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病,我们担心要从「杨教授」那儿救出更多孩子了……
2018/6/19 20:03:10 丁香园

     我们已经记不清上一次医疗行业定义一种新的疾病能够被大众媒体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

     从昨天开始,眼看要默默无闻地出到第 11 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忽然一炮走红,登上了媒体的风口浪尖,起因是在这次的新修订版本中,「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 被列入精神疾病分类目录下

     一时间「爱打游戏是精神病」的言论甚嚣尘上,让我们好像回到了十年前。

     2008 年,作家刘明银出版的「纪实文学」《战网魔》中,就明确将「网瘾」当作一种疾病。央视播放的同名纪录片更让许多家长像相信「食物相克」一样,相信了「网瘾是一种病」。

     在《战网魔》中,刘明银认为,玩家接触暴力、魔幻游戏,性格就会变得凶暴,最终成为游戏世界里的「怪物」。这种缺乏科学根据的臆测,在陶宏开、杨永信等「专家」的赞同声中,逐渐为不明真相的家长群体所接受。

     天使不投资人《十年网瘾一轮回》,虎嗅,2018.3.21

     在当年网瘾少年们的孩子长大之前,「游戏是洪水猛兽」的「实锤」就来了,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快了一点儿。

     「游戏障碍」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下 ICD-11 预览版中的条目说明。

    

     ICD-11 关于「游戏障碍」的描述

     游戏障碍的特点是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包括视频和数字的、线上和线下的),具体表现为:

     对游戏行为的控制能力受损(包括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终止、发生环境等);

     将游戏行为的优先级置于其它生活兴趣或日常活动之上;

     不顾负面影响地持续或升级游戏行为,严重到足以造成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领域的重大损害。

     这种行为模式可以是连续的、偶发的或反复的,出于诊断要求,游戏行为及其特征通常明显存在至少 12 个月,但若除持续 12 个月这一条之外,其余标准均符合并且症状严重,则时间标准可以缩短。

     但是,这些严格的诊断,绝对不是「有这些症状、自己对照」就可以

    

     一条微博

     不清晰的界限

     根据上述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疾病定义的「游戏行为模式」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爱打游戏」其实并不相同。

     我们常说的「爱打游戏」多是侧重于喜爱和兴趣方面,将游戏作为生活爱好之一,你也许不爱读书不爱工作,爱打游戏,但也爱吃美食、爱踢足球、爱看帅哥美女。

     而游戏障碍则强调了「打游戏」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在生活爱好甚至日常活动中,并且突出其已经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无法自拔,打游戏打得茶饭不思、四体不勤、坐怀不乱,直到倾家荡产仍然义无反顾。

     如果把游戏比作我们的恋人,「爱好游戏」和「游戏障碍」的差别,就类似于「情不自禁地爱你」和「情绪失控地爱你」(或者宅男口中的「病娇」)之间的差别,相信大家都能分辨。

     但是,虽然以上的解释看似简单明了,在实际生活中「严重不良后果」该怎么定义呢?

     打游戏暴毙而亡肯定很严重,但是通宵不睡严重吗?

     打游戏辍学宅家肯定很严重,但是成绩下降十几名严重吗?

     也许你觉得不严重,但是你妈觉得很严重

     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这个疾病条目出现之后大家最担心的地方:「游戏障碍」的界定相对主观,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

     这种标准的缺乏,可能为游戏再一次被成为「精神鸦片」埋下了隐患。

     不要误伤一个好人

     但事实上,不仅游戏障碍,精神科的大部分疾病都是如此,关于「怪异」、「抑郁」、「能力不足」等词汇,许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医生之间也难免有所分歧。

     精神疾病的诊断是慎之又慎的。

     所以在诊断时除了一些公认明确的标准,很多时候还要依赖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周围人的评价、患者的个人体验、医生的经验。

     1. 周围人的评价

     这一条看似会被滥用,而真相是:「周围人」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

     比如对孩子来说,家长、老师、同学都属于周围人,仅仅家长觉得孩子存在游戏障碍,而老师、同学都认为并未如此严重的话,孩子也不会轻易被定性为精神疾病。

     反之,如果周围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孩子存在游戏障碍,那么提示存在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就很大。

     2. 患者个人体验

     大众常有一个误解,认为在精神科医生眼里,患者的话都是毫无分量的,而真相是:恰恰相反,精神科医生对患者的个人体验非常重视。

     就拿游戏障碍来讲,患者对游戏的心理渴求、自我控制的无力感等,都将是进行诊断的重要因素。

     3. 医生的经验

     确实如今有许多原因导致人们对医生缺乏信任,此次游戏障碍的定义甫一出台,就有网友开始担心医生滥用诊断、过度治疗等。

     而真相是:尽管「游戏障碍」的定义是新产生的,但其所属的「成瘾行为障碍」(旧属习惯与冲动障碍)和相类似的「物质滥用障碍」(旧属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却早已确立了临床地位,如病理性赌博、酒依赖等疾病,在识别、诊断方面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已经发展相对成熟。

     这一次将游戏障碍归入,是医疗关注对象与时俱进的结果,但原有的临床诊断思路依然适用

     因此虽然新的疾病诊断需要医生进一步更新知识,但在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接诊时,很难出现广泛的经验不足或者诊断泛滥。

     救救孩子

     万一真的被诊断成了游戏障碍,怎么办?

     成瘾行为障碍的治疗确实难度较大,目前国际上尚未出台统一的治疗指南,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也并无突破性的发现,因此药物仍处于辅助性的角色,使用应相对谨慎。

     及时正规的心理治疗是当下的首选,如认知行为治疗、厌恶疗法、行为矫正治疗、心理支持治疗、家庭治疗等,临床观察确实有一定效果。

     也有一些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尝试性疗法,尚在研究阶段,并未广泛使用。比如说,我们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样的评论——

    

     不要误伤,是友军(手动狗头)

    

     但「戒网瘾」治疗的宣传早已开始

     我们担心,可能有更多孩子被送去强制治疗

     媒体曾经报道部分「网戒中心」曾采取一些激进治疗方法,不仅遭到群众的反对和质疑,同样也违背了医生同道们的共识,并不能代表医疗界的立场。

     在 2009 年,「电击治疗网瘾」被卫生部指出技术安全性尚不确切,暂不宜应用于临床,要求停止该疗法的临床应用。

     我们只能说:

     「救救孩子!

     总而言之,当我们有了疾病的新定义,也就有了对抗疾病最可靠的依据。正规的医疗机构会因此参与到游戏障碍的诊疗中,因为「喜欢打游戏」而被家长扭送去医院的孩子,也会得到精神科医生的正确判断。

     让正确的理念得以落实,就是对不正规治疗最好的打击。

     本文作者朱晓昱,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责任编辑:刘冬宸。

     本文题图来自游戏 Dead by Daylight - Spark of Madness,是一名使用电击的医生反派角色,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网友投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