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戴在头上、压在身下:闲话智能穿戴设备
2015/9/24 丁香园

     科技不断发展,在健康领域,不少「高精尖」设备正逐渐步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今年年初举行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展销会——2015 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上,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仍是未来电子产品发展的重头戏和前沿领域。

     越来越多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健身腕带等智能穿戴设备上市销售,随着这些产品涌入市场,智能的健康监测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据估计到 2018 年,个人保健和运动设备的产业规模将从目前的 40 亿美元翻一番,达到 80 亿美元的规模。

     对制造商们来讲,一个重大的挑战摆在面前:消费者们渐渐不再为这些小巧精致的设备和看似神奇的功能而感叹。

     为了刺激大众的感官、激发消费欲望,商家们需要研制功能更加多样、使用更加方便的智能设备。要占领市场,开发商们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更前沿的探索,需要更吸引眼球的产品。

     著名科技博客《瘾 · 科技》总编辑 Michael Gorman 表示,今年健身感应衣物和头戴式医用智能设备这两个领域,将会推出更多的产品供消费者选择。

     把它穿身上:

     健身感应衣物

     Athos 公司在今年推出一款健身感应衣。

    

     这款排汗运动衫不仅装有 14 个肌肉运动感应器能够对肌肉活动进行监测,还含有 2 个心率感应器和 2 个呼吸感应器。这些感应器能够经蓝牙,将从人体运动过程中收集的信息传递到移动设备上,使用者能够直观地看到肌肉的运动状况,以此来帮助纠正运动姿势,更高效地进行运动并避免运动伤害。

    

     有试用者表示:

     我只是尝试了低负荷的重量训练,但这件衣服仍然灵敏地感应出哪一块肌肉承受了最多的重量。当我的姿势不正确导致其它肌肉辅助用力时,我可以很直观地发现错误并且及时纠正。

     另一款名为「Sensoria 智能袜」的产品,则能够对使用者的跑步姿势、运动量、步数以及跑步距离等进行监测,从而帮助使用者提升跑步水平,同时避免受伤。

    

     据了解,这款售价为 200 美元的智能产品包括一双智能袜和一个配套的智能脚环。

     把它戴头上:

     进行大脑训练

     Gorman 推荐的另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监测脑电图的头带,在过去,是睡眠研究人员、神经科学家和实验室人员才会使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设备。

     简答来说,它的原理是借由电感应进行脑电波监测,功能则是帮助使用者镇静和放松。

    

     售价 299 美元名为「Muse」的智能头带就是这样一款产品。产品内置了大量的感应器,可经蓝牙连接到一款名为「Calm」的 App 进行操控。开发者介绍说,Muse 能够反馈实时数据,帮助使用者进入到一种深层的沉思状态,远离外界的干扰。

    

     NeuroSky 公司则推出了一款售价 79 美元的 MindWave 头戴式耳机。该耳机能通过第三方 App 进行操控,主打的功能是,允许使用者通过意念来游戏、操控设备以及辅助个体更高效地思考。

     NeuroSky 公司宣称,该产品结合配套的 App,可以用来缓解焦虑、控制多动症症状,甚至还能够缓解某些与大脑密切相关的肠胃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等。看到这里,有人就会担心了,这不都快成了 X 战警里教授的脑波头盔了么?

     别担心,实际上,这款产品只能对脑电波进行监测,并不会影响脑电波本身,更不要说控制脑电波了。

     事实上,目前对冥想、内省和沉思等的医学研究成果不断的涌现出来。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精神层面的方法,不仅仅对放松心情和大脑有帮助,甚至对人的肉体本身的健康也有益处。

     不少研究发现,冥想能够降低血压,缓解焦虑、抑郁甚至疼痛,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压力释放技巧以及改善睡眠状况等等。而像 Muse 和 MindWave 这类产品的问世,或许能够唤起人们对心理因素之于人体健康重要性的重视。

     冥想这个概念早已有之。在做宣传时,许多厂家都打出广告:

     我们的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帮助使用者更好、更快、更简单地进入冥想状态。

     但不少专业人士对此表示:

     将意念与科技进行结合的想法很好,但这一领域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尽管这些脑电波头带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但在开发者巧思设计的软件和使用者对这一技术不断提高的认知的引领下,这类产品很可能会在将来广泛流行,其潜在的消费市场也极为广阔。

     把它压在身下:

     智能床垫

     在今年的电子产品展销会上,另一款引人注目的产品则是智能床垫。两家大公司在这一领域进行竞争,分别是 ReST 推出的 Smart Bed 和 Sleep Number 推出的 SleepIQ System。

    

     尽管智能床垫在分类上属于「可穿戴设备」,但似乎称其为睡眠辅助设备更贴切一些。

     两款床垫都在内部嵌入了小型传感器,能够将使用者的睡眠数据传送到智能手机,监测记录睡眠状态,同时根据监测到的数据和使用者的睡眠姿势,实时调整床垫中的气袋充气量,让使用者获得更佳的睡眠体验。且二者价格均不到 1 000 美元。

     把它们用起来!

     不过,以上智能设备面临的共同挑战就是:它们真的如其宣传的那样有用么,人们会坚持使用这些设备么?

     2013 年,在对美国 6 000 名网友进行网络调查后显示:

     每 10 个美国人中,就有 1 人拥有某种智能穿戴设备。但其拥有者中有一半,在购买后不久就不再使用,有三分之一的购买者则在初次使用后的半年内停止使用。

     像智能床垫和运动感应衣这类智能穿戴设备,由于其用途的特殊性,使用率或许会有上升——毕竟你总是要穿衣服和睡觉的。但无法忽视的事实是,目前的确没有更多关于长期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对健康造成的影响的权威的科学调查研究结果。

     尽管如此,已经有不少医生会推荐某些智能穿戴设备或 App 给患者,希望这些高科技产品能够协助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

     这些医生表示:

     作为医生,我们会希望有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患者达到其所希望的健康状态,而利用这些设备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或许所有病人都知道锻炼对健康有益,但很少有人能坚持规律地运动,而这些设备和 App 或许能够帮助他们更有动力地制定和达成运动目标。

     除了医生,不少健身教练也对这些智能穿戴设备持欢迎态度。这是因为,通过这些设备,教练们能够得到学员们在课外的实时运动数据,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从计步器到大脑训练仪,这些所有设备的共同点就是:只有使用后才会有效果。其实,市面上有很多好的设备供消费者选购,但这些设备都是「被动的」。

     就像健身房的会员卡,放在那里永远只是会员卡而已,只有当你真正用它踏入健身房进行锻炼时,受益的才会是你自己,难道不是么?

     最好的设备永远是那些正在使用的设备。

     关于智能设备,点击「阅读原文」,发表你的观点,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倪佳骅

     投稿邮箱 wangyc@dxy.com

     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题图源自:Shutterstock.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