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的发展要顶天也要立地,医学研究与技术两手都要抓!
2019/3/21 16:34:54黄玲玲 医师报

    

    点击上方“医师报” 关注“《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医学研究+技术”成重症医学发展新方向,[588].医师报,2019-03-14(17)”

     “中国重症医学路在何方?医学研究与临床技术哪个更重要?”

     在3月8日,于济南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第二届中国重症治疗技术大会上或许能找到这些答案。此次会议将学术研究与重症技术紧密结合,为业界带来了一场重症医学的学术盛宴。来自海内外重症医学领域的多位专家、同道共3400多人相聚济南。

    

     再谈从基础到临床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马朋林教授表示,以前我们谈论从基础到临床,是鼓励大家多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现在再谈从基础到临床,除了鼓励大家汲取新知识之外,更多地是鼓励大家从临床问题出发,探索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更多帮助,以此来推动中国重症医学前进的步伐,为世界重症医学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杜斌教授表示,大会为很多从事重症医疗、呼吸治疗等临床一线的年轻医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也是促进各学科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平台,是中国重症医学开始走向全世界的一个起点,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中国重症医学发展得更好。

     中国临床医疗有三个5%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张幼怡理事长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有报道称,在中国的临床医疗中有3个“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不足5%;中国研制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不足5%;各种医疗专业上、各种专科治疗指南中,来自中国的数据不足5%。一旦没有了“进口”,国内患者该怎么办?她强调,无论是在医疗医护一线工作上还是在基础研究领域,所有医学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危机意识。“医学发展要顶天立地,从基础研究来讲,顶天就是要做Number one的工作,从技术层面而言,诊疗技术要立地,为老百姓做好服务。”因此研究和技术都不可或缺。

     在此后两天的学术交流期间,英文及中文专场各有24项研究设计或论文初稿接受了国际重症医学领域5大SCI期刊主编和国内重症专家的严苛点评,报告者以及听众受益匪浅。研究方法学会场更是难求一足之地。此外,其余4个分会场共有数十场讲座均座无虚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不仅如此,会议还增设了直播平台,据统计,约有5万余人次观看了大会。

     会议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协办,山东省立医院承办。

     大咖谈 重症医学的发展前路

     马朋林:中国重症医学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

    

    

     马朋林教授指出,1982年,三个医生两张床,开始了中国重症医学的艰辛发展历程。30多年过去了,中国重症医学迎来了繁荣的发展,据调查统计显示,以广东省为例,2005-2015年,广东省ICU床位数翻了3倍,从业人员数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截至目前,各类ICU相关论坛和培训班已开展了一千多场,足见中国重症医学繁荣之象。“我们在长大,甚至长成了巨无霸,不仅已长为成人,而且肌肉发达。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马朋林教授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能为世界做什么

     他同时指出,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重症医学能为世界危重病医学做出什么贡献?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着这样一群危重患者,需要ICU团队给予合适的帮助。但目前来说,一些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在全球而言仍是个迷。探索出其发病机制,为患者做出更好的服务,这不仅仅是中国重症医学人的责任,也是全世界重症医学人的责任,中国理应在此领域里做出自己的贡献,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

     重症医学研究成果要跟上

     马教授强调,与中国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相比,中国的重症医学研究成果却相对逊色很多。一项中国重症医学研究表明,截至2012年,重症医学领域总共发表的SCI文章数量严重不足。不过,从1997-2018年20年间发文来看,其增长的趋势不错。总体而言,是不断向前攀升的,质量上也不断进步。但与一些发展得很好的兄弟学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美国重症医学发表的研究数量及质量相比,更是相去甚远。所以在新时代,中国重症医学人的责任很重,我们必须做出一些改变,要学会共享、合作,利用好共有的资源去做好研究,在临床和研究之间亦需有紧密联系与合作。另外,还要坐得住冷板凳,在冷板凳底下想办法去学习、思考,去一丝不苟地完成研究。

     此外,我们还需要广泛地展开合作,全国各个医院,各个ICU科室都应团结起来,共同去担当新时代落在中国重症医学人头上的使命,为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为世界重症医学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邱海波:中国重症医学需要二次创业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教授指出,中国重症医学在装备水平已与西方国家相差无几,但在理念上相比仍有天壤之别。如今绝大多数ICU医生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单纯的临床医生,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是一个科学的行医者,这恰恰是我们所需的,不是被学校、医院逼着去做研究,而是自己主动去深入研究。

     做一位科学的行医者

     重症医学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临床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一个应用生理学的过程,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国重症医学在不断发展,从业人数在不断增多,一次大会多达几千人,这轰轰烈烈的背后,更多的ICU医生关注的可能还是医疗技术方面的问题,而对这些疾病背后的科学研究理念关注度大多不足,要想改变重症医学的临床行为,推动重症医学的发展,一定需要做好科学研究。对重症医学而言,一位重症医学临床医生,还必须是一位科学的行医者。

     邱教授强调,中国的重症医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是科研成绩上,我们对世界重症医学的影响很小,最明显的表现是,我们在影响因子很高的相关杂志上发表文章数量太少,被引用的太少,传播力度太小。什么样的文章或证据会更有传播力?他指出,从一些指南中被引用的证据来看,级别最高的为RCT(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而一些单中心的研究,或许只能成为3级到4级的证据。因而如果现在各家医院、各ICU中心仍单打独斗,很难产生出级别高的能被引用的证据。“我们是时候一起去做些事情了,合作才能产生力量。我们需要多做一些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来避免一些因地域差异、人种差异、年龄差异等造成的结果偏移,来保证所得出的结果必须具有通用性。这靠一家医院、一个科室显然是完不成的”。

     建立全国重症医学数据库

     除此之外,他指出,大家必须要合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实现全国数据库和成果的共享,实现共赢。如何实现这种共享?建立重症医学自己的临床数据库,而不是只能用国外的数据库。此外,还应建立一些共同的研究平台,亦是为资源共享服务。

     邱教授认为,中国的重症医学如今需要的是科研意识上的觉醒。今天的中国重症医学科学研究将与临床诊疗比肩,成为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的另一个支撑点。重症医学的知识体系里,应该有更多的中国的声音。重症医学也需要二次创业。

     合作才可共赢,只有建立自己的科研平台,建立自己的临床数据库,中国的重症医学在国际上才有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医师报》3月14日17版

    

     往期回顾

    

     海潮随笔|SCI被吵得天翻地覆, 医生的幸,还是医生的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SCI?

     追踪|聊城假药案:救死扶伤 医生该不该心软?

     《执业医师法》修订提上日程,医生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普法|聊城假药案,我只是好心帮你推荐个药而已,怎么就违法了呢……

     遭遇医患纠纷,如何破解那句“他当时没说清”的魔咒?

     医生为何沦为医疗纠纷中的“弱势群体”?很多人忽略了这点

     医疗纠纷TOP榜新鲜出炉,这三个科室竟是“重灾区”?!

     【视频】2019医师报:致敬生命 致敬医者

     【视频】2018医师报:为梦插翅 化茧成

     编辑: 毕雪立 审核:裘佳 黄玲玲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