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没有风骨,就看这四点
2019/2/2 21:32:19 洞见

    

    

     作者:京博国学

     来源:京博国学(ID: jingboguoxue)

     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然有其独到的准则。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风骨”一词,拆开来,就是风度和骨气,多指人刚正的气概和卓尔不群的品格。

     明朝陈继儒在《小窗幽记》写到: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一个人有没有风骨,能否保持自我、秉持傲骨,往往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看出端倪。

     1. 担当

     一个人能担起多大的责任,就有多少风骨。

     有的风骨的人,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来于信仰的坚定和视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公元1449年,瓦剌侵略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得胜心切的瓦剌军队,向北京城逼近......

     朝堂震惊,大臣群龙无首,议论纷纷。是迎战?还是南迁?众口无一。

     这时,没做过武将,没有指挥过战争,没有打过仗,没有亲手杀过人,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只是在文案前处理公务和政事的于谦站了出来,“建议南迁之人,该杀!国家的兴亡,我来担当。”

    

     于谦临危受命,代理了兵部尚书,他从全国各地调集兵员,齐聚北京,训练新兵,鼓舞士气,重组神机营。

     巩固城防,安慰百姓,主持朝政,他全部都做到了。

     瓦剌军队赶到北京城时,看见的不是破旧的城防,而是高大威武的城墙;看不见颓废的士兵,而是一群怒发冲冠的天兵。

     但是瓦剌不相信这一切,命令进攻。

     于谦有素指挥,列阵迎敌,不怕死的明军,蜂拥而上,宣泄心中的怨气。

     长刀,利剑,铁枪,红矛,金戈铁马,战鼓争鸣。

     瓦剌铁骑被杀得人仰马翻,落花流水。

     终于撤军,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

     “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一个人能担起多大的责任,就有多少风骨,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2. 襟度

     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强大。

     人生无非是顺和逆,人们往往适宜于在顺境中生存,面对逆境时,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

     有风骨的人,有一种大气的襟度,在身处逆境的时候是不会怨天尤人,把逆境和顺境都当成是生活必须走过的路。

     说到这,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苏轼。

     苏轼做过杭州、密州、徐州等一线城市的太守;也做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夫;也做过放浪形骸,酩酊大醉的世外高人。

     他的一生中,曾两度被皇帝提拔重用,又两度被贬谪,大半辈子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做小官,远离“庙堂”而居“江湖”。

     尽管遭遇命运的恶待,广博的襟度让苏轼还能保持淡然微笑。

     在黄州,由于被贬失去了俸禄,苏轼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改穿上了农人的芒鞋短褂。

     他忙着筑水坝,建鱼池,从邻居处移菜苗,从老家四川托人找菜种。

     在惠州,他发现了荔枝这种中土罕有,丰腴甜美的水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还在书信里跟儿子开玩笑说,千万别让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岭南有荔枝,否则,他们会跑过来跟他抢荔枝吃。

    

     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人生的低谷并不难过,真正难过的,是自己这道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强大。

     所有的伤春悲秋,都是因为自己的襟度不够。

     能接受最坏的,也能享受最好的,改变能改变的,承认不能改变的,你的襟度里,藏着你未来的福气。

     3. 涵养

     淡看得失,笑傲人生。

     喜和怒,是人的感情生活中最常见的情绪表达,然而,这两种感情最容易使人的心理动摇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

     一个人有没有风骨,涵养委实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有涵养的人,通达事理,不为喜怒所左右,不为情绪所迁移,会认真客观地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

     公元383年,秦王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

     秦兵布阵于淝水之阳。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片震惊。

     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

     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的侄子谢玄为先锋,率领十万“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谢安当时正和客人下围棋,等待作战的结果。

     一会儿他的侄子谢玄从淝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

     谢安看完了驿书,随手收起来放在床上,脸上没有露出一点儿喜色,继续下棋如故。

     客人忍不住问:“前方战事到底怎么样了?”

     谢安轻描淡写地回答:“小儿们大破敌寇。”说话时的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了无喜色,棋如故”)

     有涵养的人,荣,不喜形于色,辱,不悲天悯人。

     因为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才能以平常心对待无常事,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荣辱与成败,此谓风骨也。

    

     4. 识见

     容万物,知进退。

     人在一起的时候,看这个人的谈吐举止,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举止,正表露出一个人的识见。

     而识见,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对人世间的是与非、黑与白、善与恶、美与丑、恩与仇、长与远等看的清楚的人,这叫识见。

     《中庸》中讲:“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就是说,君子自有识见,独立不倚,不会人云亦云。

     子贡曾经问孔子:“老师,假如有这样的人,乡里的人都喜欢他,像这样的人能不能任用他?”

     孔子说:“不可以任用这样的人为政。”

     子贡接着问:“老师,还有一种人,乡里的人都讨厌他,像这样的人能不能任用他?”

     孔子说:“不可以任用这样的人为政。”

     子贡又问:“那应该如何用人呢?”

     孔子回答道:“要选择乡人中的善者喜欢的人,不善者讨厌的人。”

     虽然是孔子的高徒,不过子贡还是有些从众心理,想简单地以同乡之人都喜欢或讨厌为标准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孔子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同乡之人有善有不善,所以不如用同乡之人“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作标准。

     这是何等有识见。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赵翼有诗云:“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共识”还是少一些为好。

     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然有其独到的准则,决不会盲目追随他人。

     有风骨的人,因为有了识见,所以心中有取舍,行为不盲从,保持目光长远,不争眼前寸利,走出更远的人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洞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