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等待轮回,来世就在你孩子的身上
2018/8/9 20:54:55 十点读书

    

    

     文 | 罗楠 · 主播 | 安东尼

    

    

     暑假里,后台有许多妈妈留言,让我推荐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或者直接表达困惑:

     为什么孩子都静不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让孩子读书呢,也读,但半个小时就给你翻完了,这么泛泛而读如何能把一本书的精华全然理解吸收?

     “现在的孩子也都这样心浮气躁了么?”

     在说这个问题前,先讲一个小故事。

     有这样一个家庭,在他们有了自己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也在考虑这样的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夫妇二人就想到打造一盏“连桌灯”。

     晚饭后将灯下的桌子用木板隔出三块儿类似现在办公室格子间的区域,每个人坐在属于自己的位置阅读自己喜欢的书。

     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隔板被增加到13块,桌子越来越大,于是,每晚都能看到如同图书馆一样的景象。

     全家人必须都坐在这同一盏灯下阅读。

     读课文,或者自己喜欢的小说诗歌,头顶上从最早的大号煤油灯,到汽油灯,再到后来的电灯,不变的是,每个夜晚每个人不仅均匀地分享着头顶上的灯光,还享受着知识带来的照亮内心的光。

     即使父母偶有不在家,由于这种仪式感的养成,孩子们也“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这位父亲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精神生活的培养,取决于好习惯,习惯能否养成,却需要父母的自律和规范。

    

     如果你每天下班后只会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看视频,那么也别指望孩子能自己走进书房;

     如果自己习惯大吼大叫脾气暴躁,也别奢望孩子的性格能够和风细雨温柔良善;

     如果自己一个月都看不完一本书,又如何要求孩子去完成你列的长长的书单。

     孩子,或者家庭关系都是互为映照的,如镜子般映照出为人父母者的样子。

     你蛮横,孩子就会无赖;你拖延,孩子就会懒散;你贪婪,孩子就会不知足;你暴戾,孩子就会冷漠;你霸道,孩子就不会尊重他人。

     孩子只是小号的大人,让孩子做到之前,请先进行自我规范。

     孩子延伸的,不仅是我们的血脉。对自己的要求、自身的眼界和行事准则,都在深深影响着孩子。

    

     现在我们常常提到一个词:文化。

     文化是扑面而来的微风,是一个人良好的教养,是对弱者的谦和,是“品位、道德、智能积累的总和”。

     作家梁晓声将文化分为四点: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重视家庭文化的共建。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庭与家族中世代酝酿的亲情,是养育良善的土壤。

     能否在家庭里获得足够的尊重、爱与自由,决定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讲到家庭与童年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即现代语境中的原生家庭。

     有矛盾的夫妻总是形成对峙的局面,看谁更疼爱孩子,其实是在比着谁能更好地控制孩子。

     如果父母间的这种分歧被孩子得知,孩子就会巧妙地利用这种矛盾为自己所用,那么这种孩子是不可能具备合作精神的。

     如果某位家庭成员的地位远高于他人,比如父亲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是家里实际的主宰者,那么他就会将这种错误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儿子。

     这种家庭氛围其实对女儿的伤害更深,她们会以为男人都是家中的暴君,以为婚姻就是受人主宰的家庭生活。

    

     如果母亲在家里很强势,整天唠叨不停,干涉和控制孩子的生活,那么女儿就会像妈妈一样尖刻、挑剔;

     男孩则时时处于防御状态,警惕着母亲对他的控制,并害怕自己被骂而变得性格内向、畏缩不前,长大后逃避与异性相处。

     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没有地位的高低之分,同样,家庭中更应看重的是爱与合作精神。

    

     家庭文化不仅仅包括整洁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活习惯,优秀的家风传承,还是爸爸爱妈妈,相互的尊重与体谅,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

     都明白父母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都知道言传身教比单纯的复制数落更有效,生活中我们却因为懒惰和不自律,生活无休止的重复而一再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

