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寒冬来了?医生:以前建档一号难求,现在想尽办法争病人
2022/3/18 8:57:35 丁香医生

    

     「我们这里最好的附属医院,以前建档都是一号难求的,最高峰的时候还要开专门窗口,每天只放 8 个号,比春节抢高铁、飞机票还难。现在都全部放开了,还要积极宣传病人去他们那里。」

     广州某三甲医院产科主任医师王洛介绍,「全国的产妇数量都在降,大家都在想尽办法争取病人。」

     与此同时,丁香园微博发布投票数据显示,近七成用户表示「所在医院产科住院人数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

    

     图片来源:丁香园微博

     临床医生们的感受,与我国公布的生育数据趋势表现一致。

     2016 年二胎政策开放,当年新增人口达到峰值,随后 5 年来我国人口新增数出现回落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净增人口 48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的一年。

    

     注:我国 2015~2021 年人口净增数据,

     呈现明显的先升后降趋势

     整体逐年减少,疫情凸显下降趋势

     这样的变化,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刘艳看来并不意外,「从天津市妇幼中心的建档数量来看,不仅是某几个月份明显减少,近几年整体都在减少,疫情凸显了这一点。」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2020 年 12 月,我国大规模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2021 年 3 月起,我国每日新增疫苗接种剂次几乎都超过 300 万。

     「尽管国家卫健委提到疫苗对孕产妇不会产生影响,从我们临床视角来看,新生儿也没什么异样。但部分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的健康状况需要一个更长期的观察,所以更倾向于等一段时间再备孕。」

    

     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

     按照妊娠周期来看,「2021 年底出现人数下降这件事,我们其实从年初就知道了。去年 3~4 月全员打疫苗的那段时间,大家普遍想法是暂停、延后生育计划,而这部分人一般都在 12 月生。」

     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提到,认为近年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导致,「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育旺盛期妇女(20~34 岁)年均减少 340 万,2021 年相比前年减少 473 万。目前中国育龄妇女(15~49 岁)大概 3.3 亿,到 2050 年预计下降到 2.0~2.4 亿。

     生育人数减少的同时,生育意愿持续走低。上海浦东医院产科主治医师陈丽老师告诉丁香园,「整体大环境下,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低,尤其是在大城市。我们医院今年统计本地和外地的生产数据,本地只占到 1/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由 2017 年的 1.76 个降到 1.64 个。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由 2017 年的 1.76 个降到 1.64 个。

     与育龄女性生育减少相对的,是医院接收的高龄产妇数量明显增加。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来自北方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产科医生陈函雨透露,今年科室里收了一位六十多岁的产妇。在边境口岸县城医院里,生四胎、五胎的产妇更加常见。

     在广西人口 28 万的边境县城,一位基层医院产科护士告诉丁香园:「医院高龄产妇占比高,三、四胎还是很多的。整个县的分娩量最高应该是 13 年 3300,2020 年是 2674,7 年的下降趋势很缓慢。」

     高龄、多胎产妇增加,也增加了相应的妊娠风险,加强患教成了临床医生们关心的问题。刘艳医生表示,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发现许多妇女「根本没有生育条件,既没有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没有进行定时孕检」。

     「比如我们最近收治了一例五胎产妇,她 2015、2017、2019、2020、2021 年都生了一个。这一胎由于自己经验太丰富,从来不产检,33 周才到我这里。最后这孩子是个腹裂,整个的肝脏肠管全在外头。」

     基层医院影响最大,妇幼保健院较稳健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州、上海这样经济发达、流入人口多的一线城市,除了本地居民,还能吸引其他省份患者,医院住院人数的降幅相对较小。

     各地 2021 年统计年鉴数据,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位居前四位。其中,深圳和上海的人口净流入超 1000 万,广州排名第三,净流入 889 万。相应的,广州当地医生表示,医院降幅在 10%~20% 之间,浦东区医院整体降幅在 6%~30% 之间。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从医院等级来看,以分娩量为主要营收手段的基层医院受影响最大;等级高、综合实力强的头部医院波动相对小;资源整合程度和服务水平高、口碑好的妇幼保健院相对表现稳健。

     对于不以分娩量为主要指标、长期接收慢性高危孕妇的医院来说,病人住院周期长,患者数量减少则并不明显。

     以深圳为例,当地三甲医院产科医生于昕表示,「最好的时候是在 2017 年,月分娩量接近 1000,最多一个月能拿到手的奖金有 18000+,手术一天排到 18 台。

     从去年开始,我们医院的分娩率出现负增长,现在一天手术排到 10 台就非常不错了。目前有两三家医院维持分娩量的正增长,都是口碑稳定的妇幼保健院。」

     整体分娩量减少,高等级医院更倾向于积极争取,病人向上转诊加强,基层医院更可能因为技术、服务水平不足而流失病人。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比如辽宁朝阳医院,近几年人数不降反升的现象,该院产科主治医师鞠薇表示:「近几年是稳中有升的趋势,我市人口相对固定,所以有可能县、区级的医院人数就相对减少了。」

     天津一家基层医院产科医生张理然举了个例子,「我们有个病人有脊髓损伤史,在我们医院做剖宫产其实完全没问题,做全麻就可以。但她的家人一说想到市里,市里马上就把住院证给他开好、预约住院了,我们都就觉得非常吃惊。之前我们的病人有往市里转的,经常转 10 个病人会回来 4 个,但是今年没有这个情况。」

     公开数据显示,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开放时,天津当地助产机构数量为 92 家,当前疫情冲击下统计数量为 60 家。「有些技术水平偏弱的基层医院,甚至直接将产科取消,只留下妇科科室。」张理然表示。

     不过,对于综合实力好、救治能力强的大医院,从医院运转压力、安全系数来看,住院人数减少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刘艳分享了一组数据,2016 年,刘艳所在医院每月新生儿数量增长近一倍,

     「差不多从生 300 个增加到 600 个,工作量翻一倍。我们科有 66 张病床,但通常会加到 100 张。最夸张的时候我们会领着病人上来看,告诉她如果你能放下脚,就让你住进来。」

     目前随着当前收治患者数量减少,「连轴转上下手术台,病人生完孩子也没见到医生」、「在电梯门口和病例讨论教室加床」、「危重孕妇跑遍全市都找不到医院收」的现象有所缓解。

     从这个角度看,这算一个好现象。

     (注:文章中王洛、陈函雨、于昕、张理然均为化名。)

     策划制作

     作者:山竹 | 责编:gyouza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丁香医生 App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