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纯:不怕老,我老了会很好
2016/9/28 十点读书

    

    

    

     文:谢方

     策划:十点读书

     看到第一眼,就喜欢上樊小纯的文字——简洁,跳跃,深情,冷淡,疏离,又全情投入。不太像我身边认识的29岁女孩。

     翻看她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是我喜欢的学术路线。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毕业后在上海一家电视台的纪录片频道做了三年纪录片,关于林风眠、萧红、严复;而后旅居纽约,学习电影和纪录片拍摄;下一步会去德国学习哲学。

     出过两本书,拍过几部纪录片。得到文学、音乐、电视圈很多人的欣赏。

     宁财神说,樊小纯是我见过的最聪明、最有人格魅力的女孩。龙丹妮则因为喜欢小纯的文字,与她成为朋友。

     音乐人梁翘柏、李泉也很喜欢小纯。梁翘柏说旅居纽约的电影系学生和纪录片导演小纯很像生活在另一个空间的自己,“正在过着我渴望延续着的生活方式——天天流连书店画廊美术馆和电影院,奢侈地思考着我渴望有时间思考的东西。”

    

     1

     很多人认识樊小纯,是2011年,那一年冬天,木心先生去世。网上开始流传一首诗——《借我》,说是木心先生遗作。

    

     其实,这是小纯的文字。小纯很喜欢木心先生,2011年10月17号,她去探望病重的木心。他们聊了会天,木心为他在画册上签了名:木心于2011年冬。

     小纯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10月17号,一个秋天,当看到木心写“冬”的时候,她心里一咯噔,想为什么呢?然后两个月后,木心去世的消息传来。小纯在当时的心境下写下《借我》,以为悼念。

     结果因为风格酷似木心先生而被疯传。小纯的文字,也确实受木心先生的影响。

     新书《不必交谈的时刻》就是碎片化的,正像木心的很多文字一样,将直觉灵感,所思所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跳跃、灵动,没有过多阐释。

     小纯说,“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儿,我就不用一整段,或者是几页去说明白,我觉得有时候点到为止就够了,大家能懂”。比起写看起来完整的文字,她追求“思”的愉悦。

    

     写到过生日,要生日许愿,她说:

     我反而不许愿了。生活之上的事情才需要愿望,而生活本身并不需要愿望。生活是明明白白的无可奈何。

     说友谊:

     我想,女人之间的友谊也应当是君子之间的友谊......多数女人的友谊都太甜了。那依然还是小女孩的友谊,不论年龄。小女孩的友谊,最大的秘诀是分享俗世、交换秘密。

     比起这样甜腻的女孩间的友谊,她渴望有一种不怎么见面但可以通信几十年的朋友。新书的名字叫做《不必交谈的时刻》,“多数社交都是值得去避免的,我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幸运,可以一直遇到可以说话的人。”

     2

     小纯的文字精简,但思想又给人感觉深邃。这得益于她自始至终的大量阅读。

     大学读的是复旦新闻系,修了很多人文基础课——文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大量听课,感兴趣的课程还会去旁听研究生的课,旁听校外的教授来的课。

     下课了就泡在复旦南区一条街的书店,随便看书买书。“年轻的时候总是什么都喜欢,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了解一点”。

     小纯说,那段时间的经历为自己打好了很好的人文基础知识框架。

    

     毕业后,小纯去了纪实频道的大师栏目,栏目讲的是中国过去100年以来,学界的各种大师。小纯参与了画家教育家林风眠,作家萧红,清朝思想家严复的拍摄。

     一个片子可能短则半年,长则一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收集资料。那时候,每天上班的地方不是电视台,而是图书馆资料室。做一个人物,可能念几十本和这个人物相关的书,像研究生做课题一样。

     比如,拍严复的时候,她翻看的是1895年报纸印出来的胶片,了解那个时候社会情况是怎样的,发的一篇文章在知识分子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纯做了三年,那同样是很收心扎实的三年。3

     在纽约念书的时候,小纯逛的最多的是图书馆、美术馆。每天的生活很简单——创作、学习、跑步。拍摄纪录片、写字、摄影。

     小纯很喜欢学习,有着无限的求知欲,希望学习的生活永远不会停止。每天都能按时规律地学习,“这个是我觉得最安定的事情。”

     看数不清的书,很硬的大部头。以非虚构为主。而且她喜欢读一些自己看不懂的书,“看得懂的,都叫闲书。”她觉得,看一些跟自己有一些距离的书,那样的话,其实你可以跟那个距离之间缩短一些距离。

    

     在新书发布会上,她坦言说,羡慕现在的90后、95后,从小就有很多学习资源,比如网易公开课之类的,可以免费看到很多学校的课程——哲学、历史、语言都有,只要想看,就能找到资源。

     如果能从小看这些东西,交的朋友、想的问题,都会和现在的自己不一样。

     比之文学、美学,小纯对哲学非常向往。她喜欢思考,生活中很大程度的愉悦来字思考。问起人生下一步的计划,她说是去柏林学习德语。

     德国,那是出过大师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的地方,学哲学的人不可不去的地方。

     对此,小纯表示很向往,很确定,现在的自己正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现在的自己做的每个决定几乎都是对的。“既然还年轻,既然还有时间,为何不往向往的地方多走一步呢。”

     29岁,比起更年轻的时候,樊小纯反而比较喜欢现在的自己。在20岁到30岁这段时间里,每天都有新的成长,每个半年都比上个半年变得更好。

     我问她,你害怕变老吗?她回答,不会,反而很期待,我老了会很好。

    

     十点读书 VS 樊小纯

     Q:你现在29岁,对比20出头的时候,是否有更喜欢现在的自己?A:当然。年纪越上去,感觉就越不尴尬。感觉物理上的自己和心灵能渐渐合上了。

     Q:对现在的自己,是否还有什么想改善的地方?A:自己能渐渐成为自己就行了。没有太多要求。这是唯一的要求。

     Q:习惯晚上工作还是早上,哪个时间段状态比较好?A:两个都是很好的时间段。对我个人来说,早上有个黄金时间,就是我喝下两杯黑咖啡,并还未吃早饭的时间。这个时间带着饥饿感看书和记忆都特别好。

     还有就是晚上。我写作一般是在晚上。

     Q:摄影、纪录片和文字,喜欢哪种表达方式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会选择哪一种作为偏重呢?

     A:这三种表达方式我都在使用,因为我觉得都不错。不同阶段有不同偏重,一个阶段的思考和状态,总有一种相对适合的表达出口。我不作选择,这些都是自然生发的。

     Q:物质和精神都能带来快感和愉悦,几个能给你带来愉悦的东西?A:真正的愉悦只有精神。最大的愉悦是思的愉悦。

     Q:害怕变老吗?

     A:不怕。很欢迎。我老了会很好。

     Q:最近在看哪几位作家的书?

     A:海德格尔、萨夫兰斯基、本雅明、索罗姆。

     Q:可否给十点读书的读者推荐一个喜欢的书和音乐(音乐人)?

     A:书,不推荐。要是我推荐书,我至少可以每天推荐一本五年不重样。所以我就不单一推荐一本了。

     我还是经常会听莫扎特的安魂曲。在家或者走在大街上,都好。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特别的随笔集,庞杂、耐读,是樊小纯观察记录生活的随感和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思考。它其实主题明确:一个人如何逐渐完成自己。 热爱,冷淡,坚韧,自觉,全然投入,置身事外。

     *本文为十点读书整理创作。其他公众号若要授权白名单,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查看十点读书招聘】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十点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