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灏珠院士千古 | 他说,“要把患者当亲人”
2020/10/30 17:30:06 医师报

    

     痛失大师 大师千古

     各位同道,亲朋好友,今日凌晨三时零九分,敬爱的陈灏珠院士在中山医院病逝。正式讣告将及时向同道们通报。

     葛均波涕告

     驚悉陳所長今晨仙逝,無限悲傷。40年了,從唸大學聽他授課、跟隨他查房、在心研所唸研究生到離開心研所到華山醫院工作,每次見到陳所長,他都關切詢問,經常得到他的關愛和指導。「陳灝珠」三個字,於我而言,高山仰止不足以形容我的崇敬。深切缅怀敬爱的陈灏珠院士,一代名医宗师,愿陈所長天国安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

    

     今晨惊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院士辞世,心中悲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仍记得几年前,小编参会报道长城会,那时开幕式已经结束,主旨报告环节时,很多第一排的心血管大咖已经离席,拍照间隙时就直接坐在第一排休息。旁边一位鹤发老者向我点头微笑,作为一位小记者,当时真的是受宠若惊。

     当时连忙递出名片,自我介绍,老者竟然慷慨的给了自己的手机号,并与我和蔼交谈,夸奖《医师报》办的好。那里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心血管泰斗陈灏珠院士。之后多年,只要想起陈院士,都会觉得很温暖。

     原来陈院士与《医师报》早已经结缘,同事们都在《医师报》循环频道里回忆自己采访陈院士时感受到的善意,缅怀陈院士,一代宗师,高山仰止。

     既往采访

     一个人终其一生坚持的高贵品格必将成为俗尘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勤学获新知,深思萌创意,实干出成果”——这是陈灏珠院士常说的话。正是凭借着勤学、深思、实干的不断进取的精神,成就了陈院士的心、魂、魄,从来呈现给我们一个可以信任、可以依赖、可以无限敬仰的医者、师者、智者。

     家史渊远励精图治

     陈灏珠出生于香港一个书香家庭,在那里渡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在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父母从小就把他送到了中国人自己办的学校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香港沦陷,他们全家逃难回到祖国内地,他高中差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却无书可读,与父母颠沛流离。目睹当时祖国的国土被占,民不聊生,饱尝了被侵略者欺凌之苦,他立志要为祖国的强大,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贡献力量。1943年他恢复学业完成高中课程,随即考入当时流亡到粤、湘、赣交界处的国立中正医学院。战乱中学校3度搬迁,直到抗战胜利,才迁回江西省会南昌市。在战争和流亡的磨难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最终学完医学院5年理论课程。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48年他被学校推荐到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习,实习一年期满正式毕业时,上海已经解放,他应聘留在中山医院内科工作,从此踏上了临床医师的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祖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他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教导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他用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和工作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从临床到科研,从教学到社会活动,伴随着共和国五十多年的历程,用汗水和心血写下了辉煌的人生乐章。

    

     在老抗日根据地茅山地区为老区人民服务

     追随理想磨砺出尘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他忘我工作,从实习医师到住院医师,再到主治医师,他在中山医院集体宿舍住了整整六年,平时几乎没有节假日。在此期间,他还博览医学典籍,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50年国家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参加上海市郊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当时工作条件非常简陋,进行静脉注射锑剂治疗危险性也很大,他毅然报名参加。经他悉心治疗的解放军战士无一发生意外或严重并发症,为此他荣立了三等功。1951年他再次响应号召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在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救治前线转送下来的伤病员,同时帮助创建东北军区军医专科学校(现第一军医大学的前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颁发的立功奖状。1968年参加医疗队来到贵州省威宁县巡回医疗,为边远山区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山区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有些季节食物供应都会发生困难,诊治一个患者常常要走一天的山路,医疗器械和药品更是奇缺,他没有退缩,坚持天天出诊,并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敬。为了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他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培养了一批当地基层医生,在这些医生能独立处理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后,他才离开贵州。1969年,云南通海发生大地震,他参加上海市抗震救灾医疗队连夜飞赴灾区。他和同事们冒着余震,风餐露宿,不分昼夜地抢救伤病员,控制灾后传染病,帮助解决疑难杂症,直到最后一批撤离。

