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学习:怎样做一个温暖的医生?
2017/9/12 基层e生

    

     导读:2017年9月9日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人文论坛上,一起畅谈“互联网重塑医疗的温度”,这几位医生,几乎每一位经他们治疗的患者,都对他们心怀感激,这是如何做到的?看看这些大咖都说了些啥呢?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各位同道,大家下午好!每一位少女都希望遇见一位暖男,每一个患者都希望遇见一位暖医。现在医生的说话确实是个大问题。因为我们在医学院校里没有医学人文这门课,说话的艺术更差,所以很多时候医患之间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是由于沟通的不恰当造成的。所以,我觉得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很多技巧,怎么能够让医生会说话,说好话,说大家能接受的话。

    

     北京协和医院李文慧医生:有了我母亲生病的经历,有切身的弱势方的体验之后,我就发现带温度地说话能给人很多能量。这种能量其实是让患者和患者家属理解疾病、理解死亡的,所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是善言善语、说话带温度的人,而绝对不是冷冰冰的,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的人。

     我记得有一次我给同事的爸爸看病,那个时候刚工作几年,他爸爸就说,小李大夫很好,就是整个看病的过程中都没看我一眼。因为协和对病历要求高,所以我忙着写病历,要是看着他就没法写,写病历就没法看着他。后来我们想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特别注重患者刚坐下的一瞬间,我会看着他的眼睛说“你好”,就这一眼患者就知道你很关心他。因为这种注视是有温度、有态度的,而且他能够感知到你内心对他的关怀。

     语言对人的伤害若干年都不会被人忘记。如果人处于应激状态、弱势方的时候,他对于冷漠的语言会更加敏感。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说“你来晚了”这种话绝对不能说,哪怕他明天可能就会去世,我们还是说“我们尽量想办法”,给他正能量。所以医生的自我修养很重要。

     那么怎么能够获得正能量?

     我在生活中获得正能量的方法,比如我看的都是积极的东西,不去看负面的报道。我跟我先生基本不吵架,因为一吵架,你就把负能量带到单位去了。有的时候我看到我先生有些地方不对,我也就嘻嘻哈哈,我心想我们对患者那么好,却连自己的先生都不包容,那怎么行?所以,我认为家庭的幸福也是产生正能量的基础。

     还有,我们尽量对别人付出善意,往往收到的也是善意。

    

     医科院肿瘤医院李峻岭医生:刚才李文慧医生讲的我非常同意,一定要重视你的患者,尊重你的患者,你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应该是没有障碍的。

     医生跟患者交流的环境应该是比较安静的。患者在倾听的时候可能会很伤感,这个时候你要帮助他,你要给他拿纸巾,让他擦眼泪。这些都是医患关系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还要维护同行,比如说患者从遥远的地方来,他会问你我的医生会不会给我误诊了,这个时候你要讲每个医生的内心都是善良的,都是为了患者好,基于他的背景知识,基于他的理念,由于具体的医疗条件限制,可能方法会有不一样。这样整个医疗行业才会慢慢地好起来。

     白剑峰:您那儿经常碰到一些晚期肿瘤的患者,对于无法治愈的疾病您怎么解释让患者能够理解接受?

     李峻岭:作为医生,尤其是肿瘤科的医生,而且是肺癌的大夫,我每天看的都是肺癌,还是要学会告诉患者坏消息。因为对于一个晚期肿瘤的患者,哪怕经历很长时间的治疗,缓解了很长时间,最后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还是因为这个疾病走了。

     曾经有一位患者跟我说,李医生,不是说肺癌五年就好了吗,我怎么治疗了五年还不好?等到他在第七年临去世之前我去看他,他还是挺感激我的。

     有些病情医生可以跟患者讲,“你的病是很难去根儿的,但是我们想办法给你控制”。我经常会在患者的治疗当中引入糖尿病、高血压的概念,我说我们经常看到晚期患者活了五年、七年、十年的时间,以此为例给患者精神的支持。最后是陪伴他,跟他商量,医患决策共享。

     首都医科大学梁建涛医生:我也非常赞同二位李老师的意见。我们的团队提出两点做事方法,一是叙事医学。跟患者讲故事。当我们书写医疗病历的时候,通常只记录“患者偏瘫半年”,但是叙事医学就不这么说。患者偏瘫半年,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其中有很多波澜壮阔的内心变化,这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不是医疗病历上冷冰冰的几个字“偏瘫半年”。

     另外,宣武医院提倡的是生活查房,不是例行的医疗查房。每天上午在上手术之前的医疗查房,肯定公是公,私是私,仅仅说医疗的事,废话不说,该做什么检查,该做什么手术,该做什么会诊。但是下班之前,我们一定会看一眼老朋友(老患者)、新朋友(新患者),唠唠家常,很随意的,甚至医生都可以不穿白大褂。很生活化的语言,可能就把医患关系拉近了

     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当患者站的时候你别坐着,要么都站着要么都坐着。患者向你提问的时候,尽可能的看着他的眼睛,停下跟他说话,哪怕你再忙再累,也一定要看着他的眼睛停下来跟他说话,不要边走边说,边拿手机边跟他说话。医生漫不经心地跟患者说话,患者必然会对医生有一种不好的感觉,觉得医生在漠视他,不重视他。恰恰是小细节,往往拉大了医患之间的距离。

     其实医学人文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刻意地花多大时间、多大精力来做这件事情,我们的某一个表情、某一个动作、某一个眼神就足以传递一份感情。

     白剑峰:刚才李峻岭教授提到患者会在网上搜索医生的论文来看病,这类的患者成为研究型的患者了,他自己得了什么病他就研究什么病。这类患者有的时候挺麻烦,有时在百度上搜索完说你怎么跟百度说的不一样,李医生,有没有遇到这类患者?你会怎么做?

