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有奖】快来选出您关注的疾病变化趋势吧!2017我国十大疾病变迁投票开始啦~
2017/12/23 医师报

    

    

     常见疾病的流行状态和发病趋势与每个国民的健康甚至生活息息相关。2017年已经接近年尾,在这一年中,我国常见病的状态和趋势发生的变化有些可能您已经注意到,也有一些是悄然发生的。这些改变或由社会经济情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或是一些情况因为医疗卫生领域专家们的不懈努力研究而得到改善,总之,总有一项会是您关注的。快来为我们的“2017年我国十大疾病变迁”评选投票吧,也许有些选项正是您心中所想呢。

    

     1

     神内|我国卒中负担增加 农村是重灾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文志、王拥军等牵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完成60万人的卒中疾病负担的横断面研究发表于《循环》杂志。结果显示,30年来,中国的卒中疾病负担增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卒中疾病负担呈北方高南方低的趋势。(Circulation. 1月4日在线版)

     结果发现,共有7672人被诊断为卒中患病者(1596.0/10万人),1643人为卒中发病者(345.1/10万人年)。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人年、246.8/10万人年、114.8/10万人年。农村居民的卒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居民(298.2/10万人年与203.6/10万人年)。

     研究估计2013年卒中患病率要高于30年前报道的中国数据,尤其是农村居民(P=0.017)。卒中年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在东北地区(365/10万人年,159/10万人年),其次为华中地区(326/10万人年,154/10万人年),发病率最低在西南地区(154/10万人年),死亡率最低在华南地区(65/10万人年,P<0.002)。(《医师报》2017年6月15日6版)

     2

     妇产|中国孕产妇死亡率每年降8.9%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燕课题组对中国西部地区妇幼保健数据进行调查分析显示,婴儿死亡率从1949年的200‰降至2015年的8.1‰,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1500/10万降至2015年的20.1/10万。(Lancet Global Health.2017;5,e523)

     结果发现,1997-2014年,孕产妇死亡率每年下降8.9%。西部农村地区产妇在卫生机构生产的比例从1997年的41.9%升至2014年98.4%。取得此成就的基础是政府长期不断的政策支持、大医院专业的孕产妇保健、针对高危孕妇有效地转诊系统以及对产前保健和生产的财政补贴。在贫困的西部地区,文盲与受过高等教育的孕产妇相比,孕产妇直接去卫生机构生产比例分别为44%与100%,选择产前保健比例分别为17%与69%,选择剖宫产比例分别为8%与44%。(《医师报》2017年5月4日5版)

     3

     肿瘤|癌症数据发布:肺癌仍是首要杀手

     近期,由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陈万青教授等对2013年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数据分析发现,2013年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约64.45万例(小城市、中等城市、高等城市分别为21.61万、21.63万和21.20万例),死亡病例约39.93万例(小城市、中等城市、高等城市分别为13.89万、139.2万和12.12万例)。(Chin J Cancer Res.2017;29,1)

     研究显示,2013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84.55/10万(其中男性314.06/10万,女性254.19/10万),小城市、中等城市、高等城市发病率分别为250.52/10万、285.68/10万和328.74/10万。城市化水平越高,恶性肿瘤发病率越高。但人口标化发病率差异明显,发病率呈“U”型:两头高,中间低,中等城市人口标化发病率最低。

     2013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前十位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宫颈癌、脑瘤和胰腺癌,占全部新发病例的77.67%。死亡率前十位分别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脑瘤、白血病、淋巴瘤,约占全部死亡病例的84.17%。其中,肺癌仍居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医师报》2017年3月30日6版)

     4

     季加孚在柳叶刀、科学杂志刊文:中国八成胃癌患者诊断时已为晚期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一篇《中国早期胃癌筛查的挑战》,文章指出,随着胃癌病例的大幅增长,中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类常见疾病,以避免落后于其他国家(Lancet.2016年11月26日在线版)。

     季加孚教授在《柳叶刀》杂志发文指出,2015年中国约有498 000人死于胃癌,平均每天就有近1364例患者死亡。我国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形式严峻,由于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例如空气污染)和生活方式(如慢性感染、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和高热量饮食),我国的癌症死亡率下降缓慢。

     其他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胃癌同样是高发疾病。然而,这些国家的政府能够很好地资助钡餐造影或内镜胃癌早期筛查项目。因此,2009年日本和韩国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已升至50%,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较高,分别为64.6%和71.5%。(《医师报》2017年2月16日23版)

     5

     心血管|二十年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年增5%

     北京协和医学院杨功焕教授等研究发现,1991-2009年,我国缺血性心脏病(IHD)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平均年百分比变化(AAPC)为4.96%。(BMC Public Health. 2017,18:52)