     十年浩劫期间,年轻医生“闹革命”,年老医生很多受到了隔离审查,时值中年的他默默承担起医疗工作的重任。有一段时期作为病区总管100个床位的他,几乎每晚都被唤起处理病情,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对所有来求治的患者和蔼热情、尽心尽力地服务。业余时间还孜孜不倦地做学问。

     70年代起,来访国外人士逐渐增多,他多次参加来华访问患病外宾的抢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1975年我国与美国建交之初,美国血吸虫病代表团副团长巴茨博士在我国访问期间突发心肌梗死,生命危在旦夕,他受命前往抢救并担任抢救组组长,他婉言谢绝了美方派医师来华主持抢救的要求,与同事们一起经过七昼夜不眠不休的治疗和监护,终于使患者脱离了危险。巴茨博士完全康复回国后,1976年美国权威医学《内科文献》杂志详细报道了此事,同时发表了该国著名心脏病专家戴蒙德教授(Dimond E G)的特别评论:“中国医务工作者纯正的热忱、良好的愿望和献身精神现实地提醒了我们,不论政治制度如何,这些品质是可以而且应该坚持的。”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到了70年代,他已经是一位有名望的心脏病学专家,1972年在上海市卫生局统一安排下中山医院正式建立心脏内科,他担任第一任心脏内科主任。1978年起至今,先后担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于中山医院内)副所长、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这期间他团结全所同志努力工作,先后建立心血管病专科病室、心脏内科专科门诊、心血管病监护病室、心脏导管造影诊断室和超声心动图诊断室等。迄今已治疗了数万名心血管病患者。此外,还完成了市内和国内许多会诊和抢救任务,配合心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他所领导的心脏内科,先后被定为国家教委和卫生部的重点学科、“211”工程发展规划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以及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如今,陈院士虽白发苍苍、已届耄耋之年,但他仍不忘拯救患者疾苦和救死扶伤的天职,继续为人民健康事业奉献他那充沛的精力和才华。2003年他荣获上海市医学的最高奖项——上海市医学荣誉奖。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新老领导合影

     科研创新,求实进取

     早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间,他作为一名年轻的心脏内科医师,就已在心脏内科学界崭露头角,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1954年他发表诊治心肌梗死的论文,在国内首先采用单极胸导联心电图作诊断。1958年他提出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预防用洋地黄及洋地黄类药物时发生的毒性反应。1959年以后连续发表了许多有关心导管检查、其他介入性检查诊断心血管病、以及配合外科手术治疗心血管病的论文。70年代后,他在学术界已颇有名望,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新中国心血管病的预防和诊治研究创下了多个“第一”,并受到国际医学界的瞩目。

    

     陈院士是我国介入性诊断心血管病的奠基人之一。早在50、60年代,他就开始使用右心和左心导管术、心腔内心电图和心音图、选择性染料和维生素C稀释曲线等介入性诊断技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瓣膜病。70年代,我国在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和治疗领域还是一片空白。1972年,他承担了上海市的重大科研任务,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合作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便于1973年4月23日在国内首先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获得成功。这是我国冠心病诊断水平提高的一个里程碑,为冠心病的介入和外科治疗打下了基础。1968年4月他和心脏外科石美鑫教授合作在国内首次安置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完全性心脏阻滞成功。1972年,他在国内率先主持用经静脉心脏起搏法中止快速心律失常获得成功,技术达到国际水平,为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性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心脏起搏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课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有关论文在1980年美国《PACE》杂志发表。1991年他又率先在国内报告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壁病变的研究工作,并在第九届世界起搏和电生理会议上介绍我国的心脏起搏工作。1995年在国际会议上报告了冠状动脉腔内超声检查临床应用的论文。这一研究又大大提高了我国冠心病的诊断水平。他所著的《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一书被我国学者视为介入性心血管病诊治的经典著作。2006年陈院士获得了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

