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新周期,医药行业需要达成哪些头部共识?
2022/8/12 19:42:48 E药经理人

    

     中国医药创新在经历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药监改革、港交所18A和科创板等政策环境连续催化后,快速结束了第一个发展周期。其重要标志是Me-too的红利时代消失,具体而言Me-too在中国的基础能力建设已经完成,大部分Biotech公司都基本具备Me-too和Fast-follow能力,Me-too能力导致其产品不那么稀缺甚至是过剩的,意味着所谓“中国特色”的创新药时代已经结束,未来中国创新药标准就是国际标准,不存在中国特色标准,是否能够研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是核心能力。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是否能够快速升级到国际标准的FIC时代,要跨越这道鸿沟极其艰难,原因是中国真正开始创新药的发展不过10年左右,基础学科薄弱,很难快速完成“0”到“1”的跨越。但是,逼着我们做FIC的周期来了,能否有成果,取决于这个周期我们要花多长时间熬出来。中国医药创新的新周期已经开启,除了前沿创新,另一个主题就是产业整合。一批从仿制药时代转型到创新药时代的领军企业,在第一个创新周期里通过和Biotech公司抢项目,自身孵化创新,做LP支持创新等历练更加成熟。他们见证了Biotech公司的创新实力,当然Biotech公司同样在第一个周期里通过融资、做临床、合作生产和商业化,也深深懂得成为一个制药平台公司的艰难。他们开始互相珍惜这个大好的创新时代,再加上最聪明的投资人的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必将成为新的常态。如何制胜新周期,将成为产业关键词。

     新周期的新机遇

     各种版本的预测都在指向数量庞大的Biotech即将在明后年爆发危机,因为融不到钱,研发管线将无法持续,留给公司的路只有关门。平庸者的坏毛病就是遇到悲观顺从悲观。我们不能因为眼下的困境否定过去的成绩,过去五到十年中国医药创新所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超乎大多数人想象的。首先获益的是患者,有了更多新药上市并且价格较低,这个以前根本想不到,要知道时至今日大量发展中国家的患者几乎无缘创新药获益。如果从医药创新产业自身的沉淀来看,首先是监管政策的国际接轨,这个成就是惊人的;其次是包括CRO在内的创新产业链从零到一的建设,这个也是惊人的;第三是资本的热情,惊人;第四是过去我们在产业层面几乎没有做创新药的人才,现在却有很多,这太惊人了。教训也很惊人,同样一个项目上百家公司挤着做,Biotech公司为了迎合资本,普遍都给自己编织了一个Big Pharm的故事。组局Biotech公司像“炒房”一样变成资本游戏,像互联网泡沫一样去to VC。于是中国医药创新发芽的周期结束。但不是创新不再生长,而是迎接下一个高光时刻。支撑这种商业信仰的根本是需求,庞大而基础且毫无止境的人类健康需求。Biotech公司的使命是为技术创新而生,科学家创业的根本是创新,资本引导Biotech公司回到技术逻辑成为新周期的开始。本土大药厂的发展逻辑在新周期里需要向跨国药企学习,要做好三件事情:技术创新、产品引进、深耕市场。如果颗粒度再细一点,那就是完善创新项目进入和退出的机制建设,把大量资源挪移到创新上,保持组织灵活,让创新项目来源多样化。要深刻认识到Biotech公司技术的创新实力,强化合作。中国的Biotech公司也是全球的Biotech公司,全球竞争一体化是新周期的必然。我们的优势有很多,监管政策支持如细胞治疗、患者多能胜在国际多中心临床、成本低效率高,最重要的是我们敢拼。劣势也是一堆堆,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我们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临床研究设计能力低下拖累创新药上市步伐,创新产品没有达到全球市场,营销和生产也没有跟上。创新的根本是科学技术和政策法规,特别是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这是政府的责任。优秀的Biotech、Big Pharm、基金公司形成头部共识,强强联合是他国的重要经验。众多发展中国家市场是欧美跨国药企覆盖的薄弱环节,也是新周期中国医药企业出海的重要机遇。

     后政策时代

     要谈医药发展周期,就得从基本面来看。

     首先是从技术角度,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有科学标准并且可预判的领域,药品毕竟是一个以科学为基础、有标准研发、临床和审评的体系。同时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全球研发和市场化的高地,以及FDA审评作为全球的“金标准”,都给我们提供了直接对标。药品研发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讲有规可循,其风险主要来自科学的自身风险。

     从市场角度看,中国医药市场以医保支付为核心的市场内卷将是长期态势,几乎很难逆转,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品种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无论是进口药还是国产药,只有那些满足真实临床需求、竞争较少的品种,且药品单价不能太高的医药产品才有市场机会,而这类品种肯定不会太多。

     而从生产角度来看,在MAH制度实施之前,药品实行的是批准文号与生产企业“捆绑式”的注册模式,药品从研发到获取批号需要巨额投入和较长的周期,药品审评审批时间又很长,很多先进生产能力只能闲置,抑制了创新,浪费了资源。

     随着MAH制度的落地实施与带量采购的全面开展,行业对扩大产能、提高效率的诉求增加。生产企业需要一个或多个生产场地进行分段生产,也可能需要进行委托生产,比如同一集团公司内进行分工合作生产的方式。

     注意,这是企业的呼声。逻辑都对,但把这些建议给到监管部门,仅仅只是引起注意。真要政策放开,行业必须了解政策出台的逻辑。提出问题,还仅仅是第一步。你必须说清楚分段生产在技术上是怎么做到风险控制的,怎样保障在生产某一个中间产品时出现停滞、换场地、换设备等情况,复杂SOP操作过程中出风险的最小概率。最重要的是委托生产一旦分段,就面临决策者、监管者风险能不能有效厘清的问题。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你要坐在对方的位置上厘清问题、责任。不然,大概率遭遇的尴尬是这样的:请政策制定部门支持创新,药监部门回答:我们主要负责安全。医保部门回答:我们主要负责省钱。最恐怖的就是,每个人都是对的,但加在一起不是合力而是撕裂,甚至是表面的默契而实质的沉默。创新代表未来,特别是当今复杂的全球政治气候之下,中国医药创新必须乘风破浪。面对医药新周期,医药行业最大的共识是冀望政策能够再次推动产业创新,2015年的监管改革为中国医药企业打开了创新的大门,现在行业呼唤,监管能够持续推动中国医药企业融入全球创新市场。

     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主办的2022年第十四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将于2022年9月16日~18日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大会将以“制胜新周期”作为主题,邀请医药界众多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高端对话,“把脉”行业趋势、共商制胜方略,达成头部共识。

     报名参会请扫描二维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