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孩钢钉穿膛不敢告诉父母:真相让人心酸
2020/5/18 20:50:00 洞见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枫子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学会和孩子有效沟通,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01

     被钢钉击穿胸膛是什么感受?

     真是想想都觉得痛。

     近日,常州一名6岁女孩随爸爸到工地玩耍,在收拾工具回家时,女孩不慎触发气钉枪。

     一枚钢钉直接穿“穿膛”射进去了。

    

    由于没有立即流血,女孩怕责备,便一直隐忍不敢说。

     直到晚上胸口疼痛难耐,女孩才向父母坦言。

     送往医院检查后,发现7厘米的钢钉距离心脏仅26毫米,女孩与死神擦肩而过。

     孩子现在已基本康复,有惊无险。

     但细思之下,不免难过:

     父母本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可为什么孩子宁愿忍着钢钉穿膛的痛苦,也不愿意向父母吐露半分?

     评论区有句话说的很扎心:

     很能理解。可能和父母说了得到的也不是他们的关心和安慰,反而会先被骂得狗血淋头。

     是啊,多少孩子不管是磕了碰了还是伤了,都是能不说就不说,除非扛不下去了。

     仅仅因为怕挨骂。

     同样因为害怕责备,河南9岁的小楠,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半年前,小楠因意外被狗抓伤,一直不敢和家人说。

     后来在和自家小狗玩耍时,小狗刚好舔了他右手有伤口的食指,他再一次隐瞒了家人。

     最后,因为错过了打疫苗的最好时机,导致狂犬病发作,抢救无效去世。

    

    悲伤之余,我不禁感叹: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受伤后,都拒绝向家长求助?

     孩子为什么宁愿忍受伤口的痛,也不愿承受父母的责备?

     教育家尹建莉说:

     “孩子宁愿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爱与会爱是两码事。

     父母以为“爱之深,责之切”,习惯用责备来表达关爱。

     但孩子却感受不到爱,也没办法反省“我错了”,而是深切的体会到“我让爸爸妈妈生气了”。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曾说:

     “孩子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所以他会把父母责备式关心理解为:受伤=犯错=责备。

     所以当他受伤时,便会对父母关上求助的大门。

     宁愿独自承受一切,也不愿在心里多挨一刀。

     02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写道: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因为身上的伤口迟早会愈合,而心里的创伤却很难治愈。

     知乎网友@柒木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在学校浴池洗澡,不小心摔得手臂骨折,胳膊巨疼无比。

     但怕回家被骂,宁是忍着回家干活吃饭睡觉,装作没事人。

     直到第二天,胳膊肿得像馒头,瞒不下去了,仍旧是惶恐大于疼痛,不知如何开口。

     因为从小受伤了,被欺负了,丢东西了,被骗了……向父母求助的时候,都是责骂在先。

     问题往往又得不到解决,反而心情变得更加糟糕,更痛苦!

     父母不知道,孩子不是不怕疼,而是更怕来自于他们的责备和愤怒。

     伤害的最深的,往往就是那张刀子嘴。

     今年疫情宅在家,邻居婶婶曾多次串门。向我打听她女儿小彤的状况。

     每每谈及女儿时,她总是忍不住叹息:

     “每次打电话过去,她不是在忙就是随口敷衍。”

     “说的最多的就是,我的事不用你操心。”

     “都好几年没回家了......”

     本该是最亲的亲人,却活成了陌生人,让人唏嘘不已。

    对于小彤来说,婶婶的这份惦念与关心来得太晚,她已经不需要了。

     想起小时候,我们一起留宿在老师家吃饭。

     饭后帮忙收拾碗筷时,小彤不小心摔碎了一个杯子,她吓得连忙去捡玻璃渣,手被划伤了都不知道。

     老师连忙安慰她没事,还小心地替她包扎了伤口。

     这个动作竟让她哭了起来。

     那个被开水烫了都说没事,被铅笔刀划伤了都不吭声的女汉子,抱着老师哭了好久。

     老师以为她是伤口太痛了,却不知道她是第一次尝到受伤后被人关爱的滋味,感动哭了。

     童年受伤时,父母每一次的责备,每一次的泼冷水,都是在孩子伤口上撒盐,都是在加速情感链接的断裂。

     家若是没有心的栖息处,孩子便只会越飞越远。

     03

     早上,6岁的女儿将3岁弟弟的手腕,拉脱臼了。

     这是第二次了。

     当时我的怒火噌噌往上窜,对着女儿劈头盖脸地一顿痛骂。

     她把头埋得低低的,两个小手攥得紧紧的。

     那一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战战兢兢,不知所措的我。

     是啊,我曾经也暗暗发誓,长大后肯定不会像父母那样教训小孩。

     可不知不觉中,我竟也活成了父母那般。

     扪心自问,我为什么那么生气?

