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地铁专列海报故事?|刘启发:飞速发展的血液科与被
2021/8/28 16:29:28 医师报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这个伟大时代发出的铿锵之音!在2021年8月19日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的指导下,《医师报》主动承担行业媒体责任,发起主办“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活动,同心共筑中国梦。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当天,北京、上海、广州同时开出4列“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专列,在一个月时间里与当地数千万乘客一起,传递社会正能量。并制作成宣传片,在北京地铁1、2、5、8、10、13号线和八通线的13000台地铁电视,进行为期10天,每天多次同步播放。希望以此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大家一起携手同行,为健康中国聚力。

     回望历史,它记载着发展的印记。展望未来,我们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伟大征程。让我们搭乘“健康中国”专列,向着未来出发!

    

    

     血液病的公众认知和学科发展之间有一道“界限”。1980年,日本电视剧《血疑》引进国内,17岁女主角因身患白血病死亡,让“血癌”这个词被中国人广泛认知,人们理解的白血病就等于死亡。2018年,《我不是药神》上映,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收获了票房口碑,也让白血病引起公众及有关部门关注,人们也普遍认为是电影的热议间接推动了相关改革,如今电影中治疗白血病治疗药物已大幅下降。

     从八十年代到如今,血液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刘启发教授1983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血液科工作,他和他的团队亲历见证了中国血液科飞速发展,血液科从很多疾病都无法治疗的“绝望”科室,到单纯的放化疗、骨髓移植,逐渐深入到生物、靶向基因以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等领域,只用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血液科也因此被业界定义为发展最快的学科。如今学科发展向精细化、深度发展,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成为医生们科研的重点。

     近四十年的血液科工作经验,让刘启发教授的临床科研过程成为血液病治疗发展的现实映照,我们邀请他一起回顾血液科发展历程,共同谈论血液病最新进展及展望未来,尝试打破公众认知和学科发展之间的界限。

    

    

    

     “相对其他肿瘤

     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更好”

     日本影视剧《血疑》中女主患的是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病生存时间较短的一种疾病,因为影视作品的传播度,让老百姓更多的认为血液肿瘤就等于“血癌”,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绝症。实际上,即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能单纯的将白血病理解为绝症。

     “实际上血液病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其中的疾病亚型分类非常多,”刘启发教授说。我们可以以物理学作为比喻,比如最早我们以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颗粒,随着发展,我们发现原子还可以分成电子、质子和中子,再后来又发现更小的粒子……血液病的亚型种类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逐渐细化,治疗手段也随之更为精细,目前已经发展为“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

     血液病从大的分类上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在良恶性的分类下又有很多种亚型。血液肿瘤是癌症的一种,老百姓理解的癌症肿瘤固定在某一个部位,而血液是流动的,一旦发生累积全身,不一定表现为肿块。血液疾病的另外一大类亚型是淋巴瘤,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局部的肿瘤包块,和很多肿瘤性疾病表现是一样的。

     血液肿瘤的相对其他学科的肿瘤治疗效果更好,其他学科的肿瘤经过手术、放化疗之后可能还是会复发,所以现在主流观点将肿瘤定义为慢性疾病,带瘤生存。但血液肿瘤特别是白血病这一亚群,随着新的治疗手段出现,如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治疗五年以后不复发,可以达到治愈,血液肿瘤早已经不是绝症的代名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

     治愈率可达60%以上”

     195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多纳尔·托玛斯发现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体内,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这是骨髓移植的初始,也让多纳尔·托玛斯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医生。”刘启发教授说,这一技术迅速在全世界传播,成为根治白血病的主要手段。这为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血液肿瘤的治愈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但造血干细胞移植受困于供体来源,特别是异体干细胞移植,当时全球只有1/4的人能够找到供体,同时也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对并发症的比如感染等的控制并不好,所以疗效并不十分理想。

     “目前供体来源已经得到解决,”刘启发教授非常肯定的说,一是基于G-CSF的单倍型移植的白血病治疗“北京方案(2016年被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命名为白血病治疗的“北京方案(Beijing protocol)”)”,二是以欧美为首的环磷酰胺,post-coi,ptcoi模式,以及预防感染等辅助技术的提升,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就是老百姓通俗理解的“血癌”,可以达到60%以上的治愈率。“注意不是治疗,而是治愈,”刘启发强调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维甲酸诱导分化的临床应用,对于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可以达到95%以上的治愈率。另一个标志性药物的出现,就是《我不是药神》电影中的药物TKI(络氨酸酶抑制剂),以前只能进行骨髓抑制才能治愈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现在药物治疗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近些年,更多的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CAR-T(免疫疗法)等的出现,让难治性肿瘤的治疗效果非常好。

     “方法很多,

     没有所谓的终极手段”

     公众理解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和临床的成功率并不相同,临床认为只要把干细胞种植进去就是成功,目前可以达到99%的成功率。“但种植只是第一步,根据每个人身体条件的不同,”刘启发教授说,还有很多后续治疗要“跟上”,以及预防可能产生的不同并发症,但无论如何,白血病的总体治愈率都可以达到60%,对于地中海贫血来讲,治愈率可达90%以上。

     刘启发教授所在的南方医院血液科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骨髓移植中心,他认为骨髓移植并不是血液疾病治疗的“终极武器”。

     “这样讲过于片面,临床上有很多治疗方法和手段,”刘启发教授说,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其他治疗方法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造血干细胞移植涉及到的因素特别多,很多人也会疑惑,为什么同样的疾病,我和别人的效果完全不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中的一环,很多患者之前经历了诱导化疗,成功与否与移植前的标注化治疗,以及术后的感染,并发症密切相关。

     所以血液科近年来一直在强调规范化治疗以及多学科的协作,“治疗效果与医生、医院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刘启发教授说,比如很多血液科的医生都是感染科的专家,而团队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南方医院的血液科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骨髓移植中心,一是得益于南方医院平台强大的综合实力,二是赖于刘启发教授组建的MDT(多学科协作),在解决疑难病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启发教授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例,疾病的最初表现为发热不退,根据肿瘤的部位,患者首先就诊的可能是心内科、骨科或者其他科室,通过MDT,其他科室的医生很快能判断出患者可能是血液疾病,很快就能通过检查实现确诊。

     “医患之间的配合

     才是最强劲的力量”

     去年刘启发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发表了重要科研文章,后续的科研工作还在陆续进行。刘启发教授总说,作为临床医生,不可能找不到科研题目,“你的工作一定会遇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刘启发教授说。例如“北京模式”就是中国科研学者对世界血液治疗的贡献,我国的学者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医学是不可预测性的科学,”刘启发教授说,技术不断在进步发展,很多治疗方法现在是对的、好的,但“新方法出现现在的方法就不好了”,血液科的疾病治疗大多需要3-5年的时间,这期间医患之间的配合和信任度就特别重要,血液学科的飞速发展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获得更精准的治疗,更高的治愈率,但回归本心,医患之间的配合可能才是最强劲的力量。

     采访到刘启发教授并不容易,他的时间是按照分钟安排的,这个别人眼中的工作狂人,将全身心都放在了工作上。今年是他在血液科奋斗的第三十八个年头,“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刘启发教授说,攀过了这么多“高山”,血液科的未来已经向着针对患者遗传学特点,开展个体化、精准治疗迈进。

    

     排版:胡海燕

     编辑:贾薇薇审核:贾薇薇

     更多内容请点击:

     关注|年轻人也成心梗高危人群?到底因为啥?

     观点 | 卫健委主任成高危职业,是弊是利?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师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