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在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活出最好的自己
2019/4/3 12:30:00 共产党员

    

     《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是“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不逾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历来的争论也就围绕着其含义而展开。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这段话的最前面,有一个“吾”字,也就是“我”的意思。如此一看,孔子讲的是他个人的人生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就“而立”来说,有的把它解释作“按照礼仪的要求自立于世”,有的解释作“能独立做事情”,有的解释作“能够自立”。不论哪种解释,如果放在其他人身上,肯定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或可早一些,有的或可晚一些,有的或可只作为向往存在而难以达到,有的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可见,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那么,孔子这段话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呢?其实,它最鲜明的地方就在于体现了一种动态的进步的人生形式。

     “三十”“四十”也好,“五十”“六十”也好,是一个大概的阶段,并没有那么截然的严格的划分,但每一个阶段对生命、对人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却是一定的,而且这种体会和感悟呈现的就是一种不断提升的态势。慢一些,迟一些,有所不同,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有这种态势。

     如果你三十岁是那个样,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了还是那个样,裹足不前,固守旧貌,那就对不起岁月、对不起年龄了。

     孔子把时间比作是“不舍昼夜”的河流,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生也像河流,在日夜不息的流淌中要不断地壮大自己,升华自己。

     值得我们深味的另一点在于,孔子所述的体验,是精神上的,是境界上的。不同的年龄要活出不同的精彩,这种精彩,首要的就在于精神和境界,而不是你随着年龄增加积攒了越来越多的财富,攀到了越来越高的位置。儒家思想里所强调的“自强不息”为的是这个,“生无所息”为的是这个,“任重道远”为的也是这个。

     你的修养需要不断提高,人格需要不断完善,沿着这条路持续、勤奋地前行,才能体会到一个“乐”字。而就在这个“乐”字的充实和安慰之下,你不用刻意地去寻找,去总结,你也会感觉到你在走向更高更远的境界。有了这种动,一个人也就拥有了他心灵的历史。

    

     而若想实现这一目标,有一个确凿无疑的前提,那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学”。你只有“志于学”——不仅“学”,还要有持之以恒之“志”,才可能实现这种人生。需要我们搞清的是,孔子所说的“学”,并不仅仅指知识、文化方面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仁爱、友善、正直、诚笃、包容等美好的品德,并且将其运用到为人处世上去;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坚定自己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生命保持上升的情势。它需要精神的专注,内心的宁静,反省的深刻,意志的坚毅,胸怀的宽广,抱负的远大。

     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有品位,有追求,不但要着眼于他的当下,还要着眼于他的未来。未来的发展,就体现在现在的行动中。现在,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未来的蕴蓄、涵养和沉淀。

     一个不知道把握现在、珍惜现在、利用现在的人,也就不会有高远的未来。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确立一个期望,这样,他今天的奋斗和收获,才将会引着他通向更为壮丽的明天。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尚飞

     责编:姚润萍

     终审:陈卫平 张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共产党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