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恶性社会事件频发,我们能做什么?陆林院士这样说
2021/6/7 18:17:31 医师报

    

     近日,伤人事件频发。

     5月22日,大连一男子因投资失败无法接受,失去生活信心,遂产生报复社会心理。驾车撞倒多名行人,造成5人死亡,多人受伤。

     5月25日,南阳市一男子因生活失意,离家独居,为报复社会持棍行凶,造成12名学生、2名群众受伤。

     5月29日,一男子因情感纠纷在南京市秦淮区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造成其前妻及6名群众受伤。

     6月5日,安庆市一男子因家庭不顺悲观厌世而泄愤行凶,在商业步行街持刀伤人,致6人遇难,多人受伤。

     ……?

     频发的恶性社会事件让很多人不禁发出了“当今社会到底怎么了?”的感慨。我们该如何减少此类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我们能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做些什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从精神卫生工作者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读。

     1

     家庭和社会应予以关怀

     通过系统回顾这些恶性社会事件发生的背景,可以发现共性的特点,即行凶者在发生施暴行为之前往往遭受过创伤性的应激事件,如家庭不顺、情感纠纷、投资失败等,但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薄弱,常处在求助无门的境地,从而容易发生冲动的行为。针对这些遭受过重大生活事件的个体,亲友要给他们充分的支持,避免过度地指责谩骂,社区应积极关注他们动向,及时主动地帮忙协调解决难题。

     2

     对危害社会的高危个体

     予以行为矫正

     这些行凶者另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存在心理扭曲,存在消极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常常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归咎于外界因素,其中有相当比例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他们自小有说谎、逃学、偷窃、斗殴、破坏公物、无视社会规则等品行问题,长大后不遵守社会规范、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缺乏责任感和内疚感,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微小刺激就可引起攻击行为。

     对于具有危害社会的高危个体,政府部门可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如劳动教养机构等,对其进行行为矫正。对于存在愤怒、思维明显异常或冲动行为的个体,必要时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3

     对暴力行为高风险者

     予以劝导监督

     暴力行为的预防建立在对其危险性的准确评估之上。针对既往有过暴力行为、扬言要报复社会或既往被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个体,社区工作人员可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评估工具定期对暴力行为的发生风险进行评定,针对高风险者,应劝导监督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如果高危个体无法认识自身存在问题,可在家属或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对其进行强制干预。

     4

     媒体应科学报道恶性社会事件

     社会媒体要科学地报道恶性社会事件。新闻媒体的过度报道、暴力图片的传播,会导致观众模仿这种行为,其可能原因为过度的新闻媒体报道会合理化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行凶方式的报道会给准备行凶的人提供参考等。

     国家部门要加强社交媒体对此类事件报告的管理,尽量不要将有关暴力事件的报道放在显著的位置,不要详细描述行凶所使用的方法,不要使用耸人听闻的新闻题目,不要附上照片、现场录像或社交媒体的链接,必要时应制定政策法规对相关媒体不负责任的报告进行约束。

     5

     对幸存者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针对遭遇这些恶性生活事件的幸存者、丧失家属或目击者,专业人员应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宣泄不良的情绪,理智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及痛苦,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教会他们放松训练的技术,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想象放松等,让他们平稳渡过危机,预防发生更严重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

     6

     危机干预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加快推进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和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和建设,通过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和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的协同配合,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复杂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技术攻关,带动我国精神专科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加大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实施高层次精神医学人才培养;依托《精神障碍诊疗规范》的推广,提升基层精神专科人员的诊疗能力,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精神卫生机构的同质化服务。通过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早发现和早干预,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规范的治疗服务,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排版:昕亚

     编辑:贾薇薇

     审核:许奉彦

     更多内容请点击:

     超六成初诊患者对白内障疾病了解不足|中国白内障认知与诊疗现状调研报告发布

     2021中国房颤日|马长生教授:房颤节律控制时代正在到来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

     尊敬的图片作者,您好,医师报已为您准备好稿费,请联系值班编辑: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