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拖病,不要让子女担心
2017/2/5 十点读书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子林朗读音频

     ◆◆ ◆

     文 | 鹿人三千

    

    

     前天是我妈妈的生日,大前天晚上我结束一天的工作给她打电话准备祝她生日快乐,却得知她在住院。

     她说话的声音很虚弱,我能明显感觉她气紧,我在电话这边担心得不行,只嘱咐她好好的休息,配合治疗。

     挂掉电话后我愣了几分钟,给老板打了请假电话,随意地把几件衣服往包里一扔,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回家。

     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躺下又坐起,坐起又躺下,最后还是给我爸爸打了过去。

     爸爸说是小问题,让我不要担心好好工作,家里有他。

     我跟他说不行,我已经请了假明天就回去。

     然后我询问妈妈的病情,爸爸叹了口气说是比较严重的肺炎,医生说照了胸片,主要表现是肺纹理增多增粗。

     我从床上起来打开电脑搜索,看了不少病患的网络咨询帖和医生的答复帖,心里稍定,接着宽慰了爸爸两句就让他好好休息,那晚上我压根儿就没怎么入眠。

     第二天我回了家到了人民医院看了妈妈,又焦急又心疼。

     脸色苍白,看上去没什么精神,不住地咳,看到我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喊你别回来的,没什么大问题。”我摇摇头:“都住院了还没问题,你在逗我?”

     她努力微笑,但始终憔悴。

     我二姨父在医院守着,爸爸回家吃饭等会儿来送饭。

     我去找我妈妈的主治医生询问情况,担心爸爸说的不完整。

     医生说的原话:

     “这个病人的病情就是拖出来的,最开始明明只需要吃一点儿药,咳了两三个月都不知道来大一点儿的医院检查一下吗?非要在这年关住十几天院才好受?你要好好跟病人说一下,病拖着只能成为大病,就能拖好了?”

     我以前经常和我爸爸妈妈讨论问题,也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但那天,我是真真正正地吼了我妈。

    

     因为我妈前几个月在咳我是知道的。

     我每周会给我妈和我奶奶打电话,每次我一定会给我奶奶说同一句话:“你要是觉得身体哪里不舒服,一定要给爸爸妈妈说,不要藏着掖着拖着,没有什么是能和你的健康比的。”

     同样,我给我妈打电话的时候也会说同样的话:“外婆和奶奶你要多照看点,随时注意身上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小病痛都不能忽视,要好好检查及早治疗。”

     结果我奶奶我外婆没啥事,我妈自己进医院了。

     她前几个月刚开始在咳的时候,我也以为是小感冒或者受了风寒之类的,但是两周过后我给她打电话她还在咳,我那个时候就叫她去大医院,不能在平时看病的小诊所了,然后每周我都会问她,甚至有些时候是带着命令口吻,叫她第二天去医疗环境好一点儿的医院检查。

     她每次都说没问题了。

     照现在看来,是她撒了谎。

     我回到病房的时候问她,她说之前吃了不少药,她觉得好得差不多了,就自己把药停了。

     我当时是直接气跳起来了,接着就是吼我妈,她自己没说什么话,样子有点不好意思,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深呼吸过后又跟她说:“我现在没在你和爸爸身边,但是之前我不是一直就跟你说不要拖病不要拖病,本来吃药就可以解决的事情,非要弄到现在这样子。”

     我妈像个小孩一样:“我只是觉得太花钱了,以为拖一拖就可以好了,以前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一般都没啥问题,结果现在……”她越说越小声,带着不好意思的神情。

     我问她:“最开始吃几百块的药你觉得贵,现在住院不贵吗?”

     她撇撇嘴,不说话。

     妈妈的隔壁床住了一个老太太,她的女儿应该和妈妈差不多大,在听到我的话后,附和了我一句,然后跟老太太说:“妈,你听一下这个小伙子的话嘛。你看你小毛病拖着就变成大毛病,这不是在减轻我们的负担而是在加重,以后不要这样了。”

     老太太点点头,没有说话。

     然后那个阿姨跟我和我妈一起聊天,说起这个,颇有点无奈:“昨天才从广州连夜飞回来的,妈生病住院了哪还有心思工作?”

