求真至善的院训精神。围绕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骨病、心血管病等方向,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据悉,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近10年来,共中标国家级科研课题44项,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SCI源期刊论文248篇,主编出版专著24部。作为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截至目前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10名,在站博士后6名。获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福建省重点学科1个;获批国家中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4个。

     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赵继宗院士、世界高血压联盟秘书长张新华教授、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常务副主编陈维养教授、福建省卫计委副主任陈晓春教授、全国名中医福建中医药大学杜建教授等,以及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会并进行学术交流。

    

     主旨声音

     赵继宗院士

     我国将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项目

     赵继宗院士指出,目前,社会信息大爆炸推动着医疗行业不断转型,如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可以说,智慧医疗推动传统医疗行业的改头换面。

     赵院士透露,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启动。希望大家抓住机遇,从自身研究与临床需求出发,积极申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相关课题。

     众所周知,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重大脑疾病,如孤独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等,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满意的治疗措施,赵院士提议,中西医结合可对此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或可获得突破。

     赵院士提到,新器械不断颠覆传统诊疗手段,临床医学分科越见繁杂,但越细化越隔绝,“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如脑动脉瘤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达25%,但两者如何处理?亟待多学科协作。未来,复合手术将改进卒中治疗模式,成为复杂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的关键技术之一。

     赵院士认为,心脑血管疾病是一大类疾病,包括冠心病、卒中等,需要神经内科、心脏科、中医科、康复科等专业科室联合,共同制定防治策略。

     赵院士还提到泛血管医学的概念,目前泛血管医学已经得到逐步发展,其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出发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多维探索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未来心血管外科的发展也向技术融合方向发展,外科医生不仅要掌握娴熟的外科技术,还需要掌握介入技术以及影像学技能。

     赵院士倡议,创新驱动力时刻推动临床医生前行,开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利用人群队列和基因组学开展精准医学研究,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和预防。

     他呼吁,倡导脑心同治理念,创新建立同质性血管病新型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卒中治疗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张新华教授

     防控高血压是慢病防控切入点

     “高血压目前处于失控态势,全球14亿人(86%)的高血压患者未有效达标。”张新华教授首先介绍了全球与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及防控策略。她指出,为了应对这种严峻形势,中国提出慢病防控目标:“与2015年相比,至2020年慢病导致过早死亡减少10%,至2025年减少20%”。也就是至2020年,我国高血压控制人数达1亿,即控制率超过30%。

     张教授强调,目前,中国人群血压水平未达标率为21.7%,那么2025年应降至16.3%。如何达到?即进行有效的一级预防可减少发病率,而有效的治疗可减少死亡,但会增加患病率。

     张教授指出,实现高血压防控目标的关键是建立覆盖全民的有效慢病服务体系,让所有居民获得公平的医疗服务,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为没有获得治疗的个体提供治疗!一个都不能遗漏!

     “高血压的防控是慢病防控的切入点”。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为实现慢性防控目标制定了基于证据且适于任何经济条件的可以在基层落地的具体方案HEARTS项目启动,旨在改善人群高血压、心血管病防控的效益,让人群健康获益最大化,有效地利用医疗服务资源。作为中国区执行主席的张教授介绍,该项目为政策制定者,各级慢病防控行政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及基层临床与非临床卫生工作者制定了行动计划,培训课件,操作方法及流程,考核指标及整体防控效果评估指标及数据采集方法的工具包(HEARTS Package)。

     她积极呼吁,落实HEARTS-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行动,还需政府大力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王拥军教授

     发现临床问题是药物研发的开端

     王拥军教授对脑血管病中药临床研究评价方法提出了三个问题:即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如何让各国都能够听懂中医药?中医药临床试验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药物研发的路径是:发现临床问题,找到干预靶点,而后开展研究。”王教授指出,在临床科研中,发现脑血管病的一个新机制,去找干预靶点,去研发药物。药物可以从植物药提取,也可化学合成。在中国,植物药就是我们的中药。在临床前再开始验证,验证成功后才能进入临床,经过1、2、3期临床试验之后再正式进入临床使用,这是一个标准的过程。

     任何一个药物,无论中药还是西药,传统药物研发周期与大部分药物周期一致。临床前差不多是1~3年,验证靶点需要1年,之后合成现代化合物需1~2年,临床试验进行6~8年。所以临床评价是整个药物生命周期最长的阶段。

     “从发现问题到药物最终在临床应用,包括临床研究和技术研究。整体来讲,将临床前到临床的过程,叫转化医学。”王教授强调。

     他认为,药物的临床评价是所有药物生命周期长短最决定的因素。在临床中找到药物的评价方法,是临床研究的基本环节。首先是提出临床问题,如脑血管病是否需要新中成药?其次,把临床问题转变成研究问题。当研究问题得到验证之后,开始形成研究讲座,找到研究方法,即RCT研究或CER研究。

    

     《医师报》12月14日18版

    

    

    

     往期回顾

     【宜宾女医生被砍案】伤者已无生命危险,76岁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

     【小樵大夫在美国】给不给医闹看病?

     【关注】8个月未发工资?从一名儿科医生的遭遇看儿科发展囧境!

     【重磅】最高法公布:紧急情况下实施医疗措施 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

     【热点】记者调查"天价停尸费"被打案件最新通告:涉事院长被停职,刑拘涉案人员12人!

     我不哗众取宠,我叫医师报,这是我的新名片

     编辑、排版:《医师报》 毕雪立

    

    

     过往的君子帮点赞哈~~老板说点赞满 500 给小编加鸡腿~~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