     这意味着,在过去20年间,IHD死亡人数每年新增加约120万人。

     就不同地区而言,西南和东北地区IHD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增长最多,AAPC分别为7.97%和7.10%。

     农村地区较城市地区的IHD死亡增长更快,AACP分别为6.2%和1.05%。而且,农村地区IHD死亡的AAPC在2000年前后有很大变化,1991-2000年的AAPC为3.52%,而2000-2009年的AACP为9.02%。

     就不同年龄段而言,研究显示,40~59岁以及70~79岁人群的死亡比例相对稳定,而8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比例升高。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治疗水平改善以及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延长有关。

     此外,男性与女性的死亡率增长速度相同,AAPC均为5%。但死于IHD的男性人数始终多于女性,约每年较女性死亡人数多33%。而且男性在60岁之前死亡的比例更高。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男性吸烟水平更高相关。(《医师报》2017年8月3日4版)

     6

     CAMI研究:3%心梗患者伴房颤|95%心梗合并房颤患者出院后未抗凝,三联治疗患者不足1.7%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组根据CAMI研究数据,发表了一项最新分析。结果显示,伴房颤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而出院后抗凝治疗(包括华法林)严重不足。(BMC Cardiovasc Disord.2017,17:2)

     研究发现,3%(74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房颤。与未发生房颤的患者相比,发生房颤的AMI患者再灌注/血运重建率低,院内死亡率(包括死亡和放弃治疗)明显升高(25.2%与7.2%,P<0.01)。

     分析显示,住院期间,78%的房颤患者接受DAPT,低于无房颤患者(86.3%)。有房颤和无房颤的患者中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达肝素钠的使用率均相似。

     出院后,76.2%的房颤患者接受DAPT,低于无房颤患者(86.1%)。但仅5.1%患者进行华法林治疗,进行华法林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不足1.7%。(《医师报》2017年1月19日14版)

     7

     内分泌|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6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临虹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永华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流行率为35.7%,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JAMA. 2017,317:2515)

     此次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略低于美国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12%~14%)。

     不过,研究者指出,该研究采用的是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值≥126mg/dl、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200mg/d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如果采用201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和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则201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4%。

     研究还发现,2013年的糖尿病前期流行率为35.7%,据此估算,我国有3.881亿成人为糖尿病前期(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004亿和1.877亿)。

     8

     精神|全球3.22亿抑郁症患者 我国占3成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世界范围内的首要致残原因及总疾病负担的重大因素。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公布,全球抑郁症患者数已达3.22亿,2005-2015年患者数量增加了18.4%。(WHO官网)

     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3%的人罹患抑郁症,发病风险最高为孕妇、产后妇女及老年人,年龄<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也有发生。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会发病。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多于男性。极端情况抑郁症可导致自杀。

     其中,中国抑郁障碍患者数为54 815 739人,患病率为4.2%,总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LD)为8981 401人年,占总YLD的7.3%;焦虑障碍人数为40954 022人,患病率为3.1%,YLD为3804 591人年,占总YLD的3.1%。(《医师报》2017年3月2日6版)

     9

     传染病|十年间传染病发病率年增5.9%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等最新研究显示,中国传染病发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手足口病、乙肝、结核病发病率较高,包虫病、丙肝、梅毒等发病也增长较快。(Lancet Infect Dis. 4月12日在线版)

     研究发现,2004-2013年期间共报告传染疾病54 984 661例,年发病率为417.98/10万。年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是手足口病、乙型肝炎、和结核病。男性传染病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研究表明,传染病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5.9%,其中包虫病、丙型肝炎、梅毒增长最快。2009年后总体增长趋势发生变化,传染病发病率年均增长明显降低。

     与所有年龄组女性相比,男性群体传染病和病死率均较高。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较低。10~20岁儿童发病率最低,80岁以上老年人病死率最高。尽管如此,我国传染病总发病率有所下降。(《医师报》2017年4月20日6版)

     10

     眼科|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逐年增加且呈低龄化趋势。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董彦会等对我国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的现状以及增长趋势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57.1%,且呈低龄化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38,583)

     结果显示,2005-2014年我国7~18岁汉族学生整体近视检出率逐渐增加,分别为47.5%、55.1%和57.1%,但增速放缓。在青春期前增速随年龄升高,在青春期后随年龄降低。青春期前近视增长以城市学生为主,在青春期后以乡村学生为主。

     2005-2014年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呈现低龄化趋势,2005-2014年7~18岁学生近视增长速度峰值年龄不断提前,由2005年的13岁提前至2010年12岁,再到2014年的11岁,增速的峰值保持在7%左右。2005-2014年,小年龄段学生的近视检出增长速度逐渐增高,高年龄段学生增速均逐渐趋于0。(《医师报》2017年6月22日6版)