     原来内心深处,我一直没有长大。

     当孩子犯错时,我潜意识是推卸责任,不愿承认是自己没有看好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会反复强调:“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因为责备可以减轻自己的愧疚感。

     原来即便我们已为人父母,却依旧是那个害怕责备的小孩。

     知乎有个问题:受伤了,父母第一时间是责备你还是关心你?

     下面的回答清一色是责备,直接开骂:

     “怎么回事?走个路也能摔跤!”

     “怎么这么笨,烫到了吧,疼死活该。”

     “为什么不打别人,就打你啊!”

     明明是关心,可脱口而出的话却变了味。

     明明心疼到要死,可表现出的脸色却是愤怒。

     心理学分析:当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产生类似悲伤,愧疚等种种负面情绪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

     而愤怒,往往最伤人。

     孩子在受伤后没有得到关爱,反而是双倍的痛苦。

     孩子就会越来越惧怕“犯错”,内心深处会越来越沮丧,沉默。

     责备式的关心,就像软刀子伤人,不会血涌,却很痛。

     每责备一次,孩子就煎熬一次。

     04

     在《我家那闺女》节目中,焦俊艳对爸爸说:“痛苦要是说给你听,我会得到双倍痛苦。”

    爸爸听后很震撼,并主动反思:“是不是我沟通方法不对?”

     而焦俊艳只能无奈一笑。

     学会和孩子有效沟通,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当孩子再犯错时,父母不妨试着这样做,帮孩子敞开心扉:

     1. 看见,是治愈的开始。

     尹建莉老师说:“人在犯错的时候,最需要人关怀。”

     陶虹在《@所有人》中就谈到,有一次临出门时,女儿不小心打翻牛奶。

     陶虹本能地发火指责:“你怎么回事啊?”

     女儿吓得一哆嗦。恐惧地望着妈妈,不知所措。

    

    看着女儿惊恐的眼神,陶虹立马意识到自己犯错了。

     幸好,第二次改正的机会很快来临。

     当女儿再次打翻牛奶时,她立马跑过去抱住了女儿,安慰道:“害怕了吧!没事没事。”

     女儿“哇”的一下就哭了,把情绪都发泄了出来。

     恢复心情后,孩子也主动承认了错误,母女和好如初。

     而那些长期被忽视情感的孩子,内心就会渐渐筑起一堵高墙,把父母隔离在外,又把自己封闭起来。

     2. 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

     父母在责备孩子的时候,很容易口不择言,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而不知。

     “真是蠢死了!”

     “你眼睛长屁股上了吗?”

     这种没有教,只有训的发泄,本质上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比如孩子打人,父母首先要放弃劈头盖脸的责骂。明确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

     然后询问孩子打人背后的缘由,表示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孩子的做法。

     最后是引导孩子思考:下次再发生类似事件时,该如何做?

     父母不一样的做法,结果会大不同。

     3. 事后弥补很重要。

     据统计,全国将近90%的家长都曾经吼过孩子。

     不可否认,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情绪激动。

     即便是《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也曾和女儿发生激烈冲突,大吼过孩子。

     但平静过后,她还是很诚恳地和女儿道了歉,并取得了原谅。

     父母要知道,我们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如果伤害已造成,请及时放下身段和孩子道歉,并告诉他:“不管怎么样,我都爱你。”

     孩子成长的路上难免受伤犯错,请多一点爱与宽容,不要以爱的名义去伤害,让责备寒了孩子的心。

     最后,献上一首黛安·仑曼斯的诗,与各位父母共勉: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先蹲下,再温柔的诉说。我会多用拇指竖起,少用食指指点,我会注意少一点责备,而去多一点关心。我不再追求对权力的爱,我会效法爱的力量。愿我们都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责备,让孩子在温柔与爱的包围中,慢慢长大。

    

     家有女儿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女平台

     女儿派(微信号:nverpai)

     每一个女儿,都是爸妈眼中的稀世名花。

     养得好一朝惊艳四座,养不好费心劳神。

     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女儿,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洞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