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表达新冠歧视,就是让所有人受到威胁
2022/7/12 22:40:32 丁香园

     本文作者:华北

     自疫情发展至今,对新冠感染者、康复者的歧视屡有发生。

     因有过阳性记录遭到招工歧视、有企业在招聘要求中注明「历史无阳」、有公共场所将「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和已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尚在随访或医学观察期内的人员」标注为不得入场人员……

     这样的歧视究竟从何而来,这种歧视背后的威胁又有多可怕?

     歧视从何而来?

     当一种疾病刚刚产生之时,其实并没有任何含义,它唯一指向的就是众人为了守护健康而要攻克的这个难题。

     但由于人们对疾病的害怕,由于我们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常常缺乏相应的知识,我们的内心常常容易被猜测填满,对他人暴露出恶意与攻击。

     如 2003 年 SARS 疫情,全球首例患者、酒楼厨师黄杏初就因感染 9 名医护人员被称为「广东毒王」。

     《南风窗》曾经发表文章《谁愿尝尝黄杏初的三杯鸭?》,由于这一段患病经历,黄杏初不仅丢掉了自己的厨师工作,还被造谣欠钱跑路,「毒王」的称号就这样让患者从疾病的受害者成了加害者。

     在本轮新冠疫情中,部分地区随着感染者的增多,与感染者同小区的居民们对感染者的猜忌和歧视也渐渐流露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他们称谓的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

     变化是这样发生的:刚开始是「小阳人」,逐渐变成「两脚羊」,然后变成用性别区分的「公羊」和「母羊」,有些人直接用「?」来代替。从患者,到小阳人,再到羊、?,这不是简单的称呼变化,而是一步步的疾病污名化。

     将新冠感染者称呼为「小阳人」,是对感染者赤裸裸的歧视,这种歧视不仅伤害了个人的权利与尊严,还会阻碍对这一疾病的防治——当患病的不幸给自己带来的是汹涌的恶意,患者往往更倾向于隐瞒病情。

     这些隐匿的感染者就像投入大海中的水滴,使得疾病的传播更加隐秘而难以管理,再次加深人们对疾病的恐惧。

     如据潇湘晨报报道,2021 年武汉一位患者流调信息泄露,随后当事人被塑造成为一个在感情中脚踏两只船的「海王」,也因此遭受了许多流言的攻击。最终,经过证实,这些信息都是子虚乌有的谣言。

    

     图源:潇湘晨报报道截图

     无论是流调信息的泄露,还是对患者身份的恶意揣测,都使患者在被疾病伤害后,还会受到流言的二次伤害。当一个病例的确诊,演变成全网隐私的狂欢,在这之后,患者面对流调可能更加不敢说出实情。

     每个人都可能被歧视威胁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写道,人们容易将疾病描述为「瘟疫一律来自别处」。简单来说,人们习惯将自我与疾病分割,并将疾病认定为「邪恶的」,而患者无异于「污染源」。

     即患病者带有原罪,只要自己行为检点、道德高尚,就不会感染疾病。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疾病本身永远都只是疾病,我们赋予疾病的那些意涵,都可能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发生改变。

     被古代人类视为天罚的麻风,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已经很难见到,那些关于麻风肮脏的隐喻,更多的也只是被当作医学人类学中的案例被提及。

     以常被关联「性、滥交和吸毒」的艾滋病为例,2005 年到 2007 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郭金华在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分别针对精神病和艾滋病污名的人类学田野调查。

     调查发现,在艾滋病感染者群体内部,虽然他们通常避讳谈论和被问及感染途径,但私下里,他们也从各自立场出发,按照感染途径的不同把感染者群体分为三六九等。

     他们认为因卖血而感染的人贪婪,因输血而感染的人愚昧,而同性恋中的感染者是因爱牺牲,因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的人最恶劣、可耻。

     然而,疾病并不会像人类社会一般,对患者进行选择与判断,每一个感染者都将面临同样的道路。

     或许部分企业对新冠康复者的警惕、排斥和歧视,其主观目的并非是想表达恶意,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手段,在这个充满风险的时代中把握一点「确定性」。

     然而,全球此起彼伏的疫情和变异更快更频繁的病毒都在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感染的风险,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疾病歧视的闭环中,我们随时都有可能与病毒、歧视撞个满怀。

     对一个人表达新冠歧视,就是让所有人受到威胁。

     策划:华北、Leu. |监制:gyouza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