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灵鸡汤这么受欢迎?
2014/8/3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学习HR,坚持每天学习GHR就够了!立刻点击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与60万精英一起同行不掉队。

     *喜讯:首期华为特训营-人力资源专题班(限50人),8月深圳坂田;8月15日武汉《高潜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论坛》-贺GHR华中运营中心成立

     *与资深顾问交流请加微信GHR6789

    

     文章转自壹读。由高管读物“解读标杆”(微信号jiedubiaogan)推荐,邀请大家关注他。

     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一周,影片话题占据各种热搜榜。虽然影片使用了大段情节宣传“反鸡汤”,但贯穿全片的文艺金句本身就是一碗香浓的鸡汤。

     其实,心灵鸡汤在我国流行已久,比如《意林》、《读者》,它们总试图教你“抛弃物质的枷锁去追求高贵的灵魂”。

     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上总有各种转发图文消息让你在深夜思考人生道理。今天,壹读君来跟你聊一聊,为什么人们对心灵鸡汤这么趋之若鹜。

     这碗鸡汤有年头了

     “心灵鸡汤”一词并非国内原创,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还有针对特定人群鸡汤,比如祖父鸡汤、孩子鸡汤等。

     来看看《心灵鸡汤》大陆版各辑标题,第一辑“活着,就有希望”、第二辑“幸福就在身边”、第三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是不是觉得很眼熟?现在那些文艺青年的文风根本没有与时俱进嘛。

     在中国,心灵鸡汤最早在诗歌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80年代末,汪国真的诗句以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和浓郁的励志色彩成为教科书级别的鸡汤诗句。

     90年代,这种行文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大批作者所运用。比如旅美作家刘墉一边讲述自己的生活一边告诉我们“窗外有蓝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阴天,多美的日子!”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将心灵鸡汤与哲学相结合,提出“幸福哲学”,“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兴起,鸡汤传播的场所也发生改变。擅长成功学的李开复、两性情感的陆琪,以及用“非洲草原狮子大象”来说道理的俞敏洪都是典型代表。

     心灵鸡汤就是催人奋进、奋进、再奋进

     从本质上来说,心灵鸡汤是励志心理学的一种,特点是在谈人生时忽略艰辛过程、直接展示美好结果。它向读者灌输单一的世界观,不符合它逻辑的就忽略不计。读者看到这些故事时,很容易忽略客观严谨的方法准则,变得头脑简单起来。

     举个例子,胖和尚和瘦和尚在晒太阳,胖和尚说我要下山行商经营赚钱,最终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瘦和尚说我不就在晒太阳,享受你的最终结果了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其孜孜追求不如珍惜当下。简单鲜明的结果很容易让人若有所悟:原来是这样啊。

     好了,如果你稍微多想一步,就会发现讲故事的人利用瘦和尚之口,偷换了概念:胖和尚说要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只是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他还可以去旅行、去看戏,而瘦和尚,用晒太阳替换了所有的“享受生活”。

     这是心灵鸡汤故事常用的伎俩。

     还有一种常用的鸡汤法,是因果倒置。壹读君举个栗子:成功人士必备的十种习惯……内容请自行脑补。总之,它会让你觉得看过之后就能向成功人士看齐,其实,那十种习惯显然不会是成功的充要条件,而其中一些习惯,是你成功了之后自然会有的,比如高端的社交、健身、读EMBA……

     总之,心灵鸡汤都力图模糊了事情的因果关系,将个人的能量放到无限大。相同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你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发现真实的自我”等,远远高估了个人对外界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

     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不做靠谱、严谨的分析,先用一个故事给你做个心灵马杀鸡,然后直接塞给你一个脑残结果,你还觉得他说的好有道理简直无言以对。

     煽情式鸡汤为什么总是受欢迎

     在社交网络时代,部分媒体简直在不遗余力地发挥心灵鸡汤的作用,无论是灾难祈福式、还是勇于前行式、亦或成功不远式,品种丰富,剂量齐全。

     为什么心灵鸡汤的转发量总是居高不下呢?

     不得不说,心灵鸡汤准确地抓住了那些情感脆弱,而又相对缺乏理性的人群。它用一个故事来让人产生共情,比如处在职场、感情中的困境;然后,它不鼓励人理性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动人的情绪,把负面的东西看成正面的,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力量感。

     而倾向感性思维的人,本身就更加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当他们自认为受到感动、鼓舞的时候,分享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心灵鸡汤用精神胜利法感动自己,这也是一种心理安慰,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布莱尔思认为,那些鸡汤粉自我安慰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思想能够直接影响现实世界。即便有人知道这种影响并不能实现,煽情的段子会用更进一步的空头幻想来构建期许,创造一个虚幻、虚荣、虚假的自我世界。

     深谙此道的媒体也在推波助澜。你们期望发生奇迹,我就带你们一起祈祷。你们期望前进,我就带给你们力量。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就这样愉快地灌输给成千上万的人。

     但是,对心灵鸡汤迷而言,他们需要的是理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更加关注情绪。偶尔鸡汤一下还好,把鸡汤当成了人生哲学,那才是毁一生。

     ——————————————————

     本文由标杆案例分享平台、高管读物“解读标杆”推荐,邀请大家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