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还能保持多久――内蒙印象
2016/8/1 张鹏工作室

     上周末在内蒙古参加天文爱好者的观星活动时,我和一个正在放牛的牧民交谈了一小时。出于对民族文化的强烈兴趣,我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结果他用标准的普通话给我做了详细的回答。下面是谈话摘要。

     牧场分配

     牧民每家分到的草场从1000亩到2万亩不等。草场之间都用铁丝围栏分开了。每家都对自己的草场分隔,以便在不同季节分开使用。这样可以避免过度放牧而影响牧草再生。现在,放养的动物即使到了冬天都有草吃。

    

     放牧方式

     因为每家的牧场都固定了,所以,牧民不再迁徙。他们放弃了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而选择了定居。放牧也不骑马了,而改用摩托,冬天打草也是机械化。这样效率更高。

     这个牧民告诉我,他每晚把牛赶到牧场,第二天清晨再把牛赶回家圈起来。理由是这些牛吃一个晚上就够了,白天放在草场会损坏铁丝围栏。

     草原的狼群常常偷袭羊群。因为现在禁止牧民拥有猎枪与打猎,结果牧民家里都养着很多高大的狗,用来对付狼。

     草场基本上不需要打理;不需要施肥、施农药。经常有人开车上门来买卖牛羊。

     经济收入

     现在牧民养羊比养牛多。因为养一头羊一年只能卖400到500元,而一头牛养一年就能卖8000元。山羊更少养了,因为伤害草场。

     如果以最小的1000亩牧场面积计算,一年养50头牛,收入可达40万。

     对于草场很大的人家,都是雇用他人来放牧。这样每年每户的收入可以达到几百万元。所以牧民几乎家家户户有汽车。

     这位牧民告诉我,在他了解的年代中,现在是牧民经济收入最高、工作最轻松、生活最满意的时候。

    

     生活方式

     牧民都住在砖瓦房中。现在的蒙古包,几乎都是给游客住的,并且与真正的蒙古包结构完全不同。牧民使用电器、手机、汽车。自来水是用电泵从井中取水。蒙古族传统服装因为其不方便现代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所以一般只在节日或者典礼时穿,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少穿了。

     年轻人都选择到城市去工作和生活,牧区只剩下50岁以上的人。

     蒙语已经越来越少用,会写蒙文的人更少。普通话已经非常普及。

     市场上卖的牛奶都是养牛场提供的。在那里,奶牛吃的是饲料。牧民自己都很少挤牛奶了,常常买瓶装牛奶喝。

     子女教育

     学生都是去城市上学,采用寄宿制,假期才回到牧区。毕业后也很少回牧区工作。

    

     规律总结

     虽然我采访的只是一个牧民,所获得的信息可能与整体情况会有一些偏差,但我相信它还是有普遍的意义。从这些现象中,我总结出三条根本规律如下:

     1、产权清晰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最好的经济政策是让人民对资产(包括土地)都拥有清晰的产权、对产品有权进行自由交易。政府越少干预越好。每个人都会珍惜自己的资产,但并不会同样爱惜公有财产。牧区经济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只不过是因为将土地交给了牧民,并允许他们对产品进行自由买卖。

     2、每个人都会选择高效、轻松的工作方式:追求事少、钱多是人类的共性。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各种技术来提高生产率。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不需要政府的教育与强制。

     3、文化、传统都会让位于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几乎每个蒙古人家里都挂着成吉思汗的照片,都以祖先的辉煌而自豪。但一涉及到个人的选择,他们真正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并会为此放弃传统、文化,甚至不惜抛弃母语、传统服装、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出国。所有文化传统,只要它们影响个人的舒适,都会被抛弃。这次活动中,住在已经现代化了的蒙古包中的旅客还是抱怨不舒适,因为通风差、蚊虫多、洗漱不方便。而真正传统的蒙古包无疑将更不舒服。

    

     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当地传统文化。但我很快发现,许多展现给游客的所谓传统,只不过是表演,而非真实的文化。这看起来很悲哀,但却是无法改变的倾向。我们都希望别人保留传统文化,而自己却追求一切现代化。当我们有了自行车就不原意走路了;而有了汽车,又不愿意骑车了。

     少数民族在汉化;汉族在西化;西方人在现代化。这样下去,未来世界将会多么单一?也许,那只是文化上的单一,而其他方面会更加丰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张鹏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