     11

     公共健康|柳叶刀刊发600万人研究称交通干道50米内居住者 痴呆风险增7%

     加拿大一项研究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附近的人发展成痴呆的风险更高。(Lancet.1月4日在线版)

     研究纳入在安大略省居住5年及以上、年龄20~85岁的660万成人。

     随访11年发现,痴呆发病率和生活在主要道路附近存在明显关联。与生活在距离繁忙路段>300 m的人相比,生活在交通要道50 m以内的人痴呆发病的风险高出7%。

     对于生活在距离交通繁忙路段50~100 m的人来说,这一风险比例降至4%;对于生活在距离繁忙路段101~200 m的人来说,这一风险降低到2%。如果距离交通要道200 m以上,患病率与交通暴露之间无相关性。敏感性分析显示,长期居住在大城市交通要道50 m以内的人痴呆发病的风险增高12%。(《医师报》2017年2月9日11版)

     12

     俞云松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感染病学》|我国多黏菌素耐药菌株暂呈散发态势

     俞云松教授团队与其领导建立的全国临床和微生物协作网同道一起,开展大范围、大样本量的临床感染病例研究。

     结果提示,目前我国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mcr-1基因阳性分离株少,呈散发态势,传播能力有限,目前无需过度恐慌。引起的血流感染患者中,多黏菌素的耐药率为1.3%,其中大肠埃希菌为1.5%,肺炎克雷伯菌为0.7%;而mcr-1基因的检出率为1.0%,其中大肠埃希菌为1.3%,肺炎克雷伯菌为0.2%。大肠埃希菌是mcr-1基因的主要宿主。

     mcr-1基因往往导致低水平的多黏菌素耐药(MIC为4~16 mg/L),且绝大部分携带mcr-1基因的菌株对许多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保持敏感。

     只有5株mcr-1阳性菌株同时携带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有1株mcr-1阳性菌株同时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blaNDM-5,但是与mcr-1基因不在同一个质粒上。(《医师报》2017年3月2日17版)

     13

     中国2/3的冠脉事件或可预防

     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等采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数据,对近50万人7年随访发现,67.9%的主要冠脉事件和39.1%的缺血性卒中与未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相关。(J Am Coll Cardiol. 2017, 69:1116)

     研究显示,与未坚持任何上述健康生活方式者相比,坚持至少4项者发生主要冠脉事件、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对风险分别下降58%、43%和39%。

     如果这种关联为因果关系,则该研究人群中2/3的主要冠脉事件、2/5的缺血性心脏病事件和2/5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可通过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而避免发生。(《医师报》2017年3月9日6版)

     14

     1990-2015年我国慢性病所致早死率总体下降|男性因慢病早死率远超女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新颖和周脉耕等研究显示,1990-2015年我国因慢性病早死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男性早死率较高且下降速度较慢,各省份早死率及其变化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7,51,209)

     结果发现,1990-2015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率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四类慢性病总体早死率由30.69%降至18.54%,女性的下降速度(由25.97%降至12.40%)远快于男性(由34.94%降至24.19%),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早死率远高于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下降速度最快;糖尿病在1990-2000年呈上升趋势,之后开始缓慢下降。(《医师报》2017年3月23日6版)

     15

     10年间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增3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张坚等研究发现,2002-2012年,我国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增加3倍。(Nutrients. 2017, 9:279)

     研究者分析了2002年和2010-201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

     数据显示,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国人总胆固醇水平从2002年的3.93 mmol/L增至2012年的4.62 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从1.6%增至6%。

     女性较男性高胆固醇血症增幅更高。2002-2012年,男性患病率从1.3%增至4.7%;女性从2.0%增至7.0%。

     就城乡而言,城市的高胆固醇血症从2002年的2.1%增至2012年的6.4%;农村地区从1.0%增至5.1%。(《医师报》2017年3月30日5版)

     参与评论可提高赢大礼机会哦~

    

     往期回顾

     【宜宾女医生被砍案】伤者已无生命危险,76岁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

     【小樵大夫在美国】给不给医闹看病?

     【关注】8个月未发工资?从一名儿科医生的遭遇看儿科发展囧境!

     【重磅】最高法公布:紧急情况下实施医疗措施 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

     【热点】记者调查"天价停尸费"被打案件最新通告:涉事院长被停职,刑拘涉案人员12人!

     我不哗众取宠,我叫医师报,这是我的新名片

     编辑、排版:《医师报》 毕雪立

    

    

     过往的君子帮点赞哈~~老板说点赞满 500 给小编加鸡腿~~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