     最近看了一本有趣的心理学书《热锅上的家庭》。

     以一个五口之家所面临的家庭危机开始,从家庭治疗师治愈的过程,你能看到每个家庭的影子。

     16岁的大女儿克劳迪娅处处与父母作对,经常大哭大闹离家出走,甚至到了想自杀的程度。

     父母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但心理医生发现,问题其实不在大女儿身上,反而是看起来夫妻关系融洽的大卫夫妇,他们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

     父亲对亲密关系有恐惧心理,母亲是典型的依附型人格,两个人相处的模式给家人传递了极大的压力。

     父母:我们都是为你好!

     子女:有些事情我自己能分辨。

     妻子:到底是我重要还是你妈重要?

     丈夫:……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很熟悉,每个人都是问题携带者,其实也是整个家庭的问题。

    

     父母与孩子间形成了压力三角,才使孩子成为了情绪的承担者和受害者,问题从来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不堪重负,才会导致情绪失控。

     解决问题的前提永远是要正视问题。

     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家庭中获得爱与尊重,不自卑、不焦虑、不急躁,就得先面对自身的问题。

     自己也不可能永远正确,也一样有恐惧,怀疑和问题,让孩子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到自己认同的东西,而非一再抗拒。

    

     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其实我们大多数的人生,就是不断重复同样的事情。”

     你得到了幸福,就会重复幸福;得到了痛苦,就会重复痛苦。

     要建立好的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同时又给予他足够的信任。

     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以后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养育孩子是挺难的,因为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一次再教育,而人大多时候又是害怕改变自己的。

     我女儿之前就略带困惑地问过我,为什么不给她买智能手机?为什么不让她玩抖音或游戏?

     因为我就是这样做的啊,我的手机上至今也没有一款游戏软件,退出一些圈子,过滤掉一些无用社交,我要写作,就要看很多的书,查很多的资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任何一种轻微的陷落或沉溺,都无法让我更好地做到专注。

     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外部环境总会有各种以解脱放松为借口的试探,只要你表现出稍微的软弱和动摇,更大的试探和诱惑就会随之而来,使人一步步陷落。

     而成长是什么?是连岳说的:“即使人的本能是逃避辛苦与压力,但成长的关键内容之一是战胜这种逃避本能,最后驯化辛苦与压力。 ”

     “一些孩子因为本能的逃避,最后彻底放弃了,但他们恰恰成为了辛苦与压力的奴隶。

    

     从小学到大学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驯化辛苦,战胜本能的过程中,你练就了学习与自律的本事,到了父母这样的年纪,生活中照样有辛苦与压力,可是你已经不怕了。”

     此后她再没问过这类问题,因为她发现在书中所得远比某种游戏软件带来的更加丰富与新奇,她会逐渐懂得先苦后甜的生活比暂时的刺激更为长久与稳妥。

     教养孩子其实并不难,只需看自己是否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是一个家庭温情地不断传递,一个家族至少三代人的高尚坚守。

     演员吴秀波曾在访谈中说过,“我总觉得轮回不用等到下世,今生今世就能看到,你的父亲就是你的前世,你的孩子就是你的来世。”

     每个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总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们修正。因为我们会成为父母,将与孩子一起再重新体验一次成长。

     你建立起的家庭,比你出生的家庭更重要。

     当与所有为人父母者共勉。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小十点

     即可免费收听儿童故事

    

    

     -音乐&图片-

     背景音乐 | 刘昊霖《儿时》

     图片来源 | 微博@左简-

     -作者-

     罗楠,喜旧人,旧事,旧物,旧时月色;爱美衣,美食,美景,锦衣夜行。个人公号:月童渡河(ID:yuetongduhe)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安东尼,自媒体“三个声音”主创,电台主播,用声音行走的资深媒体人,各媒体平台邀约主播。微信公众号:三个声音。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戳阅读原文,温暖你,治愈你~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十点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