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 · 谣言 · 草菅人命 · 打倒自媒体时代的伪医学专家
2015/9/12 丁香园

     今天是世界急救日(9 月 12 日,2015 年 9 月的第二个周六)。

     一大早打开微信,不少医学公众号都发布了有关急救知识的文章。但粗略翻看,错误甚多,其中错误最多的,就是一篇名为《世界急救日:7 种「意外」从天而降!别怕,专家教你怎么破》。

     里面错误的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

     醉酒抽搐应该给咬个毛巾

     烫伤的大水泡应该用缝衣针挑破

     家庭急救箱里应该常备酒精棉球和碘酒棉球

     碰上路人跌倒自己判断要不要扶

     其中,最后一条是我今天想要具体讨论的。至于其它情况的正确做法,你们可以回复「急救」看看目前国内医学科普做得最好的丁香医生的内容。

     有人晕倒,扶还是不扶?

     南京彭宇案后,「扶还是不扶」成为了一个争议性话题。

     今天是世界急救日,抛开伦理、法律层面的讨论,我要再次告诉大家:

     老人倒地,扶不扶并不是那么重要。

     正确做法应当是:

     拨打 120

     查明伤者精神状态是否良好

     如果患者精神状态尚可,则可以让老人先平躺,等待急救人员抵达后进行处理

     如果需要服用糖水或运动饮料来改善低血糖,可以选择扶老人缓慢坐起;但如果无法判断老人情况,随意扶起来,很可能造成脑出血、伤口二次损伤等情况,会加重病情,因此,这种情况下并不建议马上扶起或移动跌倒的老人。

     迟到的 120

     有人说,打 120 也没用,他们太慢了。

     发生在深圳地铁的梁娅女士猝死案就是一例,许多人将焦点聚焦在「深圳地铁工作人员不作为」上,但很少有人注意到,120 这么晚抵达,现场急救做得再好,梁娅被救回的几率也极为渺茫。

     由于交通堵塞和车队稀少,北上广深地区都出现过救护车不能及时抵达、不能及时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情况。

     即使有第一目击者的正确施救,专业急救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抵达,患者照样救不回来。

     除了交通拥堵,还存在救护车队稀少的问题。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院前医生快速流失。北京、上海、深圳都存在院前医生辞职的情况,目前广州的院前急救直接由急诊医生负责。

     卫计委试图考虑降低考试要求、通过加试来缓解院前急救医生稀缺的做法,估计也只是饮鸠止渴:缓解院前急救缺医生,是加试还是加薪?

     你见到过 AED 吗?

     也许,让心脏骤停者得到更及时救治的办法,在于增加公共场所 AED 的设置。

     AED,全名为「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包括以下三类:

     全自动的 AED,为公众使用而设计

     半自动的 AED,为公众使用而设计

     专业版 AED,为初级急救人员(消防员、校医、警察等)和专业急救人员设计

     心脏骤停后,在 1 分钟内使用 AED 进行除颤,成活率可达 90%;此后每延误 1 分钟,患者成活率就会降低 10%;5 分钟后,成活率无法得到改善。

     首都机场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全部配备 AED 的民航机场,T3 航站楼内配备了超过 60 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大多数航站楼区域内,平均每走 50 米就有一台 AED。

     不过,首都机场目前还从来没有使用过 AED 来救治心脏骤停病人。

     值得欣慰的是,海口美兰机场曾经使用过 AED 救治患者,最终患者得以存活。目前国内许多马拉松赛事,也引入携带 AED 的急救员,形成流动急救站模式,并成功营救过心脏骤停患者。

     尽管有少数城市地铁部分站点和某些学校,以及不少机关单位、少数医院都配备了 AED,但国内 AED 覆盖率仍然非常低。

     笔者在英国时,机场、地铁、博物馆、火车站,均配备有 AED。

     普及 AED 的配备,看来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错误的急救知识

     说回一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

     尽管文章里尽是错误,但是有几处对常见急救习惯的纠正仍值得肯定,比如鱼刺卡喉不要硬吞,溺水后应该先做胸外按压、不应浪费时间控水等。

     即便是急诊医生,也会犯以下几个错误:

     溺水要控水

     低血糖患者应该吃巧克力

     癫痫、醉酒患者应当在口腔内放入软物

     癫痫、高热惊厥患者应当掐人中

     面对这些错误的急救知识,我们很无奈。

     急救科普,除了话题性,更重要的还是准确性。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便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教科书当中,也时常出现这些错误的急救知识。

     急救的热度永远不如「养生」

     中国的科普,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最有名的丁香医生,除了话题式文章,还有问答和专题解答的模式,算是医学科普界的实力最强者。

     但不知道为什么,急救文章的热度,永远都不如养生;而被人们关注的急救文章,大多也不是专业的急救科普,什么中风患者耳插葱花、脚底放血,只害命,不救命。

     人们宁愿相信生吃茄子可以养生、三伏天不能喝冰水,也不愿意学些真正有用的、能救人的心肺复苏术和海姆利克法。这才是最令我们无语的。

     世界急救日,向急救致敬。

     如果你还有更多意见需要发表,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丁香客 App,与几百万同行在线交流。

     本文为特约稿件

     投稿邮箱 wangyc@dxy.com

     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题图源自:Shutterstock.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