     李峻岭:这些患者家属研究所有的药物治疗研究得非常透彻,而且根据群里和版主的观点,给家人当做小白鼠一样去治疗。

     不过,我也挺感激这样的患者家属,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知道医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比如有的患者问“我能不能吃184”,一开始我都不知道什么叫184,后来才知道是什么。

     这样的患者也会促进医生的学习,曾经有一个患者家属问我,我的妈妈能不能这个药加上那个药一起吃,我说我回去查查资料,没几分钟他把所有的资料都给我传了过来了。

     这就对医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我想这是可以互补的,我跟患者家属讲,治疗学争论是允许存在的,只要是规范治疗,只要符合伦理、符合指南,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都是允许的。但是,最终还是要规范,对一个新的方案治疗前,要进行评价,要不然以后出现问题不知道到底是遗漏的问题还是新出现的问题。这样讲患者都是可以理解的,患者家属也是比较配合的。

     李文慧:我们经常遇到患者在各地有一些治疗糖尿病的偏方,跟我们的治疗思路不太符合。我认为患者需要的是一个信念的构筑,这个信念也是用药的,也是治疗的。因为用药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当然我不能说你们说的这些是野药,不能用。我会这么告诉患者,你那个药我不太熟悉,但是我更了解的是我现在熟知的这个领域。你是因为治疗不理想才来的,也就说明那个药有不合适的地方,所以我就让患者理解我们现在这套的治疗方案。现在糖尿病治疗中引入了运动治疗,也引入了新的观念,患者就不停地问“现在我用什么药”,我会说“我现在说的其实比用药更重要”。

     患者也总会有质疑,他会问你这个药行吗?我说咱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观察,假如不行咱们再摸索。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不能观察呢?我又不是神仙,我怎么能一下子找准这个药的疗效和剂量。所以要把双方共同治疗的基础亮出来,一旦药效不理想他也不会有太多的意见。

     白剑峰:我在梁建涛大夫的好大夫在线个人主页上看到您写的一句话叫“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坚持做一位有良心的医生”。我觉得现在的大背景就是医患关系比较紧张,我们的医疗环境不太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医生说如果我过于敞开心扉说话,很容易被患者抓住把柄,或者引发一些其他纠纷,所以他宁可小心翼翼防范风险在先,有一定的技巧。我不知道您怎么把握这个度,既要敞开心扉,又要小心翼翼,还是应该怎么做。

     梁建涛:尽管近几年来医闹事件很多,打医、伤医事件时有发生,但是我依然坚信没有几个患者来医院看病做手术是打算来闹事的。在一个讨论会上我也说过,尽管看到伤医的、杀医的各种事件也很气愤,但是我肯定不会在我的群里头来传播这种负能量的东西。就跟李文慧老师一样,把负面的东西屏蔽掉了。为什么?这些信息传递得越多,可能对患者就有过多的防范心理。如果一位医生对患者有了太多的防范心理,能够做到很好的沟通吗?所以我对我的患者并没有太多的防范,防他什么呢?我是不会的。

     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防范什么,人与人之间就是真心换真心,你对患者好了,患者是一清二楚的。医学的不确定性就是这样的,谁敢保证做手术就能成功。我觉得我们把心给到患者,患者是可以理解的。

     白剑峰:梁教授告诉我们,医患之间是不需要设防的,不能总是考虑自己在法律上怎么能够占上风,应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这样的。最后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一下自己的观点,怎么样才算一个好医生,您理解的好医生应该是什么样的。

     梁建涛:我觉得工作和兴趣契合在一起,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们的工作和兴趣恰恰在一个点上。我就是这样的,我的工作是一名外科医生,我的兴趣也在这个上面,所以我热爱这份工作。所以再忙再累只要能够帮助到患者我也是很高兴的。医学技术很重要,人文更重要,技术+人文最最重要。

     李峻岭:热爱这个行业,在与患者的交流当中,在内心成为患者的一部分,去体会他们的痛苦,体会他们心里所想的,去努力帮助他们、陪伴他们。

     李文慧:懂患者,说患者懂的话,并且内心深处做最能体谅患者和最能为患者着想的人,这就是我理解的好医生。

     白剑峰:三位网红医生跟我们分享了他们温暖的医患故事,也希望他们身上这种正能量能够传递的更远,让我们的医患环境更温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基层e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