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小学生「你已着手写自杀遗言了吗」,为什么不合适?
2021/11/19 21:04:54 丁香医生

    

     最近有一份调查问卷被广泛传播,问卷来自于上海长宁区部分学的展心理健康调查,受测者包括四五年级的学生,120 余道题目中,涉及 40 余道包含自杀相关题目,引发家长不适感:问题诱导性强,内容偏负面。

    

     来源:问卷截图

     今天,教育局就此事回应并道歉。

    

     我们邀请了朱思颖咨询师来给大家解读一下这个新闻。

    

     其实,问答题目类的心理测评在小学生群体的适用性其实一直有待商榷,涉及详细自杀程序的调查问卷更是不够妥帖,对小学生大批量投放的有效度,更是值得反思。

     虽然临床心理工作者比较认同的观点在于:和有自杀危机的人谈论自杀,并不会诱导自杀的发生,并且危机干预工作中,谈论自杀动机、自杀计划等,通常是必要且有效的挽救生命的方式。

     但是这有一个重要前提:是有自杀念头或有自杀行动时,感觉到安全和信任的环境中,可以来回沟通的方式进行讨论,而问卷测量是一个单向收集信息的过程,因此危机干预的准则在此并不适用。

     况且,小学生情绪发展尚不成熟,对信息的理解常常是片面的,在做这类题目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摄入过程,存在片面理解题目的可能,在遇到重要挫折时,不排除会受到这类信息的诱导。

     另外,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并不足以支持他们认真对待 120 余道的题目,很可能做到后面就敷衍作答,这对危机的筛查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作用。

     那么中小学心理筛查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注意量表的适用性。

     有许多量表都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例如 SCL-90(症状子量表)适用于 16 周岁以上人群,EPQ 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不适用于 7 岁以下人群等。一般年龄偏小的儿童,更适合使用房树人测试、海洋家庭图、曼陀罗绘画等投射类测试。

     其次,要注意心理团体测评过程的严谨性。

     一般来说,小学四年级以上群体中,团体心理测评会谨慎使用。而小学四年级以下学生以观察、谈话为主,不适合纸笔测试。

     在团体施测前,有必要对心理团体测评进行科普教育,比如心理问题和情绪变化是无比正常的事情,心理测评参考价值的有限性,心理测评的目的,受测者在答题时需注意的事项,测评结果会用在何处(有谁会知道测评结果,知道后对受测者意味着什么),以及受测者会以何种渠道了解自己的测评结果,对测评结果有疑问可以与谁讨论。

     在施测现场,应该配备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解答学生现场可能会产生的困扰。因此,心理筛查前,一定是这些准备工作都有条不紊做扎实了,才不会引起受测者和家长的震荡。

     再次,心理筛查要注意有效性。

     其实大规模团体施测涉及心理病症的方式并不能够有效了解危机和化解危机,一个是误判性的存在(不认真答题或者答题时情绪处在极端糟糕状态都容易产生误判),另一个是对真正危机的忽视——一个有自杀危机的人未必会如实填写问卷。

     因此,在中小学心理筛查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全面了解学生状态,而最了解学生状态的人,除了学生自己,还有班主任、家长、同伴,除了采用适用性有限的量表自评方式,更应该充分使用周围群体的力量。

     并且,心理老师不是万能的,疾病的诊断,应该由医生作出。

     校园危机干预,最重要的工作一定是在每一个学校日常中进行的:

     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足够重视、心理健康课保质保量进行、心理活动常态化开展,这些都在营造着一种包容的氛围。是这种氛围,会让一个身处危机之中的学生,敢于去讨论自己的危机。

     本文审核专家

    

     策划制作

     策划:塔盖 | 监制:Feidi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丁香医生 App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