     他也是我国研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与之相关的血液脂质变化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率先进行配对调查阐明其致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策略,还研究其急性期的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浓度,提出治疗对策,以及主持冠心病的辩证论治和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冠心病的工作并阐明其原理。该课题于1977年和1978年分别荣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有关论文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70年代他又首先主持进行我国健康人大规模血脂含量的调查,从血脂水平角度提出我国患动脉粥样硬化者较西方人少见的原因。该研究的有关论文于1982年和1985年分别在第六届和第七届国际动脉粥样硬化会议上宣读,并在英国《Atherosclerosis》杂志发表。他提出的中国健康人血脂值已被公认为真正的正常值。这些数据为我国心血管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受到国际同行注目。

    

     陈院士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心脏病流行病学的学者之一。早在50年代他就根据研究结果预测我国心脏病的病种变迁和流行趋势将随人民生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逐渐与发达国家接近,冠心病将成为最常见的病种,如今这一预测已成现实。他对上海市心脏病病种构成的监测至今已坚持了半个多世纪,2003年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的有关论文被Bacteriology Abstracts杂志摘要收录。他还主持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血管患者群的监测工作,有关成果获1993年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

     此外,陈院士在心血管病的研究方面还作出许多贡献。他最早在我国研究各型原发性心肌病,又是我国少数研究心脏肿瘤的学者之一,他进行的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抗高血压、强心甙和调整血脂等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促进了国产药物的发展。1976年他在国际上最早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抢救“奎尼丁晕厥”(严重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获得成功,其论文受到世界医学界的瞩目。他是5个国际学会会员,曾任《Geriatric Cardiovascular Medicine》杂志编委,还作为中华医学会特派代表出席了第43届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的授证典礼。

     作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1984年至2009年的所长,20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该所已发展成为临床和基础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国内最优秀的心血管病研究机构之一,并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2004年陈院士荣获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2010年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荣获2009年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

     著书育人人生楷模

     陈院士不仅是一位心血管病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医学教育家。从1949年起他开始担任内科学助教,1957年担任讲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978年他才晋升为副教授并定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81年又被定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在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以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学风、广博的知识将一批又一批学生培养成祖国栋梁之材。迄今他已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70余名,以及大量的各级医师、进修医师和医学生。

    

     和留学生、研究生在一起

     在教学讲课中他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生动有趣。例如;在讲授心脏听诊时,他以模仿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声音来配合讲课,给学生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讲解心电图学时,以常用的成语来描述一些心电图变化的特点,便于学生记忆,课堂效果非常好,每一位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感到受益匪浅。在他临床示教帮助学生检查患者时,教育学生要把患者看作帮助自己学习的朋友和不幸患病的亲人,密切了医师与患者的关系,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为了提高下级医师的英语水平,他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查房已30余年,深受欢迎。

    

    

     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他还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历年来,他先后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等11本专著,参加编写参考书30余本、教学讲义40余种。他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1990年第三版获卫生部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年第四版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实用心脏病学》第三版获得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由他副主编的《实用内科学》第九版分别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还主译了世界医学名著《心脏病学》(布朗威主编)、《西氏内科学精要》、《默克老年病学手册》等。他还曾为60位中青年医师所编写的专著作序,鼓励他们著书立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正是陈院士教学成果的注脚。

     本文来源:凯德传媒心脏时讯

     编辑:李慧

     审核:蔡增蕊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

     尊敬的图片作者,您好,医师报已为您准备好稿费,

     请联系值班编辑:010-58302828-6808

     往期回顾

     ● 肿瘤患者生存与幸福的二元次方,《2020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揭晓● 《医师报》663期电子报出炉!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现场独家采访 | 80名获奖医师心声:国家危难疫情狂暴时,我能尽一份力很自豪(附视频)●【视频】医师报:致敬生命 致敬医者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