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经常被老板骂、有人却深得老板倚赖?
2016/8/2 职场实用心理学

    

     来源公众号:古尔浪洼的方寸江湖(xllx01)。作者:古尔浪洼。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经验

     心理

     技能

     专访

     在《职场上,“玻璃心”怎么治?》中,我提到了挨骂的事。然后我就看到评论后面炸了锅,回复的人基本分成了两派,一派为认同派,觉得在职场上挨骂在所难免,适当的责骂确实可以帮助自己成长;一派是反对派,对于职场上的责骂,绝对不可接受。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我觉得这真实的反应了大家对责骂这件事情的看法。说真的,对讨论的角度和面,我整体看下来,还是比较失望的,因为没有提出太新鲜的观点,大多都在能接受与不能接受两个领域里打转,没有出现什么新的声音。

     其实,我倒是蛮希望有人开辟一个新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比如,在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条件下做事,为什么有的人经常经常被老板骂,有的人却深受老板依赖?

     日本松下企业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他以学徒的身份创业,建立了全球数一数二的家电王国。曾担任松下幸之助机要秘书22年的江口克彦,将与这位日本“经营之神”的共事经验,写成了一本书,详细阐述了为人部属之道。在其中一篇叫《了解主管的意图》的文章中,江口提到了一个故事:日本有位世界级马拉松选手,在接受电视访问时提到,他从来没有被教练骂过。“我经常都能正确判断出教练的用意在哪里,所以从未因练习而遭责骂。”这位选手解释道。

     我相信他说的事情,虽然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没少挨过骂,但我确实在有位脾气暴躁的经理下面做事时,却很少,或者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挨过他的骂。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我知道他在想什么。在每次布置工作任务,或者回复工作任务的时候,我都能用心理解他的想法和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所以我很少挨骂。

     实际上,站在老板和上司的立场,都会期待部属能尽量体察和理解自己的想法与目标。但有时候老板认为你做过很多次了,不需要反复再去叮嘱重点,可能只是讲了任务目标。而做下属的,明明没有抓住重点,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说出口。这就会出现误解,导致在真正展开工作的时候,发生偏差,这样,到最后交差的时候,挨骂就在所难免了。

     举个例子。老板告诉你,要报告xx项目的工作进度。有经验和善于思考的下属,肯定知道,这是要你报告重点和关键点的进度,以便老板掌握整体状况,防止发生意外却有没有及时传递信息,导致无法或者没有时间来挽救。

     可是,其中一定会有思路不清的下属,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可能就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员工:

     A员工,每天跟老板报流水账,听得老板烦得不得了,挨骂就在所难免;

     B员工,完全理解了老板的意图,重要成果才报告,所以从不挨骂;

     C员工,怕见老板,干脆闷不吭声,只做事,他以为默默做事就没事,但老板却根本搞不清他的状况,不得不一次一次跑过去问他。问三次之后,挨骂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有个升迁机会,猜猜看,老板会怎么评估这3个人呢?

     老板可能这样想:

     A大小事都要报告,无法独当一面,还浪费我时间,不可大用;

     B非常会抓重点,报告也及时,让我很安心,可堪大任;

     C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天晓得他是没有脑子,还是偷偷摸摸在隐瞒什么?不可靠!

     嗯,那我还是提拔一个信得过的人,还是选B吧!

     现在知道老板在想什么吗?对,你应该经常思考工作上的问题,包括目标是什么、该怎么做、发生问题该怎么办、事成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做等等。

     经常站在老板的角度,了解老板的意图,在他提出要求前就做好的人,一定能赢得老板的信任,成为老板最器重的优秀人才!

     说到这里,我们来举个例子吧,供大家练下一下:老板提了个看似不合理的要求,明显超出你能力。看看老板怎么想,你又怎么想?

     老板想的是:目标要稍稍超出员工的能力要求,这样下属做起来不仅有成就感,还可以使公司不断得到成长……

     A员工该想的是:这老板TM真不靠谱,就付那么一点工资,让我们做这么多事,就想剥削我们,我要拒了他。于是说:“老板,不行啊,这目标太高了,我们做不到。

     B员工想的是:目标确实是稍微高了点,但努力一下似乎也有希望,于是说:“好的,老板,我一定尽力去做。”

     C员工想的是,这目标太高了,根本就做不到嘛。于是有气无力地跟老板说“老板,既然是你的的命令,那我只好做做看了……

     好了,现在换你来当一次老板,做个决定,是想骂人,还是不想骂人?骂人的话你会骂哪个……

    

    

    或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听课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职场实用心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