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指南:基因编辑婴儿违背了哪些底线?
2018/11/27 11:25:22学术经纬 学术经纬

     ▎学术经纬/报道

     昨日,一条关于基因编辑婴儿,“预防”艾滋病的新闻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许多科学家指出,这是一项有违伦理,不合规范,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研究。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也结合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的《干细胞研究和临床转化指南》(下称《指南》),看看这项研究违背了哪些底线。

    

     首先,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明确指出,“除非未来对科学和伦理有进一步的认知和界定,ISSCR认为现阶段任何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组修饰的研究都是不成熟的,应当被禁止”。这是因为“科学家对人类胚胎细胞核基因组修饰技术保真度和精确度仍缺乏足够的理解,而且尚未完全理解此类流程之后出生的个体的安全性和潜在的长期风险”。基因编辑婴儿的做法错在哪里,不言自明。

    

     其次,该研究违背了《指南》的“禁止研究的项目”条款。根据《指南》,对于人类植入前胚胎的研究,其结构发育时间不能超过14天,或者在原条形成之后。另外,经过基因组修饰的人类胚胎,也严禁移植到子宫内。显然,这两条“禁止事项”被无视了。

    

     第三,《指南》指出,在临床研究中,需要进行风险-收益分析。“应当明确可能的风险并使其最小化,识别未知风险,并估计对于受试者和社会的潜在益处,研究必须达到风险与收益的良好平衡”。而“对不具备有效知情同意能力的受试者进行试验时,研究过程中的风险应当被限制在最小风险基础上,除非预期治疗收益超过该试验所带来的可能风险。

    

     但在当下,我们不但已经找到了艾滋病的根源,还能为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成功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更能让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达到和普通人群相似的水平。充满风险的基因编辑婴儿,实无必要。

     相关阅读:30年来,人类如何改变了艾滋病治疗?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CRISPR技术的先驱张锋教授和Jennifer Doudna教授纷纷指出,这项研究打破了国际学术界的共识(参见学术经纬今日第三条报道);为何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分会要强调“科研伦理高压线不容碰触”;为何100多位科学家们发表联合声明,对此进行强烈谴责。

     也正如科学家们所言,对于基因组编辑,在执行之前,我们应有更为透明和公开的讨论。我们也期待,这一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会影响到CRISPR技术真正靠谱的临床应用。

     点击“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阅读完整《指南》

     参考资料:

     [1] GUIDELINES FOR STEM CELL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ANSL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18, from http://www.isscr.org/membership/policy/2016-guidelines/guidelines-for-stem-cell-research-and-clinical-translation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文章底部留言。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癌症突破

     抗癌疫苗 | 癌症地图 | KRAS | 酒精 | CAR-T 2.0 | 单细胞CAR-T | 外泌体 | 白血病免疫疗法 | 膳食纤维与肝癌 | 中年危机 | 液体活检

     智慧之光

     大脑逻辑 | 母爱 | 脑细胞 | 阿兹海默病血检 | 孤独 | 可乐 | 生酮饮食 | 阿兹海默病毒假说 | 大脑抗衰老 | 麦克阿瑟天才奖

     热门前沿

     膳食纤维 | 人工智能 | 耐寒 | 维生素D | 脂肪治疗 | 细菌耐药 | 性别逆转 | 延年益寿 | 细胞分裂 | 减肥新方 | 单染色体酵母 | 吃不胖的方法 | 精准医学 | 单性生殖 | 胚胎发育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学术经纬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