     我握着我妈的手,感受着我妈目光中的歉意,反复叮嘱:“以后不要这样了,要引起重视。”

     她像个孩子一样点头。

     那天因为爸爸要到医院守着妈妈,我和奶奶在外婆家吃饭,整个屋子就我一个晚辈,我挨个挨个叮嘱那些长辈:“不能拖病,不能拖,有点病痛就去检查,早检查早治疗。”

     有幸的是妈妈的病情很稳定,明显有了好转,我咨询过医生问题不大。

    

     这次的事情让我想起,一个因为长辈得癌症,晚辈倾家荡产去延续他的生命的故事,那个故事的原型跟我讲述的时候,里面就有一个我刻意铭记但没有写进故事的细节。

     文中的老爷子就是最开始因为低烧几个月没有引起重视,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其实这后面发生的一切都可以避免的。

     治疗费用从最佳治疗时间的十几来万,飙升到上百万都没法留住生命,从客观意义上来讲是有因果的。

     我生于1994年,我身边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日益完善的养老福利保险制度之下,我仍然坦言我们这一代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很大,特别大。

     而中国的地区资源差异化和贫富差异化,让很多身边的同龄朋友都选择背井离乡打拼,拿我们县城来讲,生活成本较之一二线城市要低得多,但人均打工的薪资在2000元左右,大多数的薪资根本达不到这个数目,充其量也就1000多点。

    

     而且你还不一定能竞争到这个岗位。

     而且我还要说的是,我家乡的小县城不算特别贫困的那种,相对来说西南这边很多地方还比不上我们县,大多数收入优良的同龄人都是依靠着父辈的资源积累在做事。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父辈的资源成本的,就算是三四线城市,这种资源优势仍然是少部分人所享受的。

     所以,二十三、四的年轻人在事业工作没有走上正轨,处于刚入社会磕磕碰碰的阶段自然压力巨大。稍微有点志向的年轻人很多都不在父母身边,不是不想,是条件不允许。

     这些,我们知道,父辈更是知道。

    

     其实我能体会我妈为什么会选择拖病。

     一,我家因为一些家庭原因,这两年在经济上常常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我很早没有问家里要钱的原因最开始是主观上的,后来是客观上的,我知道家里对我没有帮助。

     站在长辈的角度上是我本身现在处于压力巨大的阶段,不能给孩子带去帮助都已经有一点亏欠了,不能因为自身再给孩子带上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负担,来影响我的工作。

     父母总是无条件先为儿女考虑。

     二,我妈年轻的时候身体不错,那会儿拖小毛病自然因为年轻、免疫力相对较好的优势身体能够自行修复,这一点我相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知道,所以她一直有这种思维固化,没有想明白为什么现在拖病拖不好了。

     这种想法,不止我妈有,我爸有,我奶奶我外婆有,家里很多长辈都有。

     不止我家,我在后台回复留言的时候有两个读者的长辈也在住院,其中一个读者的父亲也是硬生生地将最开始的小病痛拖到已经住了半个月的院了。

     我们说最直接的,对整个家庭的财力是一种重创。我在后台鼓励了那个读者很多,他的工作还不像我相对自由,他是必须打卡上班的,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丢失了这份工作。

     他跟我说他是独子,必须回来。他的公司出于人道主义已经延迟了他的销假日期,但是确实也不可能让一个员工十五六天不上班,所以他很理解。

     他无可奈何,也不知道怎么办,积蓄已经花完了正准备开始借钱。

     我能说他离开家在外工作是错误的吗?不能。

     我能说他回来照看父亲是错误的吗?不能。

     我能说他公司的决定是错误的吗?不能。

     父辈很疼爱我们,很多时候选择隐忍,出发点是好的,不给孩子添负担,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心理上的,但是很多时候到后来,不仅是小负担,更是大麻烦。

     所以我决定写这篇文章,哪怕引起我的读者重视也好。

     不能拖病!不能拖病!不能拖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特别是长辈!

     年长一点儿的朋友,你们要意识到,人不服老是不行的,你50岁的身体状况器官机能和20岁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就像那天我跟我妈妈说的原话一样:“你现在的身体不是你20来岁的身体了。”

    

     看到这篇文章的晚辈读者朋友,希望你们多多打电话多多关心家里长辈,特别是病痛这个方面,遇到有些固执的长辈,话说一套但是做又是另一套,希望你们耐心一点儿告诉他们这个道理的必要性。

     同时希望你们自己在外也要重视小风寒小感冒什么的,不要仗着自己年轻瞎挥霍,何况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体根本比不上父辈。

     看到这篇文章的长辈读者朋友,我理解你们的想法,但是在这件事情上真的不要因小失大,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有点小病痛希望你们麻溜儿就去处理了,拖着只会拖出大问题。

     你们这样的做法不是在为后代减负,而是亲手打了一副镣铐往儿女身上。退一万步讲,他们在外工作放心的唯一基准,是家人平安健康。

     钱没了可以挣,工作丢了可以找,没有什么事情比家人平安重要。

     最后,祝所有人以及所有人的爸爸妈妈健康。

    

     -背景音乐-

     李荣浩《爸爸妈妈》

     -作者-

     鹿人三千,青年撰稿人。新浪微博@鹿人三千,公众号:鹿人三千(id:lurensanqian)。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子林,主持人,记者,原创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关注亲子、育儿、女性成长,遇见我,遇见十年后的自己。公众号:子林的小屋(jc8276)。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也欢迎把十点读书推荐给你的家人好友

    

     回复“晚安”,十点君送你一张晚安心语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杨萃先的职场36计】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十点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