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上重点中学
2018/6/28 12:06:27 码字工匠老詹

     宿舍楼里,有的小孩非常懂事,见面总是亲热叫着“爷爷奶奶好!”很有礼貌,叫得你心里热乎乎的!那天碰到一位,低头想心事,来去也匆匆。问起旁边家长,说,正中考呢!

     说起中考,不由想起23年前,老詹曾写过一篇《凭什么上重点中学?

     当此时也,北京市为了“反对分数挂帅”、“减轻学生负担”,小学生上重点中学,不再凭考试成绩了,凭的是两条,一曰“保送”,二曰“赞助”。

     保送者,连续三年评为“三好生”,即有保送资格。表面看,很公平,实际上送与不送,大权掌握在学校和班主任手中,哪里谈得上公平?

     赞助者,重点中学开出价码,交多少多少万元,即可入学。此举除了给有钱人大开绿灯外,一些财大气粗的单位,干脆拿出一笔公款,赞助学校,美其名曰“共建”,其子弟即可直接升学矣!

     如此搞法,最终结果只能是更不合理、更不公平,甚至,滋生教育腐败!

     听到一些家长反映,老詹立即在专栏《詹国枢每月新闻分析》撰文指出,“保送”标准 和“赞助”标准,实质上是“关系”标准和“金钱”标准,很不合理,很不公平!

     究竟凭什么上重点中学?还得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如今重读旧文,不由感慨有三。

     一是,小学生凭什么上重点中学?此一难题,北京市来来回回,不知翻了不少将回烧饼!最终,还得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此事对于高考,亦是同样道理。考试确有弊端,然而,两害相权,取其轻也。考试,也只有考试,才是寒门学子在当今社会获取公平的唯一机会。

     二是,九十年代办报,实在是开放得很,几乎什么都可以议论,什么都可以批评!即使北京市公开实行的升学政策,记者觉得不妥,亦可以在报上商榷,甚至公开批评。此亦名副其实之“舆论监督”也,惜乎时下已成稀缺产品!

     三是,范敬宜时代的《经济日报》,为了培养记者,可谓不拘一格,不惜版面!老詹(时为小詹也)到报社不过10年,40刚刚出头,便独自开了《詹国枢每月新闻分析》专栏。老范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长,就写多长!如此开明的总编辑,放眼当今,能有几人?

     唉,不说了。看文章吧!

     凭什么上重点中学

     本报记者詹国枢

     夏日炎炎升学日,家长惶惶断肠时。

     又该考试了,又要升学了,又是家长们魂不守舍、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难熬日子到了!

     几位家长见了我,建议说,詹记者呀,写篇“每月新闻分析”吧,探讨探讨究竟“凭什么上重点中学?”

     “凭什么上重点中学,不就凭分数吗?”我说,“那年我家小子詹越由康乐里小学升到十四中,大家都去统考,最后分数出来,谁的分数高,谁就上重点;分数达不了标,就上一般中学。这不挺简单的吗?”

     “现在,可不这么简单喽。”家长们摇头叹息,不胜感慨。

     前些年,上重点中学确实挺简单,因为,选择的标准很简单:全都统考,以分为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据说是“反对分数挂帅”和“减轻学生负担”)不搞统考,改为保送了。

     何谓保送?保送者,由各小学将本学校的“优秀学生”直接“保”进重点中学也。

     哪些“优秀学生”可获保送资格呢?据了解,只有连续3年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学生,才有被保送资格。

     然而,这,还只是条件之一,或曰“必要条件”;另一条件是,各小学均分有一定指标(大约10%左右),只有在指标范围内的优秀学生,才有被保送的资格。

     以保送取代考试,乍一看,确实是个进步,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为,只要平时好好学习,表现“优秀”,便可直接升入重点,不必“一考定终身”,不必再为应付考试而强化复习,弄得学生昏头昏脑了。

     然而,细一分析,问题来了:

     其一,连续3年“三好学生”,到底由谁评定呢?学校回答,是“大家选的呀”,可咱们那些十来岁的小家伙们,乳臭未干,天真幼稚,真能“选”得出来、选得公平吗?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还是班主任吗?

     其二,倘若名额不多,僧多粥少,谁“保”谁不“保”,最终由谁决定?不还是学校和班主任吗?

     于是,更大的问题出现了:为了能上“重点”,必先争取“三好”;为了评上“三好”,必先“争取”领导(班主任、校领导)……

     为什么近些年家长们(甚至已波及学生)纷纷向老师送这送那,表示表示,“拉关系”愈演愈烈,为什么连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也愈来愈懂得“社会上那一套”?也学会了拉拢同学为自己“投票”?难道与时下实行的这样一种“保送”标准没有关系吗?

     一位家长气愤地讲了几件学校“保送”中发生的“怪事”,说是要“揭开黑幕”,不然,“心里憋得慌!”(此处省略500字)。

     然而,问题至此,还不算完!因为,在“保送”标准之外,还有一个似乎不算标准实际却更厉害的标准──“市场”标准。

     何谓“市场”标准?说来已是“公开的秘密”:凡重点中学,在“保送”生之外,均留有一定名额的“自招”生即“议价”生。有的起价两万,有的开口3万,还有的“重中之重”,据说已把价码涨到4至5万,甚至更高!

     好家伙!4至5万?相当于时下普通双职工4至5年不吃不喝不穿不用的全部收入哪!

     有人上吗?

     嘿嘿,不但有,而且很多,不托“关系”,甚至还“连门儿也没有”呢。

     毕竟,儿是爹娘心头肉,为儿为女,当父母的,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

     毕竟,钱是靠人挣来的,现如今,市场竞争,拉开差距,各种渠道能挣来“高收入”的人,比比皆是!

     何况,除“个人掏腰包”外,一些财大气粗的单位和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干脆拿出一笔钱来(不过区区小数尔),这便可以大包大揽地让孩子“名正言顺”升入重点中学了!

     记者了解到,北京某建筑公司以“每年每人赞助2.5万元”之价码,与某重点中学签订“包收毕业生”的共建协议。

     类似协议,还有许多。价码越高,学校越好。

     平心而论,“市场”标准,在一定意义上确实有助于打破学校间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大锅饭”,有助于重点中学提高教师待遇和改善教学条件,亦有利于“奖优罚劣”,促使大家都把学校办得更好:你的学校好,别人就来上,你就多收钱──倒也颇有一点“市场经济”的味道。

     现在的问题是,“市场”标准已经大大“超标”而且早已“泛滥成灾”了。

     首先,你的“议价”生比例有没有措施加以限制?招生总额毕竟有限,这边大了,那边必然就小了。在学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刺激下,“议价”生必然越搞越多,日益膨胀,发展下去,前景堪忧。

     其次,“议价”生以金钱为后盾,学习大都不再努力,因而成绩也就“够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长此以往,重点中学质量必然下降,名不副实矣。

     “重点中学”的出现和存在,是我国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短期内要“取消”是不现实的。

     既有“重点中学”,必有“升学标准”。

     究竟凭什么上重点中学呢?

     “分数”标准,固然有其局限性,但与“保送”标准(亦即“关系”标准)和“市场”标准(亦即“金钱”标准)相比,孰优孰劣,不是很清楚的吗?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时下中国,这理当是一个值得充分肯定的口号,我举双手赞成。

     因为,相对而言,它更公平,也更合理。

     (原载1995年7月5日《经济日报》詹国枢每月新闻分析专栏)

    

    -

     摁住这老叟,进去瞅一瞅。

     营养又爽口,全是唐僧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码字工匠老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